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懷疑過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你有沒有想像過這只是一場夢?你有沒有想像過這個世界是電腦模擬出來的,這一切只是一串代碼?
著名科幻電影《黑客帝國》就從這個腦洞出發,構思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於1999年上映,一舉獲得了2000年第72屆奧斯卡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最佳音效剪輯。
下面我們將以程式設計師的視角進入到電影《黑客帝國》中,帶你了解一些有意思的問題。
計算機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深深地影響並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模式與生活方式。
電影《黑客帝國》便是基於此虛構出了人與計算機進行博弈的未來世界,探討了「人類與機器人的未來」「機器人會有心智嗎」「機器人會有情緒嗎」「機器人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嗎」等問題的思考。
《黑客帝國》中託馬斯.安德森是一個貌似普通的年輕人,但他一直用兩種方式生活著。一個身份是在一家體面的軟體公司裡面做程式設計師,和所有普通的程式設計師一樣,生活平平淡淡;另一個身份則是電腦世界裡面著名的黑客,化名是尼奧。
這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情,徹底顛覆了他的生活狀態——他遇見了崔妮蒂,他開始被莫名其妙的追殺。尼奧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為了解開謎團,他來到了黑客墨菲斯的房間。結果,他卻成為了墨菲斯口中的「救世主」,一個與眾不同的尤為強大的程序... ...
在電影《黑客帝國》中呈現出了三個世界,三種假設,即現實的人類世界、未來的計算機世界及人類世界與計算機世界共同存在的網絡世界。
人類世界中,電影中真實人類生存的世界即錫安人生存的世界,那裡沒有陽光,沒有資源,所有的陽光和資源被計算機世界所遮擋和吞噬,人類只能依靠僅有的地熱資源;
未來的計算機世界中,計算機掌控了世界,但是計算機的思考沒有人類的深度思考的能力和自由拓展的能力,所以機器為了讓系統不行的進行創新,他們操控了人類。在這世界裡,人類的肉體被放在培養皿中沉睡,意識被放在了機器人創造的「矩陣」中,人類的存在的作用是為機器提供創新的生產資料;
人類與計算機共存的網絡世界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虛擬的,房子、車子、包包、食物都是一個程序代碼,人在這個世界裡也只是個符號而已。在這個世界裡,人類擁有應該具備的欲望,然後人類在滿足欲望的時候物化、符號化。比如人類一開始是想實現買包的需要,結果慢慢的這個買包的欲望就變成了買個XX品牌的包,最後這個欲望發展為想擁有一個XX品牌、XX符號。
三個世界不是憑空存在的,他們代表著作者對當今的批判。
現實的人類世界批判了當今的我們片面追求經濟的的發展和個人的享受,從而造成了環境的深度汙染;未來的計算機世界批判了當今盲目發展技術而忽視可能帶來的種種弊端;虛擬的網絡世界批判了一些當今扭曲的價值觀。
那麼我們生活的世界到底有沒有可能是虛擬的?就像電影裡的矩陣呢?我們人類會不會只是計算機裡的一段「程序」呢?我們堅持的真理,會不會是系統中的規則設定?我們的喜怒哀樂,會不會是一連串的選擇系統帶來的反應?
還別說,真有這種可能!
理論物理學家朱利安▪馬達西在1997年提出過的一個模型,我們所生存的宇宙可能是一個全息投影。
最新資料如下顯示:
如今日本的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對這一模型進行驗證,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將是一個二維世界的三維投影。
簡單而淺顯的比喻就是,宇宙是一個優盤,我們是優盤裡影像資料中的主角。我們可以觸碰,可以產生交集,我們相互的認為對方是真實的,但實際上我們都是虛擬的。
這可能會讓人有些恐懼,不過也不用為此特別憂心,因為這只是科學家們的一種暢想。
普通心理學認為:「情緒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
也就是說產生情緒的個體需要對外界客體產生一種欲望,這種欲望與現實碰撞的結果反饋給個體,個體對此產生的反應就是情緒。
如今人類已經可以用數學模型實現機器人的情緒系統,然而這種建設的情緒系統是不是意味著機器人已經真的有了喜怒哀樂。目前的這些程序是通過預設,發布指令,讓機器人產生指令中的反應。
機器人會不會產生欲望?會不會進化後自己對外界產生自己的反應?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黑客帝國》三部曲的結束也並不是人與具有人格化的計算機的完結,而是人與具有人格化的計算機和平共處、協同進化的開始。
最後我想說的是,機器人的發展是否導致人類的毀滅這件事情本質上取決於人類自身的選擇——人類自己掌握著自己的未來。這是影片中討論的,也是告訴我們的終極人生奧秘。
對於未來,我們最應該做的,也可以努力嘗試去做的就是:留下美德。
這將是我們給未來鋪的最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