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
一、節度使出現的根源在於府兵制的瓦解
要說這個節度使是怎麼來的,這個還要從唐朝的軍制來說起。在唐朝建立之初,實行的是府兵制,大多數軍隊平日裡解甲歸田務農,而軍隊將領也要和部隊分開,沒有領兵之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種局面,那就是軍隊將領和部隊之間彼此並不熟悉,將領難以從根本上掌控軍隊。
但是府兵制實際上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制度,也就是說要通過把士卒固定在土地上,這種制度才有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地主階層開始逐漸進行土地兼併,士卒失去土地之後開始四處流亡,真到了要打仗的時候軍隊就召集不足人手了,這府兵制也就此瓦解,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
二、外向型領土擴張,使得軍事集團逐步成型
隨著募兵制的施行,這樣一來唐朝便開始大面積的出現專職軍隊,而隨著唐朝對外戰爭的節節勝利,其擴展的領土也就需要越來越多的將領來駐守。尤其是那些偏遠的領土,朝廷往往鞭長莫及,於是便只能安排將領率領一支人馬長期駐守。
那麼這樣一來,原本和軍隊分離的將領便得到了長期待在部隊的機會,將領對於部隊的影響力便開始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將領逐漸的在部隊的各個要害崗位上安插與自己關係好的人,於是利用這種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便完全掌控了部隊,這就使得地方軍事集團逐步成型。
地方軍事集團的成型,使得朝廷對於軍隊的掌控削弱了,但是邊境軍隊的戰鬥力卻提高了。這一時期,唐朝中央依舊抱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地方軍事集團對於中央朝廷依舊是俯首帖耳,不敢有絲毫的異動。由於唐朝北方要面臨來自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所以中央對於地方邊軍軍事集團倒是持有一種扶持的態度。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唐玄宗在天寶年間便正式的確立了「天寶十節度」,這十個節度使(實際上是九個節度使,一個經略)各自率領麾下兵馬駐守北方邊境,成為了護衛大唐的重要屏障。
三、量變到質變的契機——安史之亂
「天寶十節度」的出現,實際上代表著中央政權大力扶持地方藩鎮的態度,隨著而來的便是一系列的權力下放。
原本節度使和經略僅僅只有地方駐軍的軍事指揮權,但是接下來唐玄宗又賦予了他們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這樣一來,原來單純的軍事集團,就逐漸把駐防區域內的軍事、財政、民政等大權集於一身,節度使也就成為了獨霸一方的軍閥。
此時的節度使們正在貪婪地擴充著自己的權力、軍事實力、地方財力,但是這一切他們都只能在暗中進行,畢竟唐朝中央政府還是擁有者碾壓他們任何一個的絕對實力。但是,隨著量變的發展,終究會迎來質變……安史之亂爆發了!
當時的安祿山一人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20萬,他的突然反叛給予了整個大唐帝國沉重的一擊!
安史之亂造成的最大破壞並非現實中的損失,而是顛覆了整個唐朝的秩序。唐玄宗為了平亂,不得不進一步下放權力,號召地方實力派招兵買馬勤王平叛。這樣一來,地方節度使就把原先暗中積蓄實力的行為轉化為了明面兒上的動作。再加上叛亂平定之後對於叛軍的處置政策失當,對於叛軍中的降將也分封節度使,使得一時之間全國藩鎮多如牛毛,最多的時候竟達到了四十多個。
到了這個時候,中央政權的控制力已經大大的削弱,而地方藩鎮的實力卻大大加強了,節度使開始成為了大唐歷史的主角!
四、黃巢起義,斷絕了大唐最後的希望
通過安史之亂,節度使的實力從量變實現了質變,地方藩鎮開始不受朝廷制約而肆意擴充實力,並且敢於擅起戰端互相攻伐。但是,這個時候地方藩鎮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均勢和制衡,明目張胆的吞併尚未全面出現。
而且朝廷中央仍然能夠得到很大一部分藩鎮的支持,其中東南藩鎮提供財力支撐,邊疆地區的藩鎮負責對外作戰,中原藩鎮的作用是遏制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國家整體秩序依舊還處於一種逐漸恢復的狀態。
但是,接下來的黃巢起義卻直接把這一切都徹底擊碎了!農民軍的狂風暴雨徹底摧毀了脆弱的大唐秩序,當秩序不復存在之後,各地藩鎮再也不受朝廷的任何制約,剩下的便只有野蠻的競爭和淘汰,大唐也從這一刻開始徹底地滑向了深淵……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