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之前就有看到相關報導說,導演通過這部劇告訴大家婚外戀的危害,而非鼓勵。
當時看到這個標題,覺得很有意思。畢竟婚外戀不是一件普通事,從電視劇一路追來,更多的是對裡面的感情的描寫,以及毒雞湯感興趣。本就是一個三觀不正的人,who怕who啊!
但是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覺得,嗯,導演,這就是你的初衷???
正如豆油所劇透那樣,老師死了。通過死亡來證明婚外戀是不會有結果的!讓人感覺總有那麼點牽強,相比之下,還是喜歡小說最初的結局。
或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好,回歸正題。
電影看完後,縈繞在我心中不是彩姐最後在車站的伶仃孤苦,也不是最後一幕彩姐和老師的孩子把無意發現的結婚戒指戴在女伴手上。而是老師的原配。
如果不是彩姐的出現,或許老師和自己的原配會這麼平平淡淡,甚至毫無樂趣地過一輩子。老師是一個很好的丈夫,同時他也是個懦弱的人。
他一生最大膽的就是這次出軌,並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電影中,老師辭去工作,開始了學生生涯。他一心一意維繫著生活,和原配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他臉上的表情是單一而隱忍的,外人看來是成熟有穩重的。唯有在博物館無意間與彩姐的一瞥,他開始緊張而又笨拙,語無倫次地解釋問題。他所維繫及堅持的生活開始崩塌。
他與彩姐在一起,雖然一如既往的木訥,但也變得生動及活潑。兩個人去觀察螢火蟲,他給她靴子,她為他做便當,這種偷來的幸福短暫而又甜蜜,彼此的默契讓他們樂此不疲。
可惜好景不長,原配發現了。
原配在大吵大鬧後,同意離婚。一切似乎變得順暢光明,我也在想,這麼順?看了看時間,我呵呵了一聲。
果不其然,原配其實是扮豬吃老虎,老師最後死了。原配活了下來。她在最後,牢牢把握著婚姻,這份早就名存實亡的牢籠,她願意將自己的一生囚禁在此,畫地為牢。
老師死前一幕中,原配痴痴地近乎瘋狂地問老師,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要選擇她(彩姐),我愛你啊,裕一郎。我不比她愛你的少啊,為什麼……老師答不出,老師最後說,我喜歡過你。
在這裡,我在想,兩個人都是聰明人,為什麼有些距離,分歧就不願承認呢。
在電視劇中,原配選擇老師是因為自己戀愛失敗,有種退而求其次,找個老實人嫁了的感覺。老師這方的觀點沒有說,但是從婚後的細節可以說,老師盡全力做一個好丈夫。他容忍原配不冠夫姓,不做家務。兩個人的日子,在我看來更像是異性合租。
一切都是平靜的暗湧,誰又能想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老師出軌,提出離婚。在我看來,對於原配來說,比起離婚,更大的打擊應該是出軌對象的平庸。彩姐飾演的紗和面貌,工作都很平庸,沒有一絲閃光點。原配工作傑出,家境優渥,她和彩姐的差距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儘管這樣,內心的鄙夷讓她不解,憤怒,甚至到最後的憎惡和魔怔,她想破了頭也不想不明白,那個女人如此平庸不堪,你到底為什麼捨棄我而選擇她!
對此,我只能說,你並不懂他。老師熱愛採集昆蟲,實地考察。老師希望的是一個家的溫暖。老師,其實更希望,是滿足他男性那點自尊心。
這些,估計原配聽了也不懂吧。
相反,老師呢。老師了解原配嗎。老師也不了解。他喜歡過她,那點喜歡在生活中被磨平了。喜歡這種簡單的情感,最終抵不過生活的風風雨雨。他要的,是一個溫暖的家,一個溫柔支持他的妻子。雖然這些,原配在努力去改善,可惜,生活的裂縫不是那麼容易就修補好的,即使修好了,痕跡也會存在的。
我對婚姻的看法是,兩個人相知相守,讓彼此的生活變的不那麼單調。老師和原配的婚姻悲劇在於互相不了解的人努力往一起湊,貌合神離,惺惺作態地過完一天又一天。
原配認為愛是婚姻的萬能膏。自己的愛是可以感化對方的,殊不知,也可以害死對方。
老師認為感情是相互的。一切都可以過去的,殊不知,你因為你的單純,其實是害人也害己。
兩個人在一起那麼多年,且不說風風雨雨,卻對對方如此知之甚少。對此,我還能說什麼。
錯誤的認知帶來了悲傷的結局。或許彩姐也不一定是最了解老師的人,但是她努力去貼近他的生活,她和他一起去觀察蟲子,聽他作講解,送他出門,以她的能力去給予他溫暖。
或許,這就是老師所渴求的婚姻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