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個15歲女孩從25樓跳下的視頻,心裡倍感痛楚,更痛的是,他的父親為了接她,在樓下被砸中後,父女兩人雙雙身亡。
就這樣,帶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你卻把他從這個世界帶走。
事件發生後,各種聲音傳來。
有的說是女孩不願意學鋼琴,被逼無奈,
有的說是女孩壓力大,思想負擔重,
更有的說其實女孩早就患上了抑鬱症,學鋼琴是女孩自願的,是抑鬱的後果。
無論什麼原因,歸根到底,這個女孩的心理多多少一定存在一些問題,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治癒。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壓力大,機會少,心理衝突加劇。
在家裡,在父母眼中,我們還是孩子,但到了社會上,卻沒人慣著你。
物質條件的升華,並不能取代精神層面的關懷,
大人們,往往忽視了的是要關愛,但不要溺愛。
其實,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淚水,痛苦,掙扎,才是奮鬥,才叫青春。
我們吃過的苦,不願意讓孩子們去吃,我們受過的累也不願意讓孩子們去受,這是人之常情。做父母的,誰又忍心看著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呢?
但在關愛孩子的同時,我們往往忽略了,讓孩子們自己奮鬥,創造價值的過程。
就比如說房子問題。
很多父母,靠自己一生奮鬥積攢下來的積蓄,給我們的孩子準備了一套房子,
靠犧牲上一代人的痛苦,給剛剛步入社會,還沒有奮鬥、沒有在真正屬於自己舞臺上打拼的子女們奉上一生的積蓄,這值得嗎?
有句話說的我扎心了:我曾經也有一個成為富二代的機會,但是我爸沒有珍惜。
其實,反過來想,也不失為一種前進的動力。因為人生如果沒有一些落差做比較,也就沒有那麼多趣味了。
我們在奮鬥的過程中,常常會抱怨,有落差,甚至絕望。
悲傷的時候,就算有太陽也會覺得天昏地暗;
開心的時候,即使下著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
這種自在,隨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或許到了老年,就又可以了。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沒有什麼大不了,也沒有什麼稀奇,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它。
誰的青春不迷茫,
然而,
當你在為青春煩惱時,你可曾知道,其實中年人的生活,一點也不比青春時輕鬆。
舒婷曾說過:人到中年,朋友的多少,和頭髮的多少成正比,友誼之樹日漸凋零。
雖說我們不過三十而已,但舒婷說的這句話卻真的感同身受。
父母逐漸老去,孩子一天天長大,有時候感覺,自己活著,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必須活著。
不但要活著,還要很好的活著,
在我們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仍抱有樂觀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心,這才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
我時常在想,我們要如何才能生活的更好,其實這歸根到底取決於你的價值所在。
你是創造者?還是跟隨者?
往往決定了你前進的速度和到達的高度。
因為通常情況下,你工作的薪水和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而不可替代性從哪裡來,則來自你的獨立人格魅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你所創造的價值。
其實,真實的人生不會天天放禮花,也不會天天送玫瑰,當然七夕除外。
工作中也一樣,接受平淡,選擇平淡,在平淡中創造價值,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
別忘了,藏在冰山下的90%,才是屬於自己人生,最真實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