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最早源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的《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封建社會女性地位比較低,當一個女人表現出很有能力並不比男人差的時候,往往會說她巾幗不讓鬚眉。這樣的女性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其實古往今來並不乏如此堅毅果敢的女性形象。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近有「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革命家秋瑾,捨生取義的少年英雄劉胡蘭,還有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湖北的一位老奶奶——賈春英。
傳奇人物的前世今生
當這個名字為大眾熟知時,這位老人已經去世28年。生前老人的兒子(潘波)只知道母親並不平凡,卻不知道母親有這麼傳奇的經歷。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潘波還有潘波的兒子潘平,直到他們整理出關於母親的史料,發現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揭開了母親的真實身份,以及她的革命歷程。
這段往事塵封長達62年,當年她也曾威震湘鄂贛,甚至還有個「雙槍春姐」的響亮名字。1984年72歲的賈春英帶著自己的故事長眠於地下。兒子則帶著他的疑惑開始了他的尋訪之路。
接觸新思想,脫胎換骨
對於那個年代大多數貧苦出身的女孩子命運都不是很好,尤其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賈春英也是一樣。
1912年,賈春英出生在湖北省的賈村,八個月就被抱去做童養媳,4歲便開始做繁重的家務和辛苦勞作,而她也將這一切歸結為「命苦」。直到遇到了表哥羅冠國(婆婆的姨表親),才徹底改變了賈春英的命運。
表哥羅冠國飽讀詩書,喜歡讀進步書籍和馬列著作,並且早早的加入了共產黨。正是在表哥進步思想的影響下,賈春英醒悟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當家做主,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1927年的一個晚上,賈春英等人在羅冠國的見證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對著黨旗莊嚴宣誓,也許她自己並不知道,15歲的小小身軀已經脫胎換骨了,煥發出了新生。
九年革命生涯歷練,小娃娃成為革命前輩
剛開始,黨組織並沒有給賈春英分配什麼具體工作,但是在家裡她卻做著成年人的農活,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樣可以磨礪意志增強體力。這樣的艱苦磨鍊為她日後被俘的不屈服埋下伏筆,當然這是後話,我們稍後說。
雖然沒有參加革命活動,但是小賈春英也沒有閒著,十五六的時候練就了一身本領。騎馬、武術樣樣在行,雖然不識字,但是她掌握了對敵鬥爭的技巧。
1930年,賈春英被任命為特委的婦委會書記,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化窮苦農民,青年們紛紛入伍,成為了蘇區的有生力量。後又擔任紅七團的後勤保障,1932年再次當選湘鄂贛的特委常委,分管婦女運動工作。
她是領導眼中能徵善戰的女將,是老鄉們口中的「春姐」,更是與紅軍時期著名的女將胡筠並稱「雙芙蓉」,誰說女子不如男!
浴火重生,收穫完美愛情
因被叛徒出賣,1936年賈春英被捕了。一個優秀革命黨人是什麼樣子的,在她身上完全體現了。在被關押的九個月中,敵人好吃好喝招待企圖讓她投降,甚至讓曾經和她一起戰鬥過的叛徒來消磨她的意志,然而都是徒勞。
軟的不行來硬的,面對敵人的酷刑賈春英依然不為所動,每天想到的都是共產主義,是紅色歌曲。隨著國共二次合作,1937年賈春英被釋放了,同時她也接受了潘濤的愛。
婚後賈春英因為有孕在身,組織決定將她轉為地下工作,而丈夫潘濤則繼續遊擊戰。1940年2月二人的兒子出生了,潘濤還沒來得及得知這一好消息,就在3月的戰鬥中犧牲了,性格堅毅的賈春英挺了過來,發誓要將兒子撫養成人。
褪去光環,終成白髮老人
隨著革命工作的順利進行,轉眼到了1949年。賈春英重識曹栓增,在斡旋之間擺脫了國民黨的搜查。
後來身為區長的曹栓增繼續給賈春英布置工作,但此時的賈春英已經身不由己,多年的戰鬥生涯早已疾病纏身,不能勝任工作了,從此與組織斷了聯繫。
回到家鄉的賈春英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離開多年,村裡對她的事跡了解的人已經很少了,只知道她受過槍傷只能彎著腰走路。
1984年,白髮老人賈春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直到最後也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
結語
上打鼕鼕鼓,下打彭咚咚。兩邊齊打起,迎接「雙芙蓉」。這首民謠至今仍在湖南的平江縣流傳。
她是中共早期黨員、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巡視員、鄂東特委(直屬中央領導)婦委書記、主任賈春英。
參考資料:《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