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將核武器作為對日本拒絕投降的回應,分別投擲在了廣島和長崎。一般會認為,兩次核爆促使了日本的投降,但是在戰後,很多人認為原子彈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甚至有人認為,原子彈只是枉殺無辜。今天就回顧這段歷史,看看原子彈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而那些死於核爆的日本人,又是否真的無辜?
一.曼哈頓工程
眾所周知,德國在二戰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物理學研究國家,擁有大量的物理學科學家。但在希特勒上臺後,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一批科學家逃亡到了美國,因為此時德國已不再是他們研究的聖地,而是一個魔窟。
希特勒對於被「猶太人壟斷的這門學科」深恨至極,對於猶太人的抓捕也時常進行。愛因斯坦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逃離這裡,前往美國安家落戶。
但是在包括利奧·希拉德等人的思考裡,德國在希特勒這個狂人的領導下很可能開始了對核武器的研究。利奧為首的科學家對此極其擔憂,於是他起草了一份遞交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信件,並聯繫了愛因斯坦籤署了這封信件,這封信件在1939年8月2日呈交給了羅斯福,隨後歐洲的風雲變幻。
這促使了羅斯福成立了鈾顧問委員會,該委員就是後來美國曼哈頓計劃的起點,美國國防部科研委員會下屬的S-1執行委員會的前身。
此後的時間裡,美國在核武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許多突破,但在1941年12月7日美國就遭到了來自日本的襲擊,珍珠港內一片火海,兩千多名美國士兵戰死,史稱珍珠港事件。
此事件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也促使了羅斯福總統加快了核武器研究的進度,以期搶在軸心國之前製造出核武器。
1942年8月13日,美軍的曼哈頓計劃正式命名,由陸軍中將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負責,最早叫「曼哈頓工程區」( Manhattan Engineer District)。就此曼哈頓計劃正式啟動,這標誌著美國核武器研究步入正式階段。一切的目標都在於,搶在軸心國之前,研發出核武器。
該計劃的隱蔽性非常良好,並且做到了對德國情報機關的完全隱身。1942年至1945年初,曼哈頓計劃取得了大量進展。依託這些為基礎,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方面完成了三枚原子彈,分別是內爆式實驗彈「三位一體」,槍式結構,以鈾235為材料的「小男孩」原子彈,和以鈽為材料的內爆式結構的「胖子」。
最先被引爆的就是「三位一體」,1945年7月16日5點30分,實驗彈「三位一體」在託立尼提沙漠引爆。「三位一體」爆炸後形成的蘑菇雲高達12100米,其爆炸威力相當於21000噸的黃色炸藥的威力,爆炸在沙漠造成了一個三米深,直徑有340米的輻射玻璃結晶小山。
這是因為高溫把沙子裡的矽質晶體融化後凝固為玻璃狀結晶物。本次爆炸,甚至可以讓在基地裡的人都感覺到自己「好像在烤爐旁」一樣。簡而言之,「三位一體」的爆炸十分成功。
二.核爆天譴
核爆十天後,同盟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就將遭受到毀滅性打擊,但遭到日本拒絕。美國遂決定,使用核武器對日本進行打擊,以確保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為此,美國軍方開始對日本諸多城市進行篩選,以便選出一個適合空襲的地方。
通常在制定空襲目標時,要根據人口,規模,軍事,經濟等四個方面進行考慮。如果從這一點,廣島和長崎實際上都不是很符合。在最初的四個城市中,有兩個AA級目標,所謂AA,意思是首要目標,另有兩個A級備選目標,橫濱和小倉。
這些位置有共同的特點,軍事,工業潛力高,比如京都是日本戰爭後期的軍事生產中心。對於軍隊而言,那當然是所選擇的地方越重要,人口越多,打擊效果越好,對敵人更為震撼。
但這畢竟是人類第一次投入核武器,必須考慮更多。還必須額外考慮,綜合文物保護和戰後管理等因素,所以京都這座千年古都,被劃掉,換成了長崎。最終,廣島和長崎,就成為了最後的轟炸目標。
最先遭到打擊的就是廣島。8月6日,美國一架B29轟炸機起飛,目標正是廣島。和日本而在此後半個世紀裡吹噓的「和平之城」不同,當時的日本是一座魔鬼之城。它不僅有日本本土防衛軍第二總軍司令部,更是日本陸軍重要集結地。
在廣島西面的宇品港,一批又一批的日本軍隊,在後世日本宣傳的所謂那些「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廣島平民夾道歡送下,登上運兵船,四處徵戰。這座所謂的和平之城,其實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魔鬼之城。
懲罰就在日本時間1945年8月6日降臨在這座魔鬼之城,編號為44-86292的B29轟炸機於8點14分,將視準儀對準了廣島,並啟動了自動投彈裝置,一分鐘後,「小男孩」被投下,飛機立刻做了一個155°的大轉彎離開。45秒後,原子彈在離地六百米空中爆炸,廣島化為沸騰的火海。
三日後,因日本方面毫無反應,美國決心復刻他們在廣島的行動,使用第二枚原子彈「胖子」。原定轟炸小倉市,但是因為當時機組連續三次都沒能確認目標,同時飛機本身油料不足,且預計將遭到日軍戰鬥機攔截,故而作罷。
B29轟炸機轉飛長崎後,將核武器丟向了這座罪惡之城,因為這裡也是日本的一座重要的軍工城市,日本的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就在這裡。10點58分,胖子脫離機體,將長崎也變成了一個核火地獄。
兩次轟炸對日本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廣島直接死於核爆者有大約7萬人,年底內死於輻射者約在10萬上下。長崎死傷八萬人左右,死於輻射者則有約12萬人左右。
後續死者則難以確認,因為還有更多的人在日後,瀘西縣死於癌症或是其他併發症。據日本所稱僅廣島就有約20萬人在戰後死去,長崎則有14萬人左右。
三.對日本的影響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脩也是長崎核爆的「受害者」,他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如此說道:「即便為了加速結束戰爭而向廣島投放原子彈可以算正當的理由,三天後將炸彈投向長崎,就明顯是在試驗新武器了,這種做法是沒有正當性的。」本人認為,這是日本人的一派胡言,全無實際根據的。
在這裡我們要確認為一個問題,核武器到底有沒有必要用在日本身上?本人認為,完全有必要使用。首先來說,日本當時已經制定了代號為「決號作戰」的本土防衛計劃。該計劃旨在集中日本本土軍力,與盟軍決一死戰。
截至到1945年投降前夕,日本本土已經集中了正規軍713萬人,國民義勇隊3000萬以上。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日本當時每一個國民都是敵人,他們將對登島的盟國軍隊進行打擊。
當時的日本,寄望於通過本土慘烈的防衛作戰,給予盟軍以劇烈傷亡,以換取一個相對體面的結果。畢竟儘管他們連續輸掉了塞班島,硫磺島、衝繩島等戰役,但是他們自認對美軍造成的傷亡很大。
如果堅持下去,是可以讓盟軍對他們讓步的。美軍也同樣對此感到憂心忡忡,但美軍的反應並非對日本妥協,而是選擇讓日本人品味科技革命最新的成果——原子彈。
而核爆對於日本的打擊,則顯得更為劇烈。當時日本陸軍元帥,本土防衛軍第二總軍司令畑俊六就在廣島。此人運氣極好,當時外出巡查,在遠離爆點的火車站,所以躲過了核武的爆炸,但也被衝擊波打了一個七葷八素。
待到硝煙過去,畑俊六看到的是一個地獄一般的景象——偌大一個廣島市,如今已成廢墟。這對他刺激頗大,這個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一下子就服了軟,和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等人站到了一起,主張投降。
但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如第一總軍司令杉山元,陸軍大臣荒木貞夫等人則表示將繼續戰鬥到底。他們認為,美國只有一顆原子彈,用完了就沒有了,無非就是威懾性的。甚至於,他們為了掩蓋遭到核武打擊,不惜對國內撒謊,宣傳說廣島是遭到了隕石的撞擊。
我們可以確認,日本軍國主義者根本沒有在乎自己的國民,不是嗎?他們只打算狂熱的戰鬥到底。而那些被稱為受害者,和飽受核武威脅的日本平民?還在積極備戰呢。直到長崎又一次被原子彈轟炸,瘋狂的日本軍國主義者才低下了他們的頭,選擇了投降。
事實上,原子彈對於日本的破壞,確實不小。但如果說戰爭就是原子彈結束的。也不盡然,畢竟相比於用了就沒的原子彈,柯蒂斯·李梅將軍的燃燒彈攻勢對日本的威脅更大。
在原子彈使用之前,日本高層就已經有相當多的人主張投降,即便沒有原子彈,盟軍的轟炸也將壓垮日本的神經。只不過原子彈成了壓垮日本人內心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上,正是原子彈挽救了日本人,不然盟軍真的實施進攻的話,確實盟軍固然要損失慘重,但是日本又能好到哪去呢?或許日本就將成為一個過去式,消失在地球上。
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子彈所造成的傷亡,恰恰避免了日本有更多人死去。而且也正是原子彈,徹底摧毀了日本的抵抗決心,不得不低下他們罪惡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