說起「上山下鄉」活動,現在的很多人可能只是對它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畢竟這已經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的號召。如果不是進行相關的研究,很多人可能只會從自己的父輩口中聽到關於「上山下鄉」相關的事情。
但是發生在歷史洪流中的大事件,雖然可以從一兩個人的講述中可見一斑,但還是要回歸其大時代的背景,才能夠明白它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人不理解,為什麼要鼓勵知識分子走到農村去。這些人認為,將有學歷有知識的年輕人放到農村去,無疑是大材小用,白白的流失了這些人才。
然而對於相同的問題,進行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等方面研究的溫鐵軍先生則從專業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上山下鄉」是當時中國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帶動農村發展進步的唯一「解藥」。
什麼是「上山下鄉」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但是這個時候僅僅只是概念的提出,而概念提出的基礎是,已經有了類似的實踐活動。
早在1955年,幾名北京青年就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墾荒,他們的這次行動引起了一小股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後來隨著「上山下鄉」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離開城市,走上了支援農村和邊疆的道路。
偉人也在這個時候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以及「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政府開始正式號召城市中的大量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去定居和勞動。
當時的「上山下鄉」有兩個模式,1968年以後主要進行的是「插隊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很多城市青年來到農村,不得不面對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的困境,有一些知青尚未成年,有沒有親屬在身邊幫忙,獨自一人來到陌生的環境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不小的考驗。
後來「上山下鄉」的結束,其中一個理由也是知青在農村獨自生活的問題難以解決。當時的知青們是身上帶著解決我國的「三大差別」問題的任務去到農村和邊疆的,「三大差別」即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
但是客觀上他們在農村經受了很多的鍛鍊,但是卻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三大差別」問題。那麼「上山下鄉」存在的問題這麼多,當時一定要倡導此項活動的意義又在何處呢?
內外交困的局面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內部經濟基礎急需完善,外部沒有支持反而圍困的局面。
溫鐵軍認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在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等方面與宗主國抗爭。
從經濟基礎的方面來看,中國在建國之初是有著自己的經濟基礎的。而這個經濟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發展之上,可以說農業經濟是中國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支撐點。而中國社會想要步入工業社會,想要發展商品經濟的同時,也並不能放棄農業經濟。
正確的做法是改善原本落後的農業生產模式,使農業經濟加速發展。而「上山下鄉」就是推動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如果按照原本的模式繼續發展,則不能夠突破瓶頸。
除了國內現實存在的經濟現狀以外,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於國外。中國的上山下鄉模式其實是借鑑了蘇聯的大規模墾荒運動。
1954年,蘇聯開始大規模墾荒運動,這次運動中,蘇聯改變了過去移民墾荒的做法,轉而以城市青年為主體開展墾荒活動。此舉在蘇聯當時的情境下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一方面解決了農業人口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
兩年的墾荒運動中,共有27萬的青年人從城市走向農村,參加到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中來。而我國的上山下鄉正是借鑑了蘇聯的做法。
當時的團中央代表團到蘇聯訪問,學習到的並不僅僅只是墾荒運動。當時的蘇聯對於中國的發展幫扶程度非常大,很多發展中需要的財力物力以及技術都是當時的蘇聯提供給我國的。
在蘇聯不遺餘力地幫助下,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和工廠,城市的就業壓力因此增大。但是好景不長,飛速發展的經濟很快就陷入了停滯。
美蘇冷戰期間,中國的發展陷入了建國以來的又一個窘境。兩個超級大國的對峙,讓全世界都陷入了一段時間的不得安寧。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軍事力量來結束這場爭霸。
所以經濟方面就成為了另一個戰場,一方面美國限制中國進出口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蘇聯也撤回了之前對中國的支持。
一時之間,中國陷入了城市與農村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局面,如果不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後續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上山下鄉」就成為了解決剩餘人口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上山下鄉的意義
上山下鄉完全可以說是改寫了一代人的命運,在上山下鄉之前,中國這一代作為知青走到農村去的青年人根本就不知道農村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中國建國以前的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概念,但是在後續的發展中農村的進步顯然跟不上城市。
而要想讓農村真正地站起來,只靠原住民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新一代改革的年輕人從來都沒有走進農村參與生產活動,那麼他們所制定的計劃都是浮於表面的,只有真正地從人民群眾中走出來,才能將政策和措施落實到人民群眾中去。
同時,上山下鄉也是文藝作品滋生的搖籃。很多優秀作家例如史鐵生,葉辛等人,筆下的作品都是基於自己知青生活的真實經歷。唯有真實基礎上的創作才是最富有真情實感最能夠打動人心的。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上山下鄉的鍛鍊,讓更多人在全新的環境裡煥發出了自己的光輝和天賦,可以說是機遇和人才共同碰撞出了優秀作品。
上山下鄉還完成了開始的目標,就是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大量的青年離開城市,建設農村。他們在上山下鄉時期其實是屬於待業階段,一邊完成生產任務,一邊有優先回到城市工作的機會。
雖然這個過程中,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問題造就了很多發生在上山下鄉過程中的悲劇,很多青年因此失去了學術研究和進修的機會,但是一定程度上還是達成了之前的任務。
值得惋惜的是,當時上山下鄉的號召像一陣風颳過,眾多青年雖然湧入了農村,但是並沒有詳盡的計劃對他們進行安排。他們在農村中並沒有將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優勢完全地發揮出來,從根本上消除「三大差別」的任務,也就沒有完成。
小結:
溫鐵軍認為:「上山下鄉」本質上就是城市危機在農村的軟著陸,農村解決了中國勝利道路上了一次重大危機。中國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經濟學家的現代化理論走,很多理論都沒有普適性。」
這次上山下鄉的實踐,雖然有著很多的缺陷,但是確實是當時時代背景壓迫下一次比較及時的應對措施。只可惜規模太過於龐大,以至於沒有完全地將其中蘊含的知識分子的力量落到實處,這也就是仍有人對這次運動抱有懷疑態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