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又為何會出現呢?

2020-12-22 一度歷史觀1

大有大的難處。這句話出自於《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之口,她想要表達的內容就是,一個家族越大,其實管理起來的難度就越大。對於這個話題似乎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似乎誰都懂,那麼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聊這個呢?

之所以說這個,就是因為它涉及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節度使。關於唐朝節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學習階段就已經接觸過。當年筆者最早接觸這個詞的時候,就是在上歷史課知識。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唐代的節度使是一群催命符,它們導致了唐代的毀滅,而且還導致了天下大亂。

但是,後來在真正研究唐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曾經的節度使原來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而且在這個大歷史背景下去了解王熙鳳當年說到的那句話,其實我們會有更深的感觸。

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那就是存在即合理,所有存在並且導致某些東西毀滅的邪惡,都是因為他剛開始的時候有其合理性。唐王朝的節度使也是如此,它當年承擔著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但可惜的是由於歷史的變遷,它的任務轉變了,所以王朝也就崩潰了。

那麼當年節度使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筆者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曾經的真相。或許看完以後,大家會有更深的認知,歷史永遠都是萬花筒,我們經常性的只看到一個點。

一、節度使之起源

如果要聊節度使的起源的話,筆者以為這應該要聊到隋唐時期的總管制度。還記得在看蒙曼老師的隋朝風雲的時候,就看到了當時三總管之亂。隋文帝楊堅就是平定了三總管之亂,才獲得了皇帝的權威,這才有了天下一統的結局。這個所謂的三總管就是後來節度使的前身按照隨時記載,總管是指在地方上掌握,軍政行政民政大權的絕對實權人物。這些人雖然只是在地方無法幹預中央,並且必須要服從中央的命令,但是他的自主權利特別大。

因為這些人只要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就可以在地方上組織軍隊,而且他們對軍隊有著很大的控制權,只要不反叛中央,可以進行自我選擇。正是由於這些人擁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當年才敢與已經篡位的楊堅戰鬥。

到了唐王朝時期,特別是在李世民時期,貞觀三年以前基本上還是實行的總管制度。李世民帶兵出徵就是一個行軍大總管,後來李靖出徵的時候,也是以行軍總管的身份出戰。這一切的一切,直到杜如晦去世的時候才發生改變,因為杜如晦在臨死之前公布了一份軍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李世民這才廢掉了總管制度

後來,取而代之的是節度使制度,但是這些人雖然在緩慢發展,但是也在逐漸的變成另一個新的總管,因為他們和總管一樣擁有軍政大權,在後來的政治動蕩中,也開始擁有了民政大權。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節度使變成了總管呢?這就不得不說到王熙鳳難題。

二、王熙鳳難題

開篇我們就說了王熙鳳認為大有大的難處,其實當年的唐王朝也是如此。在太宗皇帝時期,唐王朝已經天下無敵,所以他不需要擴張,只需要維持現狀,就已經可以保證唐王朝的政治地位。

但是到了後期,天下又開始動蕩,而且唐王朝的擴張欲望越來越強。按照史書的記載就是,邊遠地區的小國家經常挑釁唐朝,結果唐朝不得不對其出戰,而且再加上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要求,於是唐王朝進一步的開疆拓土。

在這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唐王朝的版圖越來越大,結果到了後來,唐朝居然已經擁有了超過大部分王朝的龐大疆域,在當時堪稱世界第一。面對著如此廣闊的疆域,封建制度還沒有真正完善到可以對各個地方直接控制的地步。

因此,唐朝統治者迫不得已,只能把節度使制度進一步擴編,也就是說原先的節度使可以在地方上鎮守軍隊,到後來為了解決財政問題為了軍事自主權,他們可以三大實權一把抓。

按照歷史記載,當時唐朝這一行為,極大的解決了中央財政負擔,而且使得關於邊疆的軍事政審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但可惜的是節度使,正因為如此發生了很大的質變,那麼這種質變是什麼呢?

三、節度使的搖身一變

根據《唐書》記載,節度使當時對於中央可謂是絕對忠誠的,因為一個龐大的國家,一個讓所有人敬佩的偉大國家,必然會成為所有軍人心目中嚮往的存在。因此唐王朝時期那些去參軍的人都是自覺參軍,他們都想要為國家來出一份力。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查閱一下唐代的那些詩人所寫的詩句,巴不得邊塞詩人其實都有才華,只不過他們為了一腔熱血,要劍斬樓蘭。

所以一般來說,前期的節奏是個個都有著基本的忠君愛國的概念,大家也願意為唐朝開疆拓土。但是到了後來中央越來越混亂,而且節度使離中央越來越遠,再加上他的實力越來越強,那麼這種心態開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北魏時期的北方六鎮的變化。

後來,國家越來越富裕,大家越來越有錢,但是這些在遙遠地區鎮守一方的邊塞將領們,卻得不到任何的補充。而且伴隨著時代的繁榮,很多人遺忘了邊塞的軍人,甚至遺忘了邊塞的詩人。於是,這些人對於中央的繁華與自己的艱苦產生一種不滿,這中間最為明顯的就是安祿山之類的人。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家開始孕育著野心,但這種野心伴隨著唐朝的開疆拓土,並沒有真正展現出來,因為只要還有擴張的動力,那麼節度使就不會對中央反水。但這種擴張的動力被破壞了,原因就是當年的唐朝與阿拉伯的怛羅斯之戰。

四、節度使的瘋狂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和阿拉伯在當時是作為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結果後來因為開疆拓土的問題打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那一場大戰理論上來說唐朝是沒有輸的,因為是以少與多對戰,並且唐朝殺傷了更多的敵人。但由於那場戰爭最終還是輸了,所以唐朝放棄了擴張的動力,原先的擴張趨勢由內向外。

但是,這麼做也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那就是外部的衝突已經停止,那麼對於內部的欲望就會產生。其實大家看影視作品也能看出來,國內有著那麼多的繁華,但卻不屬於軍人,所以他們就會開始騷動。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節度使發生了叛亂,而為了平定叛亂又以節度使來制約節度使。所以唐王朝在唐玄宗時期失去了中央的掌控能力,就開始於此。

至於說,後來就五代史中所記載的李克用和朱溫的瘋狂,那已經是大毀滅之後的業餘表現,而那時候的節度使已經徹底的超越了中央,唐王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崩潰。

小結

從這些歷史記載來看,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節度使的產生是唐朝擴張的產物。畢竟我們的封建制度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支持大規模的擴張,因此當唐代的版圖擴大兩倍甚至三倍的時候,那麼原本穩固的中央集權結構就無法實現,於是就只能實行地方自治的節度使制度。

而由於外部敵人一直存在,所以只要擴張還在大家就可以保持和平發展。但是當唐代的擴張被外部敵人打垮以後,那麼內部的爆發就已經來了。

所以,當年羅振宇在點評唐王朝毀滅的時候,他就認為,唐王朝的毀滅就在於王熙鳳難題,大有大的難處,國家大了固然顯得大國風範,但是太大了就變成了肢端肥大症,唐王朝也最終會因此產生癌變。

因此,這就是當年節度使發展之由來,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有後來的崩潰,但不能單純說嫉妒是罪惡的,只能說時代變了,政策變了,所以當年的制度也發生了變異。

參考資料:《殘唐五代史演繹》《新唐書》《中國通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節度使」在唐朝是個什麼樣的官職?為何總能引發戰亂?
    並且在文學方面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經典名家,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顏真卿吳道子等都是唐朝著名人物。就連當時的日本也遠渡而來,學習唐朝的文化。其實我們現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東西,也有一部分是從唐朝延傳下來的。可見唐朝影響的深遠。這麼鼎盛的一個王朝,那麼他最後是怎麼滅亡的呢?
  • 唐朝時期節度使、都督、大總管,哪個官職大?
    唐朝時期的軍事活動比較多,因此軍事方面的官職也比較多,比較著名的有大總管、都督和節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究竟哪一個官職更大一些。實際上,這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太合適的,首先來說,行軍大總管這個官職,端看「行軍」二字就知道,它是戰時的一種官職,也就是說是暫時性的一種官職。
  •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亡,那你知道天寶十節度使是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次年五月,在李淵父子的操縱下,隋恭帝楊侑主動「禪讓」,李淵登基即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之初,土地制度仍舊是施行的均田制,於是,唐朝又沿用隋朝舊制,實行府兵制度。因為唐朝建立之初尚未完成統一,加上為了中央集權,唐朝府兵制度的基層組織——折衝府,絕大部分位於關中,其次便就是防禦突厥南下的戰略要地河東道,形成了「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
  • 宋代的經略安撫使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為何沒有釀成藩鎮之亂?
    趙普的回答就是地方的藩鎮權力太大,君權太弱了,所以不能簡單的「收兵權」,而是要將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剝奪,將財政大權回收,使兵權歸於中央朝廷就好了。而之後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人的中央集權政策,都是以趙普這番話來實行的。效果自然很好,像在宋太祖時期,就完成了對節度使權力的架空,當時節度使已經成為禮遇很高,卻沒有多少權力的榮譽性官職,再也不是稱霸一方的藩鎮節度使了。
  •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清朝的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最高權力的執行者。他們手握兵權,駐守一方,有的甚至兼任幾個地區的總督,如兩廣總督、陝甘總督等等。
  • 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為什麼不消滅藩鎮?為什麼不再造統一?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唐朝為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為不得已。唐朝為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為不得已。03.節度使遍地安史之亂前,大唐可以說沒認識到節度使會出問題,甚至會出反噬中央的問題。但是,安史之亂就是節度使造反,而且把盛唐打成了殘唐。那麼,唐帝國為什麼不直接取消節度使制度、恢復府兵制。平定安史之亂的八年時間裡,唐朝不僅沒有取消節度使和藩鎮,反而大量詔封節度使、批量製造藩鎮。
  • 滿清的總督權力很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犯上作亂?
    但這只是初步擁有了脫離掌控的實力,事實上總督離真正的脫離掌控還差得老遠呢。總督的權力雖然大,但是受到了諸多的制約,和唐朝時代的節度使可謂是天壤之別。唐朝時代的節度史,事實上是在唐朝初年府兵制衰落下去之後,朝廷已經沒有可用之兵了,所以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折中的制度。
  • 唐朝一位節度使,他用一塊「國寶」級的墓志銘,讓後世人記住了他
    ,你會想到誰呢?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還是女帝武則天。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想要在歷史中留名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唐朝有位節度使卻不走尋常路,他製作一塊規格甚高的墓志銘,成功讓後人記住了他,這塊墓志銘究竟有何神奇之處呢?
  • 唐代藩鎮起源深度分析,節度使是怎樣背鍋的?
    唐朝滅亡 節度使是什麼? 應該說,節度使是一個官職,不僅僅存在於唐朝。但是為什麼一說到節度使,很多人會把它和唐朝聯繫到一起呢?因為我們讀的歷史,告訴我們唐朝的藩鎮是多麼的驕橫跋扈,讓我們以為節度使就是唐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但是,今天我要為藩鎮犯案,為節度使正名。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藩鎮只是一個地方行政單位,節度使作為藩鎮的長官,無需拔高也無需貶低。
  • 唐朝節度使擁有多少兵馬,為何直接導致唐朝皇權形同虛設!
    軍隊長期屯駐,其長官亦得久任,節度使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唐朝地方行政實行州縣(或郡縣)兩級制。在其初年,凡重要州鎮,分置大總管或總管,主管軍事。武德七年(624 年),改大總管為大都督,總管為都督,設大都督府、都督府,總管數州或數十州軍事。「永徽已後,除都督帶使持節,即是節度使;不帶節者,不是節度使」。
  • 唐朝一鎮節度使,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因此,這次由節度使安祿山發起的叛亂,也被我們視為盛唐由盛轉衰的節點。不過,這場動亂來的實在是太過突然了,即使是後世的我們有時也不禁感到恍然,為什麼看似強盛的大唐,會因為一地節度使的突然叛亂就一蹶不振呢?原因還要從節度使制度本身說起。
  • 一個幽州節度使,權力非常大,到底能擁有多少野戰軍?
    對於節度使這個官職,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各種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節度使這個名字。尤其是在唐宋時期,節度使經常被使用。但唐宋時期的節度使又完全不一樣,唐朝的節度使屬於土皇帝,宋朝的節度使則僅僅是一個虛銜。在唐朝統治時期,幽州節度使屬於標準的實權人物。
  • 來瑱,唐朝的節度使為什麼升官都不願意回朝廷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1、郭子儀的建功立業和他的處世哲學2、李光弼,唐朝的中興大臣最後卻死在了這兩個字上面3、袁晁領導了安史之亂結束前後最大的農民起義公元763年正月28日,在京城高級官員的住宅區,出現一隊士兵,領頭的是名宦官,手裡拿著絲綢做成的一道聖旨,走路趾高氣揚,也不要門童稟報,推開大門,徑直進入了當朝宰相,兵部尚書來瑱的家裡
  • 以殷商為背景的《封神演義》,為何會出現「陳塘關總兵」這樣的明朝官職?
    總兵這一官職是在明代中葉以後才被大規模使用的。那麼,反映商周時代的《封神演義》為什麼會出現明朝官職?是作者出錯了嗎?《封神演義》中的關隘將領雖被稱為總兵,但實質上與明代的總兵並不是一回事。《封神演義》中的總兵主要負責帶兵打仗,駐防於各個軍事要地或者交通樞紐,類似於戍邊軍隊指揮官。
  • 為何唐朝節度使起兵不斷,而清朝總督卻幾乎沒作過亂?原因很簡單
    相比之下,末年的清朝,雖然同樣經歷了太平天國動亂以及列強戰爭,但是一直到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期間,清代的總督,基本沒有過作亂的現象,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節度使作為官名,在漢魏時代即有之,東漢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諸軍節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軍伐蜀,由司馬昭指授節度。 節度使做為正式官職從唐代開始。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 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一說起太監,大家或許第一時間會想到明朝,畢竟明朝有很多出名的太監,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可真要比起來,明朝太監的權利,還比不上唐朝的太監。就拿同樣是太監,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這一點來說,明朝太監就明顯弱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 大唐帝國的盛衰,明知是割據的根源,為何大唐要設立節度使?
    今天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最被現代歷史學家摒棄的一種制度,節度使制度。說起節度使,相信熟悉歷史的小夥伴都不陌生。可以說大唐帝國就是亡於節度使的分裂割據。今後幾百年的五代十國也都是節度使們的天下紛爭。說實話這麼大的權力,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這肯定是禍患,或者說這肯定會導致分裂割據。但是很明顯唐朝中前期的大臣和皇帝腦子沒有毛病,那他們為什麼要實行節度使制度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唐朝的疆域泰國龐大,已經大到中央政府無法控制了。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先說節度使,節度使是隋唐時期的一個軍事長官的職位名稱,準確說是唐朝時期的。在唐朝初期的時候是沿襲了北周和隋朝的一些制度,這種情況也就很正常了,什麼漢隨秦制、清隨明制的例子很多,加上李唐本就是北周時期的關隴貴族,沿用一下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