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軍事活動比較多,因此軍事方面的官職也比較多,比較著名的有大總管、都督和節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究竟哪一個官職更大一些。
實際上,這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太合適的,首先來說,行軍大總管這個官職,端看「行軍」二字就知道,它是戰時的一種官職,也就是說是暫時性的一種官職。
而且就這三種官職在唐朝的發展來看,節度使是伴隨著行軍大總管和都督的沒落而產生、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以至於後來擁兵自重,造成部分藩鎮格局。
三者之間,單純就軍權來說:行軍大總管權力最大,官職最大,節度使次之,都督最小。如果看綜合權力,則節度使的權力是最大的,要不也不會在安史之亂中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行軍大總管:
行軍大總管是戰時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集團軍或者方面軍的總司令,負責統管參與該戰的所有軍隊。行軍大總管是唐初任命較為頻繁的一個官職,多為貞觀年間李世民任命,其下還有行軍總管。
比如貞觀九年,李靖被任命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領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和高甑生的各道行軍總管攻打土谷渾。
再比如貞觀十八年,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水陸並進攻打高句麗,這是李世民第一次下令攻打高句麗,他自己於第二年的春天御駕親徵。
除此之外,侯君集、程知節都曾在戰時被任命為行軍大總管,領軍出徵。不過等到戰爭結束,他們就會回到各自的崗位上去,不再擔任行軍大總管。因此縱然行軍大總管權力很大,但也只是臨時選調派遣,並不是固定的一個官職。
正如《新唐書》所說:「行軍徵討曰大總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
都督:
都督府是唐朝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起自前朝的總管府,都督府最高長官為都督,其職責就是都督諸州軍事,為地方軍事長官。而按照都督府的等級不同又有大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其區別就是所領的州數不同,兵力不同。
甚至大都督和中都督、下都督存在上下級關係。其中大都督在唐初為從二品官職,中都督為正三品官職,下都督為從三品官職。
就大都督來說,唐初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大都督一般由親王或者皇親國戚來擔任,多半是遙領,通常不負責具體的都督府事務,而其副手即大都督府長史則有正兒八經的武將擔任,也是都督府的具體負責人,其品級為從三品。
比如貞觀年間,晉王李治遙領并州大都督,而則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負責具體的并州軍事事務。無論是大都督、中都督或者他們的副手,其實都不可能握有實際的兵權,這和唐初的軍事制度很有關係,唐朝延續前朝的府兵制。
大都督也好,中都督也好,手中並沒有那麼多兵力,兵權都在皇帝手中。唐初設十道約六百多個折衝府,折衝府分三等,上等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這些人組成了全國的府兵。他們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輪番宿衛京師,二是戰時被抽調出徵。
平時的話就是農忙時節回家參與農忙,農閒時節在折衝府參加訓練,所以即便是大都督,也並不真正擁有這些兵力,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擁兵自重的情況發生。
但這種情況只存在於唐初,隨著戰爭形勢的轉變,國內的戰爭基本不再存在,主要集中於邊境與外藩的戰爭。所以內地的很多都督都已經裁撤了,只有邊境地區的依舊存在,並且這種存在逐漸發生了轉變。
尤其是八世紀開始,府兵制受到了衝擊,逐漸被募兵制替代,而大總管也好,大都督也好,都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節度使的強悍崛起。
節度使:
節度使最早是使持節的都督,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節度使的權力要大於都督。根據《新唐書》所載:「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猶猶未以名官。」
高宗開始,戰爭形式就發生了改變,由太宗朝的戰略進攻開始往戰略防禦轉變,隨之改變的就是邊鎮的兵力部署情況。
我們知道,貞觀時期的對外戰爭多是主動發起的,真正出戰之前需要調集各折衝府的府兵,還要臨時徵集兵力,才能組成一支強大的集團軍,而行軍大總管一般又是戰時臨時由皇帝選擇的,後期還要進行戰爭的各種準備工作,才能真正開始一場對外大戰。
但隨著局勢的改變,對外主要是防禦外藩的進攻以及隨時準備突襲,因此在邊境就需要常備軍的存在,這些常備軍多是在當地直接招募的,而非各地輪番戍邊的府兵,由此府兵制逐漸沒落,而募兵制逐漸興起。
既然有常備軍戍邊,就有專門的軍事長官負責管理,節度使因此應運而生,最開始,節度使也是臨時性質的,由使持節的都督臨時擔任,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更好地滿足戰爭的需要,節度使成為一種正式的職業。
「景雲二年,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這是節度使成為正式職業的開始,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應對邊境隨時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唐玄宗給了節度使越來越大的權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
節度使由此成為握有軍、政、財權的地方大佬,相當於土皇帝了。這本來是為了方便邊境的戰爭需要,但隨著節度使制度的成熟,節度使在邊鎮的權力越來越大,兵員都他自己招募,很大程度上都是他的私兵,這與朝廷的正規軍是有很大區別的。
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各地的節度使兵力近五十萬,而正規軍不到二十萬。安史之亂之後,河朔三鎮割據,成為唐王朝半獨立的存在,其他的節度使雖然沒有割據,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謀求某些方面的獨立,因此,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是很嚴重的,幾乎拖垮了整個唐王朝。
而在整個唐朝中後期,行軍大總管和都督等並沒有被裁撤,只不過基本是是廢置了。在節度使強大的權力和皇帝對武將的不信任之下,行軍大總管不再設置,而都督也名存實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領兵六十萬攻打安慶緒,結果唐肅宗不信任武將,以至於不肯選出一人做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節度使,反而讓宦官魚朝恩做觀軍容宣慰使,讓外行對內行指手畫腳,致使大家各自為政,一陣大風就把唐軍折騰的夠嗆,也難怪安史之亂能持續那麼久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