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天下!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2020-12-25 華夏問長安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

一、節度使出現的根源在於府兵制的瓦解

要說這個節度使是怎麼來的,這個還要從唐朝的軍制來說起。在唐朝建立之初,實行的是府兵制,大多數軍隊平日裡解甲歸田務農,而軍隊將領也要和部隊分開,沒有領兵之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種局面,那就是軍隊將領和部隊之間彼此並不熟悉,將領難以從根本上掌控軍隊。

但是府兵制實際上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制度,也就是說要通過把士卒固定在土地上,這種制度才有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地主階層開始逐漸進行土地兼併,士卒失去土地之後開始四處流亡,真到了要打仗的時候軍隊就召集不足人手了,這府兵制也就此瓦解,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

二、外向型領土擴張,使得軍事集團逐步成型

隨著募兵制的施行,這樣一來唐朝便開始大面積的出現專職軍隊,而隨著唐朝對外戰爭的節節勝利,其擴展的領土也就需要越來越多的將領來駐守。尤其是那些偏遠的領土,朝廷往往鞭長莫及,於是便只能安排將領率領一支人馬長期駐守。

那麼這樣一來,原本和軍隊分離的將領便得到了長期待在部隊的機會,將領對於部隊的影響力便開始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將領逐漸的在部隊的各個要害崗位上安插與自己關係好的人,於是利用這種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便完全掌控了部隊,這就使得地方軍事集團逐步成型。

地方軍事集團的成型,使得朝廷對於軍隊的掌控削弱了,但是邊境軍隊的戰鬥力卻提高了。這一時期,唐朝中央依舊抱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地方軍事集團對於中央朝廷依舊是俯首帖耳,不敢有絲毫的異動。由於唐朝北方要面臨來自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所以中央對於地方邊軍軍事集團倒是持有一種扶持的態度。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唐玄宗在天寶年間便正式的確立了「天寶十節度」,這十個節度使(實際上是九個節度使,一個經略)各自率領麾下兵馬駐守北方邊境,成為了護衛大唐的重要屏障。

三、量變到質變的契機——安史之亂

「天寶十節度」的出現,實際上代表著中央政權大力扶持地方藩鎮的態度,隨著而來的便是一系列的權力下放。

原本節度使和經略僅僅只有地方駐軍的軍事指揮權,但是接下來唐玄宗又賦予了他們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這樣一來,原來單純的軍事集團,就逐漸把駐防區域內的軍事、財政、民政等大權集於一身,節度使也就成為了獨霸一方的軍閥。

此時的節度使們正在貪婪地擴充著自己的權力、軍事實力、地方財力,但是這一切他們都只能在暗中進行,畢竟唐朝中央政府還是擁有者碾壓他們任何一個的絕對實力。但是,隨著量變的發展,終究會迎來質變……安史之亂爆發了!

當時的安祿山一人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20萬,他的突然反叛給予了整個大唐帝國沉重的一擊!

安史之亂造成的最大破壞並非現實中的損失,而是顛覆了整個唐朝的秩序。唐玄宗為了平亂,不得不進一步下放權力,號召地方實力派招兵買馬勤王平叛。這樣一來,地方節度使就把原先暗中積蓄實力的行為轉化為了明面兒上的動作。再加上叛亂平定之後對於叛軍的處置政策失當,對於叛軍中的降將也分封節度使,使得一時之間全國藩鎮多如牛毛,最多的時候竟達到了四十多個。

到了這個時候,中央政權的控制力已經大大的削弱,而地方藩鎮的實力卻大大加強了,節度使開始成為了大唐歷史的主角!

四、黃巢起義,斷絕了大唐最後的希望

通過安史之亂,節度使的實力從量變實現了質變,地方藩鎮開始不受朝廷制約而肆意擴充實力,並且敢於擅起戰端互相攻伐。但是,這個時候地方藩鎮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均勢和制衡,明目張胆的吞併尚未全面出現。

而且朝廷中央仍然能夠得到很大一部分藩鎮的支持,其中東南藩鎮提供財力支撐,邊疆地區的藩鎮負責對外作戰,中原藩鎮的作用是遏制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國家整體秩序依舊還處於一種逐漸恢復的狀態。

但是,接下來的黃巢起義卻直接把這一切都徹底擊碎了!農民軍的狂風暴雨徹底摧毀了脆弱的大唐秩序,當秩序不復存在之後,各地藩鎮再也不受朝廷的任何制約,剩下的便只有野蠻的競爭和淘汰,大唐也從這一刻開始徹底地滑向了深淵……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節度使」在唐朝是個什麼樣的官職?為何總能引發戰亂?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中存活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後人都稱唐朝為大唐盛世,可以看得出來唐朝的實力有多的強盛。唐朝時間,唐朝時期積極發展對外交易,加強各國的交流學習,社會,經濟,文化各種各樣。並且在文學方面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經典名家,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顏真卿吳道子等都是唐朝著名人物。就連當時的日本也遠渡而來,學習唐朝的文化。其實我們現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東西,也有一部分是從唐朝延傳下來的。可見唐朝影響的深遠。這麼鼎盛的一個王朝,那麼他最後是怎麼滅亡的呢?
  • 唐朝節度使擁有多少兵馬,為何直接導致唐朝皇權形同虛設!
    軍隊長期屯駐,其長官亦得久任,節度使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唐朝地方行政實行州縣(或郡縣)兩級制。在其初年,凡重要州鎮,分置大總管或總管,主管軍事。武德七年(624 年),改大總管為大都督,總管為都督,設大都督府、都督府,總管數州或數十州軍事。「永徽已後,除都督帶使持節,即是節度使;不帶節者,不是節度使」。
  • 唐朝一鎮節度使,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新唐書》中有言:「所謂方鎮(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藩鎮)者,節度使之兵也」。換句話說,節度使正是統攝藩鎮軍隊的領導者,日後逐漸演變成掌管一方軍政的土皇帝。在唐朝初期,其實是沒有藩鎮節度使一職的,當時統領軍隊的最高長官是行軍總管以及大總管。
  • 宋代的經略安撫使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為何沒有釀成藩鎮之亂?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在開國不久以後的某一天,宋太祖趙匡胤與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的牛人宰相趙普進行了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宋太祖向趙普提問道:「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而已。
  • 滿清的總督權力很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犯上作亂?
    總督的權力雖然大,但是受到了諸多的制約,和唐朝時代的節度使可謂是天壤之別。唐朝時代的節度史,事實上是在唐朝初年府兵制衰落下去之後,朝廷已經沒有可用之兵了,所以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折中的制度。那就是採用募兵制,同時給予節度使很大的權利,節度使擁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權利,不但掌控了他手中所掌握的軍權,同時還掌握他防區的財權人事大權等等,在作戰的時候,他甚至可以命令他防區的所有大小官員乃至一切老百姓都為他服務。也就是在說,在理論上節度使就相當於他所掌控的那個地方的土皇帝可以做出一切的決策,而沒有任何人可以制約。
  • 一個幽州節度使,權力非常大,到底能擁有多少野戰軍?
    對於節度使這個官職,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各種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節度使這個名字。尤其是在唐宋時期,節度使經常被使用。但唐宋時期的節度使又完全不一樣,唐朝的節度使屬於土皇帝,宋朝的節度使則僅僅是一個虛銜。在唐朝統治時期,幽州節度使屬於標準的實權人物。
  • 唐朝宰相趙宗儒人物生平簡介 趙宗儒死因揭秘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宰相趙宗儒人物生平簡介 趙宗儒死因揭秘 趙宗儒出身南陽趙氏。唐代宗大曆(766年779年)年間,趙宗儒登進士第。最初獲授弘文館校書郎。一年後,又在書判科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補任陸渾縣主簿。數月後,入朝任右拾遺,充任翰林學士。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節度使作為官名,在漢魏時代即有之,東漢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諸軍節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軍伐蜀,由司馬昭指授節度。 節度使做為正式官職從唐代開始。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 在唐朝,「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又為何會出現呢?
    之所以說這個,就是因為它涉及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節度使。關於唐朝節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學習階段就已經接觸過。當年筆者最早接觸這個詞的時候,就是在上歷史課知識。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唐代的節度使是一群催命符,它們導致了唐代的毀滅,而且還導致了天下大亂。
  •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亡,那你知道天寶十節度使是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次年五月,在李淵父子的操縱下,隋恭帝楊侑主動「禪讓」,李淵登基即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之初,土地制度仍舊是施行的均田制,於是,唐朝又沿用隋朝舊制,實行府兵制度。因為唐朝建立之初尚未完成統一,加上為了中央集權,唐朝府兵制度的基層組織——折衝府,絕大部分位於關中,其次便就是防禦突厥南下的戰略要地河東道,形成了「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
  • 唐玄宗後期的節度使,為什麼多用少數民族將領?
    邊關大將立下不世功勳以後,往往調到京師擔任宰相,像張說,大唐名相,曾任朔方節度大使,回京後,累官至右丞相兼中書令;蕭嵩,曾任河西節度使,抗擊吐蕃,屢立戰功,後任尚書右丞相。既能打仗又能理政,唐玄宗最信任的權相李林甫,對這些文武雙全的宰相十分忌憚,史書上說:「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李林甫當宰相,凡是威望功業高過他、被皇帝信用的人,他都認為對自己的地位有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
  • 唐朝時期節度使、都督、大總管,哪個官職大?
    而且就這三種官職在唐朝的發展來看,節度使是伴隨著行軍大總管和都督的沒落而產生、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以至於後來擁兵自重,造成部分藩鎮格局。三者之間,單純就軍權來說:行軍大總管權力最大,官職最大,節度使次之,都督最小。如果看綜合權力,則節度使的權力是最大的,要不也不會在安史之亂中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 唐朝一位節度使,他用一塊「國寶」級的墓志銘,讓後世人記住了他
    ,你會想到誰呢?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還是女帝武則天。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想要在歷史中留名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唐朝有位節度使卻不走尋常路,他製作一塊規格甚高的墓志銘,成功讓後人記住了他,這塊墓志銘究竟有何神奇之處呢?
  • 唐代藩鎮起源深度分析,節度使是怎樣背鍋的?
    引子 公元907年,唐朝的宣武節度使朱溫廢掉了唐昭宣帝,自立為帝,國號梁。立國289年,創造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唐朝正式步入歷史。我們不禁要問:滅掉唐朝的為什麼是節度使?節度使有什麼特殊之處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節度使這個話題。
  • 最容易獲封異姓王的朝代,細說唐朝先後冊封的三十七位異姓王
    而唐朝略有不同,唐朝前期異姓王其實並不多,僅有兩位。反倒是中期因動亂頻發,封王者多達十八位。而中後期封王者同樣達到了十七位之多,原因在於隨著中央朝廷的持續衰弱,以及藩鎮割據現象的持續惡化,一些奉朝廷詔令的節度使及容易獲封王爵,另有一些實力強大的節度使,朝廷為了拉攏也往往封其為王爵。
  • 節度使是大唐的一針強心劑,但同樣也是它永遠也戒不掉的鴉片煙
    01.節度使,在大唐帝國演化形成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此時是唐睿宗景元元年,即公元710年。至玄宗朝,唐朝大批設立緣邊節度使。特別是消滅阿布思叛亂一事,受降城、北庭節度使、朔方節度使、範陽節度使等緣邊節度使在大漠草原上窮追猛打,真正顯示了大唐的戰爭氣魄。公元752年,原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率部叛亂,逃往漠北。公元752年9月,阿布思率軍侵擾受降城,被守將張元軌擊退。公元753年5月,阿布思被回紇人擊敗,同時範陽節度使安祿山派兵深入大漠追殺。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為什麼不消滅藩鎮?為什麼不再造統一?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唐朝為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為不得已。唐朝為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為不得已。這就為節度使總攬轄區財權提供了可能。唐初,效仿隋制,實行州縣兩級管理模式。但是,後來變成了道、州、縣三級。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為國家長大了,地方也得長大,否則根本就治理不過來。漢朝也是這個套路,開始郡縣兩級,後來又在郡以上加了刺史一級。東漢,就直接分全國為十三個刺史部。
  • 他瘋狂盜挖唐朝皇帝十八座陵墓,居然被後唐皇帝賜姓李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 魏博牙兵——操控魏博節度使命運,影響歷史走向的軍人集團
    62年10月,唐代宗李豫向回紇借兵,以太子李适(後來的唐德宗)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向史朝義發起了總攻。唐朝和回紇聯軍很快擊敗史朝義的軍隊,收復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地區,並乘勝向河北地區進軍。
  • 為何唐朝節度使起兵不斷,而清朝總督卻幾乎沒作過亂?原因很簡單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唐王朝的覆滅,可以說就是源自於藩鎮割據,在公元八世紀末段,李唐皇室已經基本喪失了天下絕大部分土地的掌控,以至於只能依賴手握重兵,有著異心的大臣們,最終被異姓朱溫所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