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節度使、都督、大總管,哪個官職大?

2020-12-25 尚宮女史

唐朝時期的軍事活動比較多,因此軍事方面的官職也比較多,比較著名的有大總管、都督和節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究竟哪一個官職更大一些。

實際上,這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太合適的,首先來說,行軍大總管這個官職,端看「行軍」二字就知道,它是戰時的一種官職,也就是說是暫時性的一種官職。

而且就這三種官職在唐朝的發展來看,節度使是伴隨著行軍大總管和都督的沒落而產生、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以至於後來擁兵自重,造成部分藩鎮格局。

三者之間,單純就軍權來說:行軍大總管權力最大,官職最大,節度使次之,都督最小。如果看綜合權力,則節度使的權力是最大的,要不也不會在安史之亂中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行軍大總管:

行軍大總管是戰時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集團軍或者方面軍的總司令,負責統管參與該戰的所有軍隊。行軍大總管是唐初任命較為頻繁的一個官職,多為貞觀年間李世民任命,其下還有行軍總管。

比如貞觀九年,李靖被任命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領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和高甑生的各道行軍總管攻打土谷渾。

再比如貞觀十八年,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水陸並進攻打高句麗,這是李世民第一次下令攻打高句麗,他自己於第二年的春天御駕親徵。

除此之外,侯君集、程知節都曾在戰時被任命為行軍大總管,領軍出徵。不過等到戰爭結束,他們就會回到各自的崗位上去,不再擔任行軍大總管。因此縱然行軍大總管權力很大,但也只是臨時選調派遣,並不是固定的一個官職。

正如《新唐書》所說:「行軍徵討曰大總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

都督:

都督府是唐朝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起自前朝的總管府,都督府最高長官為都督,其職責就是都督諸州軍事,為地方軍事長官。而按照都督府的等級不同又有大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其區別就是所領的州數不同,兵力不同。

甚至大都督和中都督、下都督存在上下級關係。其中大都督在唐初為從二品官職,中都督為正三品官職,下都督為從三品官職。

就大都督來說,唐初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大都督一般由親王或者皇親國戚來擔任,多半是遙領,通常不負責具體的都督府事務,而其副手即大都督府長史則有正兒八經的武將擔任,也是都督府的具體負責人,其品級為從三品。

比如貞觀年間,晉王李治遙領并州大都督,而則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負責具體的并州軍事事務。無論是大都督、中都督或者他們的副手,其實都不可能握有實際的兵權,這和唐初的軍事制度很有關係,唐朝延續前朝的府兵制。

大都督也好,中都督也好,手中並沒有那麼多兵力,兵權都在皇帝手中。唐初設十道約六百多個折衝府,折衝府分三等,上等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這些人組成了全國的府兵。他們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輪番宿衛京師,二是戰時被抽調出徵。

平時的話就是農忙時節回家參與農忙,農閒時節在折衝府參加訓練,所以即便是大都督,也並不真正擁有這些兵力,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擁兵自重的情況發生。

但這種情況只存在於唐初,隨著戰爭形勢的轉變,國內的戰爭基本不再存在,主要集中於邊境與外藩的戰爭。所以內地的很多都督都已經裁撤了,只有邊境地區的依舊存在,並且這種存在逐漸發生了轉變。

尤其是八世紀開始,府兵制受到了衝擊,逐漸被募兵制替代,而大總管也好,大都督也好,都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節度使的強悍崛起。

節度使:

節度使最早是使持節的都督,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節度使的權力要大於都督。根據《新唐書》所載:「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猶猶未以名官。」

高宗開始,戰爭形式就發生了改變,由太宗朝的戰略進攻開始往戰略防禦轉變,隨之改變的就是邊鎮的兵力部署情況。

我們知道,貞觀時期的對外戰爭多是主動發起的,真正出戰之前需要調集各折衝府的府兵,還要臨時徵集兵力,才能組成一支強大的集團軍,而行軍大總管一般又是戰時臨時由皇帝選擇的,後期還要進行戰爭的各種準備工作,才能真正開始一場對外大戰。

但隨著局勢的改變,對外主要是防禦外藩的進攻以及隨時準備突襲,因此在邊境就需要常備軍的存在,這些常備軍多是在當地直接招募的,而非各地輪番戍邊的府兵,由此府兵制逐漸沒落,而募兵制逐漸興起。

既然有常備軍戍邊,就有專門的軍事長官負責管理,節度使因此應運而生,最開始,節度使也是臨時性質的,由使持節的都督臨時擔任,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更好地滿足戰爭的需要,節度使成為一種正式的職業。

「景雲二年,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這是節度使成為正式職業的開始,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應對邊境隨時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唐玄宗給了節度使越來越大的權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

節度使由此成為握有軍、政、財權的地方大佬,相當於土皇帝了。這本來是為了方便邊境的戰爭需要,但隨著節度使制度的成熟,節度使在邊鎮的權力越來越大,兵員都他自己招募,很大程度上都是他的私兵,這與朝廷的正規軍是有很大區別的。

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各地的節度使兵力近五十萬,而正規軍不到二十萬。安史之亂之後,河朔三鎮割據,成為唐王朝半獨立的存在,其他的節度使雖然沒有割據,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謀求某些方面的獨立,因此,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是很嚴重的,幾乎拖垮了整個唐王朝。

而在整個唐朝中後期,行軍大總管和都督等並沒有被裁撤,只不過基本是是廢置了。在節度使強大的權力和皇帝對武將的不信任之下,行軍大總管不再設置,而都督也名存實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領兵六十萬攻打安慶緒,結果唐肅宗不信任武將,以至於不肯選出一人做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節度使,反而讓宦官魚朝恩做觀軍容宣慰使,讓外行對內行指手畫腳,致使大家各自為政,一陣大風就把唐軍折騰的夠嗆,也難怪安史之亂能持續那麼久的時間了。

相關焦點

  • 「節度使」在唐朝是個什麼樣的官職?為何總能引發戰亂?
    唐朝時期有個官職叫做節度使。很多叛亂都是由節度使發起來的,如西川節度使劉闢進行叛亂,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叛亂等。真正對唐朝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的發起人,安路山和朱溫也都擔任過節度使。那麼這個節度使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官職,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大的動亂呢?
  • 在唐朝,「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又為何會出現呢?
    一、節度使之起源如果要聊節度使的起源的話,筆者以為這應該要聊到隋唐時期的總管制度。還記得在看蒙曼老師的隋朝風雲的時候,就看到了當時三總管之亂。隋文帝楊堅就是平定了三總管之亂,才獲得了皇帝的權威,這才有了天下一統的結局。
  • 唐朝節度使擁有多少兵馬,為何直接導致唐朝皇權形同虛設!
    一、唐代節度使的設立自唐太宗平定突厥後,唐朝邊境一度無大的侵擾威脅。高宗中期以來,局勢有所變化,西部及西南部受吐蕃嚴重威脅,北部又重受突厥威脅,東北部的契丹、奚、室韋、靺鞨等少數族政權也經常襲擾邊境。隨著唐朝疆土的擴大,邊防線也越來越長,尤其是自關隴到西域一線,一旦發生戰事,唐廷長途調兵運糧,困難很大。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唐代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持節都督出徵時是一軍統帥,屯駐時是軍區首腦,對所統將領及州郡長吏都有節制以至生殺之權。南北朝時,刺史大都加持節都督。北周及隋改稱總管。
  • 宋代的經略安撫使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為何沒有釀成藩鎮之亂?
    趙普的回答就是地方的藩鎮權力太大,君權太弱了,所以不能簡單的「收兵權」,而是要將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剝奪,將財政大權回收,使兵權歸於中央朝廷就好了。而之後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人的中央集權政策,都是以趙普這番話來實行的。效果自然很好,像在宋太祖時期,就完成了對節度使權力的架空,當時節度使已經成為禮遇很高,卻沒有多少權力的榮譽性官職,再也不是稱霸一方的藩鎮節度使了。
  • 唐朝一鎮節度使,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新唐書》中有言:「所謂方鎮(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藩鎮)者,節度使之兵也」。換句話說,節度使正是統攝藩鎮軍隊的領導者,日後逐漸演變成掌管一方軍政的土皇帝。在唐朝初期,其實是沒有藩鎮節度使一職的,當時統領軍隊的最高長官是行軍總管以及大總管。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節度使的制度分散了唐朝政府的集權,是唐朝滅亡的一大原因。要說唐王朝九大節度使外加一個經略使中哪位總管統兵實力最強,就要說到王忠嗣了,而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在天寶初年的時候就有點上不了臺面了。可能我們熟知的節度使就是安祿山了,相對於前者來說,王忠嗣有顯得有點默默無聞。
  • 一個幽州節度使,權力非常大,到底能擁有多少野戰軍?
    對於節度使這個官職,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各種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節度使這個名字。尤其是在唐宋時期,節度使經常被使用。但唐宋時期的節度使又完全不一樣,唐朝的節度使屬於土皇帝,宋朝的節度使則僅僅是一個虛銜。在唐朝統治時期,幽州節度使屬於標準的實權人物。
  • 滿清的總督權力很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犯上作亂?
    大家都看過那些影視劇,並且對清朝的官場制度也有一定的了解,就會覺得地方上的總督的權力非常的大。因為總督可以管軍事,同時也管地方的民政,有點類似於唐朝時期產生的節度使,就是對整個地方擁有很大的掌控權,不但掌握了軍隊,還掌握了財政等重要方面。
  •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清朝的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最高權力的執行者。他們手握兵權,駐守一方,有的甚至兼任幾個地區的總督,如兩廣總督、陝甘總督等等。
  • 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
  • 三國潛規則:部將功勞再大,也不能冊封州牧,這個官職很大嗎?
    三國時期,漢室頹微,各路英雄豪傑趁勢而起,出現了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除了曹操、劉備、孫權等,大多數人像流星一樣,在史書中僅僅一閃而過,就再也找不到蹤跡了。以張繡為例,他的族叔是張濟是董卓的四大部將之一,董卓中計死後,這他的部將們原本打算逃回涼州好好過日子,不料卻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於是聽了賈詡的勸說,掉過頭來攻打長安,一旦得手,就能坐擁天下。
  • 盛世的終結者:唐代節度使
    從最高統治者的角度看,三級制不能持久穩固,最大的原因在於:州一級統轄區域過大、權力集中,一旦州長官把軍事、民政和財政權掌握在手裡,必然會造成對最高權力(皇權)的直接挑戰。基於深刻的歷史教訓,隋代的統治者就乾脆取消了三級制,恢復為郡(州)縣二級制。這也拉開了統一帝國地方區劃發展的第二個循環發展歷程。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為什麼不消滅藩鎮?為什麼不再造統一?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唐朝為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為不得已。唐朝為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為不得已。出現這種局面,當然不是唐朝想要的,但這裡面有太多的不得已。隋煬帝大業五年,可統計人口有907萬戶、4600萬人;唐武德七年,可統計人口200萬戶、1500萬人。至盛唐,也就800餘萬戶。大隋與大唐相差如此之大,不是差在了人口數量而是差在了治理能力。因為你數出多少人,才能徵多少人的稅。所以,大唐的財政一直很緊張。自李世民時期就一直奉行不給錢但給政策的財政邏輯。
  •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亡,那你知道天寶十節度使是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次年五月,在李淵父子的操縱下,隋恭帝楊侑主動「禪讓」,李淵登基即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之初,土地制度仍舊是施行的均田制,於是,唐朝又沿用隋朝舊制,實行府兵制度。因為唐朝建立之初尚未完成統一,加上為了中央集權,唐朝府兵制度的基層組織——折衝府,絕大部分位於關中,其次便就是防禦突厥南下的戰略要地河東道,形成了「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
  • 東吳的4大都督誰最有實權?真正擁有大都督權力的,非他莫屬
    首先,大都督這一官職,在三國時期,相當於整個軍隊的最高領導,而且具有軍事自主權,可以隨意調配軍隊,是一個十分有含金量的實權官職。 周瑜臨終前舉薦魯肅接任自己的職位,並將自己的部下以及領地全部交於魯肅管轄,但此時接任到魯肅手中的權力就更加少了,而且他襲承的是周瑜的中護軍一職,也不是大都督。
  • 唐朝一位節度使,他用一塊「國寶」級的墓志銘,讓後世人記住了他
    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還是女帝武則天。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想要在歷史中留名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唐朝有位節度使卻不走尋常路,他製作一塊規格甚高的墓志銘,成功讓後人記住了他,這塊墓志銘究竟有何神奇之處呢?
  • 三國時期的「大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位?權力到底有多大?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 。各路英雄豪傑都是歸魏、蜀、吳三國所有,而這其中因戰功能力,也有高低之分!當時魏、吳兩國都有一個職位「大都督」!
  • 大唐帝國的盛衰,明知是割據的根源,為何大唐要設立節度使?
    說實話這麼大的權力,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這肯定是禍患,或者說這肯定會導致分裂割據。但是很明顯唐朝中前期的大臣和皇帝腦子沒有毛病,那他們為什麼要實行節度使制度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唐朝的疆域泰國龐大,已經大到中央政府無法控制了。
  • 唐朝最特殊的官職,300年間只有兩個人擔任過,且最後都當上皇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尚書令是一個重要的官職。尚書令始於秦漢時期,本為少府的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但是,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尚書令的權力在漢朝時期實現明顯增長。特別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尚書令可謂分走了部分丞相的權力。比如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後,他的繼承人蔣琬就擔任尚書令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