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為何當年中國一定要「上山下鄉」

2021-01-08 歷史回憶室

說起「上山下鄉」活動,現在的很多人可能只是對它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畢竟這已經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的號召。如果不是進行相關的研究,很多人可能只會從自己的父輩口中聽到關於「上山下鄉」相關的事情。

但是發生在歷史洪流中的大事件,雖然可以從一兩個人的講述中可見一斑,但還是要回歸其大時代的背景,才能夠明白它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人不理解,為什麼要鼓勵知識分子走到農村去。這些人認為,將有學歷有知識的年輕人放到農村去,無疑是大材小用,白白的流失了這些人才。

然而對於相同的問題,進行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等方面研究的溫鐵軍先生則從專業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上山下鄉」是當時中國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帶動農村發展進步的唯一「解藥」。

什麼是「上山下鄉」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但是這個時候僅僅只是概念的提出,而概念提出的基礎是,已經有了類似的實踐活動。

早在1955年,幾名北京青年就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墾荒,他們的這次行動引起了一小股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後來隨著「上山下鄉」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離開城市,走上了支援農村和邊疆的道路。

偉人也在這個時候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以及「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政府開始正式號召城市中的大量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去定居和勞動。

當時的「上山下鄉」有兩個模式,1968年以後主要進行的是「插隊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很多城市青年來到農村,不得不面對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的困境,有一些知青尚未成年,有沒有親屬在身邊幫忙,獨自一人來到陌生的環境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不小的考驗。

後來「上山下鄉」的結束,其中一個理由也是知青在農村獨自生活的問題難以解決。當時的知青們是身上帶著解決我國的「三大差別」問題的任務去到農村和邊疆的,「三大差別」即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

但是客觀上他們在農村經受了很多的鍛鍊,但是卻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三大差別」問題。那麼「上山下鄉」存在的問題這麼多,當時一定要倡導此項活動的意義又在何處呢?

內外交困的局面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內部經濟基礎急需完善,外部沒有支持反而圍困的局面。

溫鐵軍認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在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等方面與宗主國抗爭。

從經濟基礎的方面來看,中國在建國之初是有著自己的經濟基礎的。而這個經濟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發展之上,可以說農業經濟是中國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支撐點。而中國社會想要步入工業社會,想要發展商品經濟的同時,也並不能放棄農業經濟。

正確的做法是改善原本落後的農業生產模式,使農業經濟加速發展。而「上山下鄉」就是推動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如果按照原本的模式繼續發展,則不能夠突破瓶頸。

除了國內現實存在的經濟現狀以外,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於國外。中國的上山下鄉模式其實是借鑑了蘇聯的大規模墾荒運動。

1954年,蘇聯開始大規模墾荒運動,這次運動中,蘇聯改變了過去移民墾荒的做法,轉而以城市青年為主體開展墾荒活動。此舉在蘇聯當時的情境下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一方面解決了農業人口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

兩年的墾荒運動中,共有27萬的青年人從城市走向農村,參加到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中來。而我國的上山下鄉正是借鑑了蘇聯的做法。

當時的團中央代表團到蘇聯訪問,學習到的並不僅僅只是墾荒運動。當時的蘇聯對於中國的發展幫扶程度非常大,很多發展中需要的財力物力以及技術都是當時的蘇聯提供給我國的。

在蘇聯不遺餘力地幫助下,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和工廠,城市的就業壓力因此增大。但是好景不長,飛速發展的經濟很快就陷入了停滯。

美蘇冷戰期間,中國的發展陷入了建國以來的又一個窘境。兩個超級大國的對峙,讓全世界都陷入了一段時間的不得安寧。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軍事力量來結束這場爭霸。

所以經濟方面就成為了另一個戰場,一方面美國限制中國進出口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蘇聯也撤回了之前對中國的支持。

一時之間,中國陷入了城市與農村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局面,如果不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後續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上山下鄉」就成為了解決剩餘人口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上山下鄉的意義

上山下鄉完全可以說是改寫了一代人的命運,在上山下鄉之前,中國這一代作為知青走到農村去的青年人根本就不知道農村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中國建國以前的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概念,但是在後續的發展中農村的進步顯然跟不上城市。

而要想讓農村真正地站起來,只靠原住民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新一代改革的年輕人從來都沒有走進農村參與生產活動,那麼他們所制定的計劃都是浮於表面的,只有真正地從人民群眾中走出來,才能將政策和措施落實到人民群眾中去。

同時,上山下鄉也是文藝作品滋生的搖籃。很多優秀作家例如史鐵生,葉辛等人,筆下的作品都是基於自己知青生活的真實經歷。唯有真實基礎上的創作才是最富有真情實感最能夠打動人心的。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上山下鄉的鍛鍊,讓更多人在全新的環境裡煥發出了自己的光輝和天賦,可以說是機遇和人才共同碰撞出了優秀作品。

上山下鄉還完成了開始的目標,就是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大量的青年離開城市,建設農村。他們在上山下鄉時期其實是屬於待業階段,一邊完成生產任務,一邊有優先回到城市工作的機會。

雖然這個過程中,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問題造就了很多發生在上山下鄉過程中的悲劇,很多青年因此失去了學術研究和進修的機會,但是一定程度上還是達成了之前的任務。

值得惋惜的是,當時上山下鄉的號召像一陣風颳過,眾多青年雖然湧入了農村,但是並沒有詳盡的計劃對他們進行安排。他們在農村中並沒有將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優勢完全地發揮出來,從根本上消除「三大差別」的任務,也就沒有完成。

小結:

溫鐵軍認為:「上山下鄉」本質上就是城市危機在農村的軟著陸,農村解決了中國勝利道路上了一次重大危機。中國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經濟學家的現代化理論走,很多理論都沒有普適性。」

這次上山下鄉的實踐,雖然有著很多的缺陷,但是確實是當時時代背景壓迫下一次比較及時的應對措施。只可惜規模太過於龐大,以至於沒有完全地將其中蘊含的知識分子的力量落到實處,這也就是仍有人對這次運動抱有懷疑態度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學者溫鐵軍: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為什麼一定要知青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運動中國現在行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根據馬克思主義貼合中國國情,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在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等方面與宗主國抗爭,這是當時中國現狀。中國在建國初期還是有一些經濟基礎的,這個經濟基礎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積累下來的,當時中國的經濟主要是靠農業來支撐,但是當時中國社會想發展成工業社會,要發展成工業社會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更不能放棄農業經濟。所以當時掌權者的做法是儘量改善落後的農業田地的生產方式,加速農業經濟的發展,這一項上山下鄉活動,目的就是推動農村的發展。
  • 溫鐵軍:不能忘了當年是農民給我們一口飯吃,讓我們長得人高馬大
    說到六十年代,知青下鄉,我想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當年為什麼要知識青年下鄉?難道就是為了體驗生活嗎?這答案肯定是不對的。大家都知道,當時知識青年下鄉是從60年代開始的,當時咱們國家工業還是很落後,加上當時蘇聯的撤出,咱們的工業發展是很艱難的。
  • 溫鐵軍:踏遍鄉村心未老
    現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鄉村振興中心主任。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等。著有《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解構現代化》、《我們到底要什麼》、《解讀蘇南》、《告別百年激進》、《八次危機》、《去依附》等。
  • 資源 | 139.溫鐵軍專輯
    溫鐵軍的任何著作、觀點和說法,都是可以商榷的,可以探討的,可以批評的,但是有時候某些人把批判上升到了愚不可及的地步,比如:秦暉是神,溫鐵軍是屎——我也只能呵呵。首先,你至於嘛?你簡直了!其次,很容易反過來說,溫鐵軍是神,秦暉是屎,反正也不需要論證。第三,動輒持「神、屎」對立觀點的人,能高明到哪裡去?
  • 電影《天浴》讓你了解當年的上山下鄉
    影片講有一個叫秀秀的成都女孩,十七歲參加上山下鄉到藏區跟老金牧馬。老金是個很好的人,當年因為跟人打架被割掉了JJ,他對秀秀疼愛有加,是一種純潔的精神之愛。秀秀一開始認真學習牧馬,後來就煩躁起來,因為場部並沒有按約定在半年之後接她回去。她就常常坐在草地上幻想回家。有天來了一個人,說可以幫她實現夢想……這個男人並沒有幫她回到家鄉,只是佔有了她。
  • 溫鐵軍: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峰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就發表了關於億萬農民對於國家貢獻的分析,這其中,對農民對國家的貢獻與犧牲有著深刻的表現與剖析,可以讓我們從更多的角度認識到農民這一邊緣群體。 溫鐵軍教授曾在各種交流場合問西方人,你們國家有2500萬人失業會怎麼樣?
  • 讓我們「上山下鄉」
    慈善公益報(李者)不久前,2020中國美麗鄉村休閒旅遊行(冬季)推介活動在素有「中國會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廣西馬山縣舉行。活動以「冬農趣」為主題,集中推介了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60條精品線路和187個精品景點,為人們的冬日休閒指點佳處。
  • 恆豐銀行昆明分行讓金融知識「上山下鄉」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李強 鄧道勇)鄉村振興離不開良好的金融環境,為深入了解農村地區金融需求,切實提高農村群眾金融風險及信用意識,恆豐銀行昆明分行在切實推動鄉村振興綜合金融服務方案落地的同時,組織開展金融知識「上山下鄉」活動,深入山區及農村腹地,將金融知識、惠農政策等信息送到老百姓身邊,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 「3-15」警方特別提示 嚴防騙子「上山下鄉」
    「3-15」警方特別提示 嚴防騙子「上山下鄉」 一些騙子就開始走村串戶「上山下鄉」,將手伸向了偏遠鄉村的留守老人。  假冒和尚賣「菩薩」 村民花錢買「平安」  資中縣高樓鎮二豐村6組70歲的王德超說,去年底的一天中午,一個50餘歲身穿僧袍的男子,在村衛生站坐了一會就徑直到他家。那人進屋對女主人胡金容說,他是峨眉山報國寺下來的,佔卦得知女施主信菩薩。
  • 知青上山下鄉的內幕:女知青神秘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揭秘知青上山下鄉的內幕:女知青神秘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在我國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個名詞——知青,知青就是知識青年,在1968年到1978年代,這些有知識的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從城裡前往農村或者是農墾兵團建立農場。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知青的故事。
  • 溫鐵軍:別問我中國是否存在私有制,討論這一問題降低我的智商
    一、"無知"的公知,一句惹怒溫鐵軍 作為經歷過中國意識形態激烈交鋒時代的老人,溫老一生都在致力於消除意識形態的幹擾、更好的解決問題溫鐵軍教授這樣的思維方式,總會產生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結論。在關於土地問題的一場討論會上,溫教授作為受邀嘉賓出席。 會上所謂的地產大腕、"公知"大V卻問出了一個愚不可及的問題:"社會主義下的中國是否存在私有制"。無知的公知毫不猶豫地加入意識形態的幹擾因素,這恰恰觸動了溫教授敏感的神經。
  • 羅PD和他的「上山下鄉綜藝節目」
    許多觀眾們在看羅PD的節目時,總是會感嘆,他怎麼能把日常拍得這麼美,這麼真實。韓綜《新婚日記》不得不說,但凡是羅PD參與製作的節目,總會有可愛的小動物出現,並且起到一定的作用,三時三餐漁村篇的桑切(산채),蜜蜂(벌이),旌善篇的明奇(밍키),新婚日記的下酒菜(안주),土豆(감자),這些小動物在後期剪輯之後有了擬人化特質
  • 「高娓娓:娓娓道來」美國人在中國下鄉當知青,曾獲周總理特批
    知青,承載中國幾代人的青春記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可能都下鄉當過知青,但美國人在中國下鄉當知青,你見過嗎?今天《娓娓道來》節目就和大家分享一個非常特殊的知青故事。 美國人Bill Engst,中文名叫陽建平,是美國人,但卻在中國出生。在他22歲之前,除了外貌的差別外,他同其他北京人一樣,說著普通話,吃飯用筷子,罵人帶著京片子。
  • 一組「知青下鄉」老照片成為難忘的回憶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不知不覺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曾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已年過花甲。當年,城市知青下鄉的生活足跡如今卻歷歷在目,回望當年的苦難與曲折、幸福和快樂,很多下鄉的知識青年都難以忘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1950年開始,國家為了解決城市的就業問題,開始組織一些有知識的城市青年到鄉下發展農業,和農民一起搞集體生產,從1950年開始到1979年,城市「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就有一千多萬人。而這些被安排到鄉下的知識青年把她們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和青春都留在了鄉村,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溫鐵軍:中國為什麼每逢大危機都能力挽狂瀾?
    《人民公開課》中,溫鐵軍先生就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從歷史發展到現實因素,我們一起來探討中國解決危機的密碼。  那麼中國的人口結構與其他國家有著怎樣的不同呢?  (1) 原住民佔絕對主體的人口結構  原住民人口佔優勢,其實是許多東亞國家的共同特徵。溫鐵軍先生說,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國家。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這片大地上繁衍、生活,創造著輝煌而燦爛的文明。
  • 《夢隨風萬裡》:112、《中國知青圖書要目》讀後感
    做為知青上山下鄉的親歷者,我更多關注有關文革中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的作品。翻閱書中作品名錄,感慨何曾有一代人,人們稱之為中國知青一代,因十年浩劫上山下鄉,留下如此之多的回憶文章和文學創作。記錄一代人將青春足跡,留在白山黑水,黃土高坡,山鄉椰林,紅土邊陲,貧困村寨,荒漠草原,屯墾戍邊,農田勞作。
  • 溫鐵軍:有些學科不願跟進「生態化」調整,但我們不能再這麼激進了
    在「中國未來發展模式的重新思考」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通過遠程連線與現場對話。本文為溫鐵軍教授現場演講,編輯時略有調整。【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溫鐵軍】大家好,我是溫鐵軍。
  • 《一點就到家》快遞下鄉超搞笑,勵志片,可惜競爭激烈,票房慘澹
    不過題材涉及全球盛行的快遞送貨,以及重新宣揚的上山下鄉,可以說說。日前說過香港「話劇團」重演的原創劇《順風送水》,描述兩個送貨的廢物青年被困於失靈的電梯,構成黑色荒謬劇,對困境相當悲觀。大概目前內地城市問題多多,需要扭轉數十年來鄉民出城打工的狂流,提倡回鄉創業,也鼓勵城市人上山下鄉,一方面用新知識改善農村,另一方面也減少城市的負擔吧。劉昊然飾演城市帥氣的「電商」,精通網際網路做交易的電子商務,等於新時代青年人,然而時運不濟,不斷碰壁失敗,慘到要在摩天大廈天台跳樓!他巧遇快遞送貨員彭昱暢,救了一命,還結伴前往彭昱暢的雲南山區普洱茶鄉創業。
  • 趁網際網路汽車消費東風 毛豆汽車安徽啟動「上山下鄉」
    安徽商報合肥網訊 為滿足更多下沉市場消費者的多樣化購車需求,乘著國家鼓勵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的政策東風,12月17日,由安徽省商務廳指導,安徽省汽車經銷商商會、車好多集團主辦,毛豆新車承辦的「2020安徽省網際網路汽車新消費行動暨毛豆汽車下鄉安徽專場」啟動儀式在合肥舉行,這意味著安徽的消費者無論身處鄉村還是山區,都可以通過毛豆汽車達成汽車消費目的。
  • 肯德基全面下鄉?河南開出首家小鎮模式店,這是要幹啥?
    不過百勝中國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擴張速度:期內總共新增門店169家,包括142家肯德基、8家必勝客及19家其他品牌門店。截至2020年6月30日,百勝在中國共擁有6749家肯德基;7月30日,百勝宣布開出第1萬家門店——位於海南博鰲的肯德基餐廳。一直以來都被人認為是高大上的洋快餐為啥會突然下鄉了?肯德基下鄉的背後究竟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