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個外國人怎麼對中國文化這麼了解?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總能給你驚喜,我真的是越來越崇拜他了。」孫婧一聊起老公羅伯特時,語氣和眼神中就充滿了幸福、喜悅。
羅伯特,一個美國人,到渭南已經12年了,在這裡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教育事業,也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還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叫李肯幹。
第一次見「七大姑八大姨」
「洋女婿」驚呆了
2008年4月,羅伯特作為英語志願老師來到了渭南,並在同年8月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孫婧一。
「第一次去見Cheer(指他妻子孫婧一)的父母,家裡坐了很多親戚,他們問我爸媽是幹什麼的,爺爺奶奶是幹什麼的?」羅伯特說,當時他感到很詫異,因為在美國問這些問題其實挺不禮貌的,但當時他覺得這也許就是文化差異吧,所以很認真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經過一年多的相處、雙方家長見面,2009年8月19日,兩人在渭南舉辦了一場別有韻致的中式婚禮,羅伯特騎著大馬,用八抬大轎迎娶了孫婧一。
「剛認識羅伯特那會,我們去韓城司馬遷祠,他給我講了好多關於司馬遷的故事,我就很納悶一個外國人怎麼對中國歷史那麼了解。還有去看畫展,他一下就認出是張輝先生的作品,我真的是越來越崇拜他。」孫婧一說,正是羅伯特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這種熱愛,以及他的不斷努力和朋友們的幫助,2020年11月羅伯特拿到了中國綠卡。
熟人讓他輔導孩子英語
他決定回國深造
作為「洋女婿」,羅伯特有一個重要作用:輔導親戚朋友孩子的英語作業。起初,會有兩三個朋友的孩子找羅伯特諮詢英語。後來,親戚的孩子來了,同事的孩子也來了,家裡從兩三個孩子變成了十個、二十個、三十個,最多時達到了六十多個。
而對於羅伯特來說,不僅是輔導的孩子越來越多的問題,更關鍵的問題是,這些都是些熟人的孩子,他要對這些孩子負責,而自己是華盛頓大學東亞文化學和心理學學士畢業,非教育學專業畢業,怎麼辦?
羅伯特選擇了回國深造,經過兩年時間,羅伯特取得了美國教育學院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大綱及結構研究」的碩士學位,並於2014年回到了渭南。
「回國後,我在渭南高新中學任教,但有了開始創業的想法。」羅伯特說,他想將學到的更新的更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應用到英語教學中。隨後,羅伯特創辦了英語俱樂部、英文培訓學校,並且他還從國外找來了專業的理科老師和藝術老師,希望給孩子們提供全方位的教學,真正將英語融入學科。
學英語不僅為了解國外
更是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
羅伯特的英語俱樂部布置得很別致,尤其在俱樂部的一處書櫃裡擺放了很多瓷器,還進行了標識。妻子孫婧一曾問過羅伯特,擺放這些瓷器,不怕學生們打碎嗎?
羅伯特回答,他曾經和學生們聊到中國瓷器時,發現孩子們竟然不懂、不認識、不了解這些傳統文化,於是他花了幾百美金買了一些仿古瓷器陶器擺放在俱樂部,是希望給孩子創造一種文化環境,讓孩子們多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最起碼在別人聊起時,孩子們可以知道談論的是哪類瓷器,這些瓷器是什麼樣子,希望通過環境影響,能夠讓這種傳統文化及中式審美從小就深入孩子們的心中。
「我教孩子們英語,不是教他們簡單的英語結構、語法,是希望可以給他們創造一種英語文化環境,希望他們可以感受到語言背後的邏輯思維和文化。」羅伯特說,他教孩子們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國外,更是希望他們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
「我喜歡中國、喜歡渭南、喜歡這裡的美食文化、茶文化,喜歡老人孩子一起居住的相處模式。」談起中國,羅伯特就變得痴迷起來。他說,每年他會爬兩次華山,站在華山頂瞭望,看著變化多端的景色,感覺很具有中國風。而且他經常會給國外的朋友送一副華山的風景畫,他覺得那幅畫就像中國,值得品味。
「羅伯特對我來說,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總會讓我看到更好的內容。」孫婧一隻要談起老公羅伯特,就秒變迷妹。她說,羅伯特曾經參觀完倉頡廟用「光」字形容了她,並將「光」字刻章送給了她,也是羅伯特對中國文化的這種痴迷、喜歡,對生活的用心,讓她認識到真正的大愛應該無國界,在自己兩個女兒的教育中,他們希望孩子可以汲取中西文化的精華,可以做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記者 郭喬娜 馬轉轉 供圖 孫婧一
編輯: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