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的配樂,主要有四個部分。有民樂、經典西洋音樂、老上海音樂,還有一部分是原創及改編音樂。下面一個個說一下:
一、民樂
說起功夫的音樂,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民樂。在《功夫》中,主要出現了《十面埋伏》、《東海漁歌》、《箏鋒》、《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闖將令》、《四川將軍令》和《小刀會組曲》、七支民樂。
1、《十面埋伏》
在電影的接近13分鐘,周星馳終於出場了,他狠狠地踩扁足球,罵了一聲「還踢球」之後,他竟然在《十面埋伏》的音樂下霸氣出現
十面埋伏,其實這音樂原本是創作給垓下的項羽的,在這怎麼看怎麼顯得主角霸氣。誰料到這麼霸氣的一個人竟然是個懦弱的小混混,周星馳用反差的音樂,營造了一個奇特的氛圍,周星馳運用音樂的靈活性,可見一斑。
2、《東海漁歌》
而《東海漁歌》更是《功夫》中的一個亮點。《東海漁歌》原樂曲有四個部分,分別為「黎明時的海洋」、 「漁民出海捕魚」、「戰勝驚濤駭浪」和「豐收歡樂而歸」。《功夫》中主要用了《東海漁歌》的第二部分「漁民出海捕魚」和第三部分「勝驚濤駭浪」。
《東海漁歌》第二部分「漁民出海捕魚」:在包租公出場的時候,鏡頭對豬籠城寨的全貌以及市井風情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展示,此時用了《東海漁歌》的第二部分「漁民出海捕魚」,音樂配合了豬籠城寨的安靜祥和以及市井氣息,展示了一個市井中的世外桃源。
《東海漁歌》第三部分「勝驚濤駭浪」:出現在最後阿星大戰斧頭幫之時,雄壯激昂的音樂配上阿星舉手投足的宗師的風範,非常振奮人心。(哦尼瑪這簡直是最帥的人類啦!帥哭了嗚嗚~~~~)
3、《箏鋒》
《箏鋒》出現在琴魔大戰豬籠城寨三大高手之處,而《爭鋒》中凌厲的殺氣更是和情節功夫完美結合。不得不說,周星馳實在太愛民樂了,能把民樂和功夫進行如此天馬行空又完美的結合,連殺人都如此藝術和浪漫。
4、《小刀會組曲》
《小刀會組曲》可以稱得上是華語電影的經典配樂了。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徐克的《新龍門客棧》、以及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功夫》、《西遊降魔篇》等電影中,《小刀會組曲》都是點睛之筆。而周星馳可以稱得上是最會使用《小刀會組曲》的一個導演了,在《大話西遊》和《西遊降魔篇》中,周星馳都將《小刀會組曲》用到了最合適最關鍵的地方。在《功夫》中,《小刀會組曲》不僅在阿星被打的全身骨節經脈盡碎的時候渲染了悲壯的氣氛,更在破點成蝶的關鍵時刻畫龍點睛。
5、《闖將令》
而《闖將令》也是周星馳喜愛的電影配樂之一,在周星馳不少電影中均出現過。早在1988年周星馳主演電視劇《蓋世豪俠》最後一集,《闖將令》就被整段用過,而在《鹿鼎記》、《大內密探零零發》等諸多電影中,《闖將令》也被多次使用。在《功夫》中,這段音樂用在了火雲邪神接住了子彈的時候,「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激昂的音樂中,高手對決的豪情盡顯。
《四川將軍令》:用在了三大高手大戰斧頭幫之時
6、《英雄們渡過了大渡河》
《英雄們渡過了大渡河》用在包租公包租婆大戰火雲邪神產生轉機用大喇叭之時。以上兩首音樂均完美配合了緊張的氣氛、酣暢淋漓的打鬥,以及英雄的豪氣萬丈。
二、西樂
功夫中的西洋音樂,全部為經典中的經典。其中主要有《流浪者之歌》和《Sabre Dance》。
1、《流浪者之歌》
據周星馳說,《流浪者之歌》是他小的時候星媽特別愛聽的音樂。這段和《東海漁歌》一樣,是反差非常大的音樂。其中主要出現在阿星和包租婆馬路上旋風腿狂奔以及阿星在交通燈逼毒兩個部分。很難想像這兩段反差極大的音樂竟然是同一支曲子。有人說,阿星與包租婆在街上旋風腿狂奔只不過是兔八哥的現實版罷了,可是這種東西做好更需要技術,做不好就是一個徹底的悲劇。幸運的是,《流浪者之歌》解決了這個問題。伴隨著輕快的小提琴節奏,周星馳和元秋誇張的表演以及漫畫式的背景,令人捧腹大笑。這段場面應該是影史上最經典的場面之一了。
《流浪者之歌》1
而在《功夫》的導評裡,周星馳解釋了為什麼要在交通燈逼毒一段用《流浪者之歌》。他說「有一種悽美的感覺,因為我聽到這支音樂的時候,我感覺到我是看到了一隻怪獸,困在一個籠裡面,而他自己是不知道的,有一種迷離的感覺,有一種神秘又悽美的感覺,但是因為音樂是很個人化的,還有你知啦,我的藝術成分這麼高,你們這些人是不會明白的(大笑)。」
《流浪者之歌》2
2、馬刀舞曲
而《Sabre Dance》出現在阿星進入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之前的那裡,本來這支曲子是哈恰圖良的舞劇《加雅涅》中的一支舞曲,是描寫庫爾特族出徵前的一種戰鬥舞曲。本來是輕快的舞曲,被阿星用在了緊張的氛圍裡面,創造出一種詭異的搞笑氛圍。自從《功夫》之後,這支曲子無數次被用在了搞笑而不是輕鬆的氣氛裡面,真是冤!這又是一次不協調音樂產生的詭異協調氛圍的應用,是星爺的特長。
三、舊上海歌曲
在功夫中,出現過兩首舊上海三四十年代的音樂,都是龔秋霞的。一首是《莫忘今宵》,一首是《夢中人》。
《莫忘今宵》:出現在阿珍對著鏡子抹紅唇的時候,舊上海風情的音樂配上自戀奇葩的抹紅唇的動作,簡直製造出一種奇葩的笑果。不得不說,周星馳在喜劇方面登峰造極,不僅僅因為他會演喜劇,更因為他知道如何把控喜劇的笑果,此處的音樂配上人物動作,製造除了一種內斂卻讓人狂笑的幽默。
《夢中人》:出現在苦力強離開豬籠城寨之時,鏡頭緩緩移過每一家,豬籠城寨市井百態如膠片一格格放過,對故鄉的不舍和依戀,舊上海的風情與市井,水乳交融。
我個人猜測,周星馳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可能是喜歡聽這些音樂的,可能很喜歡龔秋霞,而周星馳對老音樂有種情懷。不得不說,舊上海的音樂放在功夫裡,那種風情與浪漫,讓人沉醉。
四、原創與改編音樂
改編音樂有《只要為你活一天》,而原創音樂有《Kungfu 1》、《Midnight Assassin》、《Night Club Band》、《Casino Fight》、《Realization》和《Buddhist Palm》。此外原聲大碟裡還有國際版的宣傳歌曲《Kungfu fighting》和《The hustle》。
《功夫》中,最出彩的音樂,就是《只要為你活一天》。為劉家昌創作,由黃英華進行了改編。在《功夫》中,《只要為你活一天》出現了兩次,一次是阿星打劫啞女那段,一次是阿星最後與啞女相遇。在阿星打劫啞女時候的音樂用了較多的低音共鳴,音樂的節奏配合情節的發展和周星馳的表演,簡直完美到天衣無縫,震撼人心。
1、《只要為你活一天》1
而最後阿星與啞女相遇,舒緩的薩克斯音樂下,阿星與啞女環繞一圈回到童年,平和寧靜卻又震撼,就像一個句號,給了《功夫》一個圓滿的結局。
《只要為你活一天》2
《我不入地獄》是《功夫》的原創音樂,在《功夫》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斧頭幫琛哥殺了鱷魚幫老大之後的斧頭幫之舞,第二次是琛哥在汽車內被包租婆恐嚇頭髮著火。不得不說,兩次使用均為神筆。在斧頭幫之舞,這支曲子非常好地配合了斧頭幫的囂張,有種cult感。而與此對應的竟然是琛哥觀戰被包租婆恐嚇頭髮著火,伴隨著一路車內頭髮著火冒出的煙,竟然還是同一隻曲子,展現出一種滑稽可笑的效果,這又是一次由於音樂與情境的反差引起的笑果。
2、《我不入地獄》1
《我不入地獄》2
3、《Kungfu 1》:第一次出現在片頭,一隻蝴蝶飛過群山,展現出功夫二字,充分展現出功夫的高度與氣勢
而第二次出現在斧頭幫二當家率領斧頭幫進入豬籠城寨,在最後阿星與火雲邪神決鬥,斧頭幫移動的場面,也出現過。這支曲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氣勢,而且幾乎每次使用都伴隨著黑壓壓的斧頭幫。
4、《Midnight Assassin》:這支曲子就是苦力強被夜襲殺死曲子,之後就是《箏鋒》了。這段曲子若隱若現中帶著凌厲的殺機,配合靜謐的夜景,營造出一種恐怖危險暗藏殺機的氛圍。
5、《Realization》:在阿星被火雲邪神拋到空中然後重重踩下,還被一拳打到地裡。這樣的音樂配合場景,使人感到無邊的悲愴和震撼。
6、《Buddhist Palm》:(如來神掌)在阿星被火雲邪神頂到天上頓悟如來神掌,之後一掌打下天崩地裂,宏大的配樂和震撼的如來神掌,真是天作之合,那是真的一種全身都被震撼的感覺。
此外,原聲大碟裡還有兩首國際版宣傳歌曲,《Kungfu fighting》是李小龍在好萊塢功夫熱潮時期創作的,Carl Douglas演唱的著名歌曲,用在《功夫》中真是恰如其分;而《The Hustle》是原創,濃濃的美國味告訴我們,這部電影是走向了世界的。
關於《功夫》配樂的特點:
總之,《功夫》的配樂,是非常有特點的。其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多樣性。功夫的音樂包括了中樂、西樂、舊上海的歌曲、原創音樂等,音樂風格非常多樣化,卻一點不混亂。
純粹性。功夫中無論是中樂還是西樂,都是純粹的,並沒有中戲混合起來使用。
民樂的使用。功夫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民樂的使用了。在其他導演紛紛擁抱大提琴,或者外來請日本的配樂師的時候,星爺卻大大發揚了民樂的優點,聽起來清脆激昂,清澈乾淨,一掃大提琴的憂鬱,賞心悅目。
懷舊。功夫裡的音樂,無論是中樂還是西樂,都是經典的老音樂,包括舊上海的老歌曲,都體現出一種懷舊感、市井感和老上海的時代感。
浪漫。我總覺得,周星馳是一個浪漫的人,在功夫中,更是處處體現出了這種浪漫。即便是殺人,都要用非常浪漫的方式和音樂。
6.和情節的高度一致性和超強的節奏性。最典型的是周星馳打劫啞女的《只要為你活一天》,苦力強被殺的《Midnight Assassin》,情節與音樂簡直完美結合。
完美的改編。《功夫》中的音樂,除了《小刀會序曲》和《闖將令》,幾乎大部分音樂都被改編過,其中《東海漁歌》和《流浪者之歌》的改編較為明顯,改編之後的音樂,變得更加明快激昂,讓人賞心悅目。
用音樂製造笑果。喜劇之王周星馳特別擅長用音樂來製造笑果。無論是音樂和環境產生的巨大反差,抑或是依照情境用音樂,對於用音樂製造笑果周星馳駕輕就熟。阿星出場的《十面埋伏》,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的《Sabre Dance》和琛哥頭髮被燒時候的《我不入地獄》,是典型用和情境相反的音樂製造笑果。而在包租婆見到斧頭幫,飛身跑到樓上鑽到被子裡用的民樂,以及包租婆追阿星時候的《流浪者之歌》,音樂用得更是恰到好處,讓人忍俊不禁。
關於《功夫》配樂的創作:
《功夫》的配樂,是年輕的配樂師黃英華在周星馳的監督下完成的。《功夫》是周星馳最自我的一部電影,而配樂也不例外,他對音樂的要求頗高,控制也非常嚴格,給了黃英華不少的壓力。黃英華說,「等到《功夫》的時候,很多音樂都是他創作的。我也合作過很多香港導演,現在他是最懂音樂的電影導演了。」《功夫》100多分鐘的電影配樂,黃英華翻來覆去寫了半年,不記得寫過多少個版本。但他覺得「這些付出非常值得,周星馳的電影配樂很特別,很多人記得」。
對於《功夫》裡的經典粵語片配樂,周星馳曾經說過:「這幾首曲,在粵語長片中曾被廣泛使用,但除了粵語長片之外,我覺得很少人會認真去用這些音樂。」因此他租用了大會堂,邀請香港中樂團現場演奏,後期又到澳洲的專業錄音室進行混音和處理。據周星馳的配樂師黃英華說,「製作《功夫》配樂的時間,比一般電影多六倍。充裕的時間,令配樂的質素和效果更令人滿意。」
《功夫》的主題曲是由周星馳作曲和編曲的。周星馳把旋律和音符記在腦裡,然後哼給黃英華聽,由他把樂譜寫出來。編排過程中,他們嘗試以多種樂器演奏,務求將樂曲中的情感表達得更淋漓盡致。以電影的片尾曲為例,周星馳便比較六種不同的旋律,才決定採用哪一個版本。這種追求,令《功夫》的每一首配樂都達至最高水平。
《功夫》的配樂,完美到了一個變態的地步。無論是到最細的細節,還是到整部電影,《功夫》的配樂都和情節幾乎完全同步。可以說,《功夫》整部電影,就是一支完美的交響樂,其中有柔情,有搞笑,有風情,有懷舊,更有恢弘的氣勢與激昂的節奏。可以說,功夫的配樂,在整個華語影壇,都是獨樹一幟的。
《功夫》的配樂,是傳統音樂與現代交響樂在特別的時空下迸發出的浪漫火花,也是周星馳的一場懷舊的戀愛。
租用大會堂,聘請香港中樂樂團,星爺現場監督音樂演奏
點原文,更多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