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拍攝
9月26日下午,「走進山西看發展」——第十一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遊覽了明清時期的北方重鎮——山西太原市陽曲縣的青龍古鎮。
明永樂年間,在山西太原通往內蒙的交通要道上,有一村落名為「菁蒿嘴」。在距菁蒿嘴二公裡處的北面(今韓寨),有一個王家莊,王家莊的先人在當時已開始經商,所開的商鋪逐漸遍布全國各地,可謂「日進鬥金」。
小人書展廳
王家官宦雲集,家中三到五品官員多達130多位。《陽曲縣誌》記載,公元1415年,王家人盯上了菁蒿嘴這塊交通要道的風水寶地,便描準時機,在菁蒿嘴大量購房買地,修建店鋪、庭院,從王家莊往下搬遷。遷居青蒿嘴後,王家生意更是越做越紅火。
清嘉慶年間,村中王氏族人王繩中為大清捐銀百萬兩,皇家賜「百萬繩中」匾額一塊和繡有「青龍」圖案的大旗一面,意為滿漢一家人,菁蒿嘴從此更名為青龍鎮。
青龍古鎮
王家大興土木,仿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構築手法,東建文昌祠、西設龍王廟,北築鳳頭寨,形成東文西武、南龍北鳳、龍鳳呈祥的總體布局。王家修建的建築群像一條活靈活現的巨龍,成為北方聞名重鎮。
青龍鎮外有一座土塔,原為春秋時傳遞軍事信息的烽火臺,遠看猶如一支巨筆。王家又在與西黃水村接壤處建造一座土塔,並在土塔上建有一個毛筆尖,取文曲星點狀元之意,祈願上天保佑王氏家族代代多出官員。
青龍古鎮
走進青龍古鎮,可見道路兩側店鋪林立,皆為明清建築。老爺廟、泰山廟、奶奶廟、河神廟、文昌祠、龍王廟、大王廟、茶皇廟等寺廟雄踞古鎮四周高坡和溝口路旁,殿宇雄偉,年復一年護佑著古鎮的吉祥、平安。
王氏家族建造的樓堂、花園及民居建築風格各異,建築水平高超,木雕、磚雕、石雕設計奇巧、工藝精湛,尤其是五裡長街上的五道閣全國罕見。所謂閣,既非臺榭,也非牌坊,它是樹立在大街上的類似城門樓的建築。頭道閣位於鎮中央,寬約三間,進深10米,二層磚木結構,上築木結構硬山頂樓三間,房內朝北塑觀音和文殊二位菩薩,朝南塑五百羅漢,層層相疊,金碧輝煌。
青龍古鎮
往南行一華裡為二道閣,此閣規模與頭道閣相同,不同的是閣內塑的是真武大帝。再向南行一華裡為三道閣,建築規模與前二閣相同,但閣上塑的是玉皇大帝與魁皇爺。這三道閣都裝有大鐵門,晚上關門後,街面如鐵桶一般,十分安全。
四道閣建在東面,閣上塑諸葛亮和嶽飛像,名曰雙忠閣,朝東的洞門上方刻「青龍鎮」,朝西的洞門上方刻「雙忠閣」。第五道閣在河神廟附近,據傳河裡有眼,通往大海,河水經常湧上來淹沒古道。財東王石磷組織居民修築大壩,建河神廟,消除了水患,後建閣以作紀念。閣上有慈禧太后親筆題字,朝南面的牆上題有「安瀾」二字,朝北面的牆上題有「坦途」二字。每逢年節,五道閣上都要點亮碗燈敬神,燈火到處通明,照亮全鎮,蔚為壯觀。
青龍古鎮
青龍鎮村位於太原北15公裡的大運公路旁,從太原市區乘車前往,半小時內即可到達,非常便利。為方便遊人,景區內設置了「小吃一條街」,還在青龍古鎮的建築內設置有鎖具展、農具展等多種展出,並建立了影視、攝影基地。街邊的戲臺上,每逢節假日便有戲曲演出可供遊人欣賞。
王家昔日的輝煌已經遠去,但王家所留下的建築群卻成為凝固的珍貴藝術品。遊人漫步古街,走進一處處院落,便可了解明清時期的建築構造、民俗風情、文化藝術的特點、特色,仿佛翻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歷史教科書。
青龍古鎮
河北新聞網董浩天:青龍古鎮古色古香的氣息非常濃鬱,我喜歡古鎮明清風格的街道和房屋等建築,我也喜歡其中內容豐富的展覽。其中的年代展設置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場景,還展示了那個年代裡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小人書」展區的場景,讓很多人一下子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期。
編輯: 肖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