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之禍竟源於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將大唐推向深淵?

2020-12-25 騰訊網

文/青禾

《新唐書》的編撰者之一,北宋著名大儒宋祁在論述唐朝的滅亡時,寫下一句話:「唐亡於黃巢,而禍基始於桂林。」這裡的桂林,指的是發生於公元886年的「桂林兵變」,也被叫作「龐勳起義」。

龐勳京劇形象

龐勳起義遠沒有黃巢起義那樣名聲響亮,前後持續不過一年零兩個月,很多不熟悉唐史的人,估計都沒聽說過。那麼,它又為什麼被認為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捋一捋。

01.禍起南詔

要了解桂林兵變的始末,必得從大唐西南邊陲的小國南詔說起。

隋末唐初,雲南地區有六大部落,被稱為六詔,其中蒙舍詔位於六詔的南邊,也被稱為「南詔」。

唐朝從高宗在位起,一直到玄宗朝,都在和吐蕃激烈地爭奪雲南地區的控制權。六個部落中,其他五詔紛紛依附吐蕃,只有勢力最弱的南詔,堅定地站隊大唐。於是,到了盛邏皮一代,唐朝廷為了表示嘉獎,封他為臺登郡王。

盛邏皮死後,他的繼任者皮邏閣繼續向大唐表忠心,不斷加強雙邊關係。大唐當然也給予南詔許多支持,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邏閣在唐玄宗的默許下,兼併其他五詔,迅速統一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王國。

可惜在政治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皮邏閣藉助唐的力量統一了雲南,南詔立國之後,跟大唐的關係卻十分微妙。南詔國存續的165年間(738年——902年),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不斷反水,時戰時和,時降時叛。

公元859年南詔新君世隆繼位後,再次叛唐。世隆是個嗜血好戰的強勢君主,他幾乎每年都對唐發動戰爭。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年),南詔對當時屬於唐朝版圖的安南(今越南)發動全面進攻,再一次攻破交趾城,逼得唐軍退守嶺南。

後來唐軍在大將高駢的帶領下,大破南詔軍,將其驅逐出了安南都護府。但是唐朝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已經十分薄弱。

02.戍兵譁變

在平定安南的戰爭中,唐政府曾下令在徐、泗地區(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地區)募兵兩千人進行馳援,並分出了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廣西桂林),按照約定,三年期滿後可以調回原籍。

那個時候,西南地區氣候溼熱,條件艱苦,之前朝廷對南詔用兵的時候,百姓們都深惡痛絕,甚至不惜自殘以逃避兵役。如今這八百將士奉命戍守,一心盼著三年期滿返回家鄉。

可沒想到,守了三年,又是三年,眼看已經在桂林駐紮了近六年了,當時的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卻以軍費不夠為由,要求大家再守一年。

兵士們再也不相信崔彥曾的鬼話,群情激奮之下,殺了都頭王仲甫,並推舉一向很有威望的糧料判官龐勳為首領,自行北上,一路向家鄉徐州而去。

譁變初期,朝廷本來想採取安撫的措施,發布詔令允許戍兵們回徐州,並且不追究罪責。於是龐勳等一行人,在經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時,各地政府非但沒有阻攔,還給他們提供補給,可以說是非常順利。

在將要達到徐州時,龐勳等兵變的領導者們,開始跟大傢伙兒攤牌了:他們認為朝廷不過是在花言巧語欺騙他們,等到了徐州,肯定還是會收拾他們的,不如現在奮起反擊。

於是,龐勳軍迅速攻佔了宿州城,自稱「兵馬留後」,正式扯出了自己的旗幟。之後不久又攻下了徐州,俘虜了前上司崔彥曾,控制了江淮運輸線,切斷了朝廷的經濟命脈。

與此同時,各地百姓「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紛紛爭起響應,起義隊伍越擴越大,最強盛時發展到20萬人。原本的一場小小的戍兵暴動,至此發展成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03.兵敗身死

起義初期,政府軍節節敗退,形勢一片大好。當時的淮南節度使令狐綯,害怕龐勳向他的地盤進攻,主動提出幫助龐勳向朝廷請求節度使的職位。

龐勳被接連的勝利衝昏頭腦,心態有點飄了。他竟然真的不再向淮南用兵,坐等起好消息來了。他不顧謀士的勸告,「日事飲宴,驕奢淫逸」。當初跟他一塊舉兵的元老們,甚至開始「奪人資財,掠人婦女」。

而另一方面,朝廷正在積極地進行戰事準備,派遣了多路軍隊,向起義軍佔領的各城發動進攻。龐勳這才反應過來自己上當了,趕緊抖擻精神應付戰事,中間也一度扭轉頹勢,跟朝廷軍互有勝敗

唐軍統帥康承訓及時調整了戰略部署,以驍勇善戰的沙陀騎兵為前鋒,打得起義軍節節敗退,不斷丟城失地。

起義軍的宿州守將張玄稔,眼見官軍勢大,連夜召集心腹商量,很乖覺地向唐承訓送上了降書,並且和官軍一起合圍徐州,很快就攻陷了徐州。

龐勳在數次作戰失敗之後,也終於被沙陀騎兵擊殺,全軍覆沒。

04. 為什麼說「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

龐勳起義開始於鹹通九年(868年)七月,結束於鹹通十年(869年)九月,歷時一年零二個月,看起來似乎並不怎麼起眼。但它就像被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當時,南詔不斷騷擾邊境,朝廷為此調兵運餉,中原百姓承受著巨大的兵役和賦稅負擔,本來已經苦不堪言。

龐勳起義這麼一鬧騰,更是勞民傷財,深深動搖了李唐王朝的統治根基。《舊唐書·懿宗紀》記載:「徐寇雖殄,河南幾空」

於是,龐勳起義後沒幾年,中原地區就爆發了更大規模的「王仙芝起義」(874年)和「黃巢起義」(875年)。彼時朝廷已經疲弱不堪,不得不藉助地方勢力、少數民族勢力等進行鎮壓。

起義倒是被鎮壓下去了,但在鎮壓起義中冒頭的各路勢力,又開始割據一方,成為朝廷新的威脅。最典型的就是朱溫和李克用。

朱溫在黃巢之亂中崛起,其後成為了大唐的直接終結者。

而李克用的沙陀部落,則是從龐勳之亂就開始崛起。李克用的父親朱邪赤心,在平定龐勳之亂中,帶領沙陀騎兵衝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懿宗為表嘉獎,特授予大同軍節度使﹐並賜國姓李﹐名國昌。

李克用又在平定黃巢起義中立了大功,被封晉王,此後長期割據河東。到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一代,正式建立了後唐。

總之,從桂林一場小小的戍兵譁變,到接連起伏的農民起義,再到尾大不掉的地方割據勢力,一步一步推著李唐王朝走向毀滅。

宋祁說「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可以說是對「龐勳起義」很客觀的評價了。

參考資料:

01王貞平:《多極亞洲中的唐朝》;

02.呂思勉:《中國大歷史》

03.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

02.劉昫等撰:《舊唐書》

相關焦點

  • 唐朝政治的斷崖——一場涇原兵變,傷了唐德宗,更傷了大唐的元氣
    導讀: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唐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可稱先進,甚至一度博得「大唐盛世」的美稱。然而自玄宗統治後期開始,「冠帶蠻夷,車書萬裡」的大唐便一去不復返了。朋黨之爭、宦官當政不斷上演,藩鎮割據、將反兵變的狀況也如泥石流般傾瀉而來。惋惜與痛心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問一句:大唐這是怎麼了?
  • 「唐朝的滅亡,起始於龐勳之亂」,如何得出這個歷史結論的?
    可是在唐懿宗朝,卻出了一件奇事,戍邊桂林的徐州戍卒,發生了兵變,史稱「龐勳起義」,又稱「龐勳之亂」。 這場叛亂歷時一年有餘,波及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等六個省份,雖然後來在朝廷的圍剿下被平息了,但是這場兵亂的前因後果卻值得人們深思。
  • 繼唐玄宗後唐朝第一昏君,他的出現,讓大唐徹底走向滅亡
    提到唐朝,大家定然會想到「大唐盛世」這四個字,似乎唐朝是古代眾多朝代中歷史影響最大的朝代,唐朝前後存世289年,傳位21代,但是這麼多皇帝,大家最熟悉的還是唐太宗李世民
  • 享國289年大唐帝國為啥會滅亡?唐哀帝李柷:都是氣候變化惹的禍
    他們一旦進入了大唐帝國的領土,看到那些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無不由衷的讚嘆。如果你想知道享國289年大唐帝國為啥會滅亡?可能唐哀帝李柷會從棺材裡跳出來大喊道:都是氣候變化惹的禍!談起氣候變化,我們耳熟能詳。
  • 大唐頭號昏君,因此人的一系列操作,大唐帝國無法避免地走向覆滅
    唐朝存在289年,但是大多數人對唐朝的印象,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時期,比如安史之亂後,唐朝存續了一百多年,但是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少有人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實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被稱之為「中唐」,中唐和更往後的晚唐,充滿了戰亂和各種腐朽,因此乏善可陳。
  • 曾經問鼎中原的南方霸主,是如何在內鬥之中,將自己推向深淵
    首先就是楚國的軍隊體系,楚國的軍隊體系和中原之地略有不同。楚國的軍隊分為四個體系,正軍、王卒、私卒、縣師,而正是這四個體系使得楚國內部的勢力不齊,對外戰爭上經常失利。除卻正軍和王卒乃是國家的軍隊,在徵戰之時,作為主力,這兩支部隊實力強大,是楚國的主要作戰力量。
  • 南詔和唐朝的戰爭:南詔不大,為何能成為唐朝的西南大患?
    長期以來困擾大唐王朝的北部邊疆和西部邊疆問題得以大大緩解。然而按下葫蘆浮起瓢,新的麻煩製造者從大唐王朝的西南方向強勢崛起,給唐的邊疆穩定造成主要威脅。這就是南方的民族政權——南詔。一、交惡唐宣宗大中末(847—859年),唐與南詔已有交惡的苗頭。由於唐安南經略使李琢的不當行為,當地酋長李由獨叛降南詔。
  • 《妖貓傳》影評:織一場絕美大唐夢
    公元755年,我讀史時記得最清楚的年份,因為那一年,大唐國祚仍舊綿延,而盛世卻已然隕落。756年七月,馬嵬坡兵變,楊貴妃、楊國忠等身死。自此,大唐進入了150餘年混亂的時代,藩鎮反了又反,中央和地方、中央和吐蕃、藩鎮和藩鎮之間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的恩怨,竟長達150餘年。一百三十餘年的盛世之歌,就此結束。隨著這盛世落下帷幕的,還有貞觀和開元的大唐精神。從此,大唐,只剩下了「大唐」這副軀殼。一如電影中的李隆基、日本遣唐使、白龍、白居易等對楊貴妃的惋惜和依戀。
  • 幾乎摧毀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亂」就是一場世界大戰
    這樣的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不啻於一場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影響。 發生在中國盛唐時期的"安史之亂"就是這樣一場"世界大戰"。 接下來我就安史之亂所造成的一系列影響做一個梳理,你看了就會相信我的觀點了。 首先看看安史之亂的叛軍本身就是有著怎樣的"國際化"背景。
  • 唐僧西天取經後,天竺竟被唐朝滅亡!這場龍象之戰驚心動魄
    不過,人們很少知道的是,就在唐僧歸國兩年後,唐印之間就爆發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以五天竺18位國王、3000名佛教學者和2000名其他觀察者的龐大陣容,與玄奘講論佛法,結果竟無一人能將他駁倒。玄奘大師因此獲得「大乘天」(大乘佛教尊稱)、「解脫天」(小乘佛教尊稱)的榮譽稱號,並在戒日王的力邀下又參加完當時印度5年1次、1次75天的無遮大會後,返回中國。
  • 這個人逼迫唐朝最後一位皇帝退位,大唐就此結束!
    朱溫弒唐昭宗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溫派親信殺害,同年,朱溫扶持唐昭宗的第九子唐哀帝李柷為大唐皇帝,這也是大唐歷史上最後一任皇帝。歐陽修曾評價唐昭宗:自古亡國,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禍亂之來有漸積,及其大勢巳去,適丁斯時,故雖有智勇,有不能為者矣,可謂真不幸也,昭宗是已。
  • 貓妖傳貓妖是誰 貓妖傳原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結局如何
    12月22日,由陳凱歌導演、黃軒、梁谷將太等領銜主演的古裝奇幻電影《貓妖傳》公映,據悉《妖貓傳》取材是日本的著名奇幻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講述了發生在中國唐玄宗時期的一段故事,隨著主角們對貓妖一事的調查,逐漸一個更大的陰謀向我們展開。
  • 「花舞大唐·再回長安」--共赴一場來自唐朝的盛宴
    當天下午,作為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華夏文創與天朗集團協辦的「花舞大唐·再回長安——唐文化主題體驗活動」在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舉行,活動共分為「長安好物賞」文創分享與「入唐一晌——唐文化互動交流主題體驗」兩大板塊,以沉浸式的文創分享、文化體驗和文化交流,為與會者打造出一場精緻的唐朝盛宴。
  • 《大唐榮耀》裡這位配角,卻是歷史上拯救唐朝的真正英雄
    但唐朝以後的歷代軍事家都清一色認定,這位「綠葉」,不但是名將如雲的大唐王朝,少有堪與孫臏吳起韓信媲美的頂級軍事家。更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在那個安史之亂暴風席捲,大唐天下七零八落的災難時刻裡,他默默地挺身而出,扛住所有流言中傷,直面那個時代東亞最野蠻兇殘的叛軍軍團,以八年浴血奮戰,換得大唐太平江山!
  • 大唐前期名將有多猛?不滅個國,誰好意思在這個圈子裡混?
    說起唐朝,大家都知道這個朝代的十分強盛。但是,這樣強大的國家,也離不開「興久必衰、衰久必亡」的定律。唐朝的成敗取決於「將領」。唐朝在前期十分昌盛,就是源於當時兵力強盛、將軍有勇有謀。在唐朝後期,軍事上人才變少之後,才進入了衰敗期。
  • 大唐的浮華盛世下,百姓卻奄奄一息,他用文字為歷史記錄這一切
    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無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都可謂是中華歷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明皇李隆基正是將唐朝推入這峰頂的帝王,同時也是將帝國拖入深淵的罪人。唐朝的命運就如同一場極樂盛宴,極盡奢靡之後,滿是殘垣斷壁。
  • 回紇人見了都得叫「爸爸」,作為大唐戰神,郭子儀是如何煉成的
    說到唐朝名將郭子儀,人們基本上能夠脫口而出是他平定了安史之亂,不過,仔細翻閱史實,卻發現其實老郭只是在安史之亂前期參與了平叛,準確地說是前三年,而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後面5年的平叛戰爭基本是由諸如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打的,但是,這並不妨礙後人將平定之功算在郭子儀身上,因為在當時,郭子儀就是一面大旗,就連彪悍的回紇人見了他,也得叫聲「郭爸爸」,可見其威望之高,而且,郭子儀還是少有的活到了85歲,最後能夠善終的將領,其子孫後代也是位極人臣,享盡榮華富貴。就讓我們來看看郭子儀作為大唐戰神是如何煉成的。
  • 大唐榮光:中國為何不能失去西域?
    是的,《西遊記》將這個故事的主角換成了玄奘與唐太宗。高昌王對玄奘這麼仗義,後來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講述西行之旅卻是以離開高昌作為起點。這是因為,玄奘回到大唐時,高昌已經滅亡了,當年給他留下美好回憶的高昌國都,成了大唐西州的高昌縣。我們今天講大唐西域,就從高昌這個小國說起。
  • 唐朝本來要到玄宗這代滅亡時,這時候出現一將軍讓唐朝多活了二百年
    說起唐朝名將,很多人都想起隋末唐初的將軍來,李靖,秦叔寶、程咬金、單雄信等等都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有這麼一個名將在唐朝不可低估,因為沒有他的存在,唐朝早就滅亡兩百年了,這個力挽狂瀾的將軍就是唐朝中期的郭子儀。
  • 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