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19: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鄧國芳 通訊員 錢飛琴 王藝
美麗的海島洞頭。(洞頭區委宣傳部 供圖)
在兩年多開展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的歷程中,溫州洞頭區不僅收穫了更好的生態環境、激發的生態經濟、蓬勃的生態文化,還率先在全國推出了(中國)藍色海灣整治修複評價指數體系。
9月27日,溫州洞頭藍色海灣國際論壇暨藍灣建設現場會在洞頭召開,與會專家共同分享建設藍色海灣的創新理念和實踐經驗。其中,洞頭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展現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中國)藍色海灣整治修複評價指數體系。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什麼是「藍灣指數體系」?它的意義何在?
李昌達告訴記者,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是我國海洋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之一,由財政部和自然資源部原國家海洋漁業局聯合組織開展,旨在加快推進海灣綜合整治和生態島礁建設,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該項目,「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藍色海灣整治列為重大海洋工程之一。按照部署,到2020年,藍色海灣工程將重點治理汙染嚴重地16個海灣,推進50個重點小海灣的整治修復,大力提升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能力。
2016年以來,自然資源部原國家海洋局、財政部安排中央資金近50億元,支持沿海18個地區率先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遼寧盤錦、溫州洞頭和福建廈門等成為全國首批18個試點城市之一。
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對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成效進行科學的評估,為海域內各級監管部門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確保在接下來的生態修復行動落到實處,提高政治修復工程投資決策的科學水平,同時為項目檢查、考核、驗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成為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
作為試點城區,洞頭從2016年開始探索藍色海灣整治之路,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開展沙灘修復、漁港疏浚、生態廊道等項目建設,湧現出諸多亮點。2017年5月、11月,通過自然資源部原國家海洋局中期檢查和第二次現場檢查,項目建設進展排名全國藍色海灣試點城市前三,獎勵資金3億元全額到位。
洞頭海島風光。(洞頭區委宣傳部 供圖)
李昌達說,「藍灣指數體系」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工程對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改善海洋環境質量,提升海岸、海域和海島生態環境功能,維護海洋生態安全,促進沿海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效應評價指數和對照標準體系。
兩年中,他們依託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以及相關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公司,對2010年至2015年度中央海域使用金返支持的244個項目開展研究,包括洞頭自身實踐,總結和提煉出一套評價指標體系。
記者看到,「藍灣指數體系」包含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六項藍灣指標,還包括管理保障、約束指標兩項特色指標。其中物豐、人和這項藍灣指標頗具洞頭特色。
人和指標,包括群眾滿意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項評價指標,指可對海灣居民及遊客等群眾開展一定比例的問卷調查,反映海灣居民收入水平。
而這次藍灣整治現場會之所以落在洞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洞頭的藍灣整治做到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評價的緣故。這也反應了一種全新的理念:修復海岸線,不能為了修復而修復,而要更加關注生態紅利的溢出效應。
在藍色海灣整治中,洞頭區共投入4.76億元資金,其中3億元是自然資源部原國家海洋局的項目補貼金。在海洋環境綜合治理中,共計投入5700萬元,開展海洋環境跟蹤監測、汙染整治和洞頭中心漁港、東沙漁港清淤疏浚;總投資9000萬元,整治修復東岙、中心漁港海岸沙灘;總投資32900萬元,建設海洋生態廊道,實施沿岸特色景觀提升,建設溼地公園,改善人居環境。
按照這套評估體系,洞頭區自我打分,得出的結論是:東岙沙灘「藍灣指數」BBI=85.99,反映海灣質量狀況良好、穩定,保護和管理全面。而整個藍灣工程評估結果為0.84,反映工程修復效果良好,修復對象狀態穩定,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為讓這種大數據能更好地指導農漁民的生產生活,不久前,洞頭區海洋與漁業局在東岙灣口,豎起長六米、寬四米的大屏幕,上面實時滾動著今日遊客人數、親水指數等級、沙灘遊樂指數等級、廊道觀光指數等級、水溫、濁度、葉綠素、波浪、能見度、氣溫、風況、天氣、漂浮物等數據。「這讓我們對海岸線資源保護有了直觀的感受。」東岙村支書林振平說。
東岙藍色海灣指數牌。鄧國芳 攝
由於洞頭在藍灣整治上的出色表現,9月27日,中國太平洋學會亦決定,在洞頭設立分支機構,中國太平洋學會藍色海灣研究分會應運而生,落地洞頭,依託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開展具體工作,李昌達也同時擔任研究分會副會長、秘書長。
在推進藍灣整治,保護海洋線資源,助推「海上花園」建設上,洞頭無疑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