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2020-12-25 騰訊網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節度一詞,意為節制調度。節度使作為官名,在漢魏時代即有之,東漢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諸軍節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軍伐蜀,由司馬昭指授節度。

節度使做為正式官職從唐代開始。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唐代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持節都督出徵時是一軍統帥,屯駐時是軍區首腦,對所統將領及州郡長吏都有節制以至生殺之權。南北朝時,刺史大都加持節都督。北周及隋改稱總管。隋荊、益、並、揚四大總管轄數十州,事權很重,但只管軍事。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後改稱都督,只有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

《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載:唐睿宗李旦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薛訥在民間戲劇中改名薛丁山,娶了驪山老母的高徒樊梨花當老婆,夫妻二人聯手西徵,打擊突厥入侵。

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薛丁山劇照)

01

唐代節度使制度的形成,專家研究,有以下原因:

1.均田制度的崩潰。

唐從高宗、武后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到了玄宗時期,招募流民客戶從軍,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唐代邊疆形勢開始由攻轉守。

唐初在對外用兵上保持著旺盛著擴張進攻。先後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設立都督府;此後,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國,於其地設立州縣治理,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

(李世民)

唐太宗去世後,唐周邊軍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開始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唐朝廷由軍事進攻戰略轉變為軍事防禦戰略。

景雲年間,為與遊牧民族作戰,唐朝廷將節度使任職長期化、職權轄區化、鎮所固定化、官銜正式化,即把那裡的數州並為一個軍事戰略防區,組建邊防重鎮,命大總管或大都督等持節長期鎮守,節度使從此成為正式官職。

從唐玄宗開始,將一道置「節度使與採訪使」各「一人」,改為由藩鎮節度使「一人兼領之」,「州刺使盡為」節度使「所屬」。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

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如746年,任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朔方、河東節度使,掌握天下勁兵,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

天寶年間,安祿山除任範陽長史充任範陽節度使外,還兼任河北採訪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等。

這樣,藩鎮節度使便擁有了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不但如此,有的還兼數道的節度使,成為唐朝位尊權重的「藩鎮」,唐廷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並最終在唐末五代時期,形成著名的「藩鎮割據」。

02

安史之亂後大部分時期裡,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自唐末黃巢起義之後,朝廷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並最終導致唐末戰亂,直至唐朝滅亡。

朱溫滅唐後的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以及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都是節度使。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更迭的亂世時期,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仍是李唐王朝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

(朱溫)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以前朝藩鎮之姿得以立國。後梁和後唐是李唐王朝的藩鎮(朱溫為宣武軍節度使、梁王,李克用父子為河東節度使、晉王),後晉是後唐的藩鎮(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漢是後晉的藩鎮(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後周是後漢的藩鎮(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包括五代後的後漢劉崇也是劉知遠的河東節度使。

五代藩鎮之中以「河東節度使」們立國最多,後唐、後晉、後漢被稱為「沙陀三族」,學界稱之為「河東集團現象」。

河東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於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此地因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尚書》載「堯都平陽」,有「唐堯故地」之稱。周朝時晉國的都城也在這一地區。秦漢時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河東泛指山西。「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

以上是狹義的河東,廣義的河東則包括山西省中北部、河北省西北部以及內蒙古南部的交界地帶。

在大一統的冷兵器時代,河東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屏障,發揮著拱衛京師的作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關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蓋語其東西則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於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於南則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逢關皆吾門戶也。是故天下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也。」

唐代河東節度使,防禦突厥,治太原府,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

太原,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以來太原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軍事和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處於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衝突的中心地帶。

從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後有群狄、諸戎、匈奴、鮮卑、羯、氐、羌、突厥、回紇、女真、契丹、蒙古、滿族等民族在此與漢民族進行過激烈的衝突和鬥爭。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太原一帶「人性勁悍,習於戎馬」,杜佑在《通典》中說:「并州近狄俗,尚武藝」,形成了尚武,強悍、俠義的民風。

從經濟上說,太原一帶,河流眾多,灌溉條件好,在自給自足的時代,農業發達。唐太宗李世民說:「河東殷實,京邑所資。」石敬塘也誇耀:「太原險固之地,各粟甚多。」

也正因為太原有這樣的英難用武之地,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太原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係。

相傳唐堯和大禹曾建都於晉陽。西漢初年,漢文帝劉恆即位前受封代王,國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稱為潛龍之地。曹魏末期,封於太原郡的晉王司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權,並以「晉」作為國號。前秦、北魏、東魏、北齊曾定都於晉陽或以晉陽為實際政治中心。北齊高祖高歡稱太原為霸城。隋煬帝楊廣即位前曾為晉王。隋末,李淵為唐國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晉陽建立大唐,並以太原的古稱作為國號。太原成為唐朝的龍興之地,被唐太宗譽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為晉王,而同樣來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則天則成為了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為晉王。

唐朝的河東節度使,特別是五代的河東節度使,於是就成了左右天下局勢的重要人物。在五代時期,可以說誰得到河東節度使這個位子,誰得到沙陀族軍事集團的認可支持,誰就能成為中原霸主,直至登上皇帝之位。

03

有唐一代,從唐睿宗李旦景雲元年(公元710年)薛訥開始,到李存勖為河東節度使止,710年到907,不到200年時間,據不完全統計,河東節度使共有70多人。其中著名者包括王忠嗣、安祿山,李光弼、令狐楚、裴度、李克用,李存勖等人。

介紹完河東節度使基本史實後,以下看看五代時的河東節度使是如何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的。

公元808年,沙陀族首領朱邪盡忠和長子朱邪執宜率部眾三萬落投歸唐朝,歸順中原,朱邪盡忠為吐蕃追兵所殺,兒子朱邪執宜率殘部到靈州(今寧夏吳忠東北)。被唐朝廷安置在鹽州(今陝西定邊),設陰山都督府,以朱邪執宜為兵馬使,沙陀人從此當了大唐朝官。

唐懿宗李漼(859年—873年在位)時,朱邪執宜的兒子朱邪赤心率騎兵幫助唐朝廷鎮壓龐勳起義,被授予大同軍節度使,賜姓李,名國昌。本姓朱邪的沙陀人朱邪赤心從此改名李國昌,成了後來《百家姓》上的第四大姓中的一員。

(李克用)

這位李國昌又生了個英雄的兒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克用。別號「李鴉兒」,又號「獨眼龍」,沙陀軍中稱之為「飛虎子」。

李克用的沙陀騎兵,多次挽救了垂危的大唐朝。李克用曾經三次勤王,打敗黃巢,改復長安。唐僖宗任命李克用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

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佔據汴州的朱溫對峙,成了朱溫眼中釘。直到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第二年(908年),李克用病死,死前給繼任為河東節度使的李存勖三隻箭,讓李存勖的餘生,有了終極目標。那就是他們父子兩代的對手:朱溫、劉仁恭、耶律阿保機。

24歲繼父親之位為河東節度使的李存勖,餘下的不到20年時間,南擊後梁朱溫,北敗契丹耶律阿保機,東取河北劉仁恭,西並河中。這個讓一代梟雄朱溫發出「生子當如李亞子」之嘆的的李氏家族第二代河東節度使,終於在公元923年,當了皇帝,國號仍為唐,史稱後良。

當了皇帝的李存勖並未停止前進的步伐,他突襲汴梁,滅亡後梁;平定前蜀,統一三川。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

(李存勖)

公元926年,李存勖這位本可以結束五代之亂的英雄,在眾叛親離中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43歲。

寫《五代史》的一代文豪歐陽修,對於李存勖一生前後的極大反差,這樣總結道:「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李存勖從此成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典型反派人物。李存勖在舊時的評價中,是典型的前半生英武,後半生混蛋的角色。但現在有一種看法,李存勖的最後失敗和死亡,是他被先前擁戴他的沙陀軍事集團勢棄的結果,李存勖稱帝後,從大局和鞏固統治著眼,進行削藩,因為消藩危及到了沙陀軍事集團的利益,他們才重新尋找代理人李克用養子李嗣源。

李嗣源在位七年,次子李從榮、養子李從珂,先後發動兵變。李從榮失敗被殺,李從珂雖然坐上龍椅當了皇帝,短短兩年後,他被李嗣源的女婿,時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的石敬塘殺死。這一次,又是河東節度使笑在最後。

石敬塘以割讓燕雲十六州,向契丹稱臣稱子為代價,當上後晉的皇帝。

當皇帝6年後,後晉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死去,時年51歲。石敬塘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4年時間,他靠當「兒皇帝」弄來的江山,又一次易手,這一次得手之人是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

後晉並不是劉知遠滅亡的,後晉亡於契丹主耶律德光。

劉知遠也是沙陀族,在石敬瑭興晉滅唐的過程中,劉知遠深為石敬瑭所倚重,「加檢校司空,充侍衛馬步都指揮使,權點檢隨駕六軍諸衛事,尋改陝州節度使,充侍衛親軍馬步都虞候。」後來因為石敬瑭猜忌,外調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免除其禁軍統帥一職。

遼兵南下,劉知遠聚保河東,利用其地「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的有利條件,積蓄力量。

開運四年(947),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此時並未改國號。不久,劉知遠以其弟劉崇為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自己則親率大軍南下。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擊下退出後,天福十三年(948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傷於長子劉承訓之死病重駕崩,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新五代史》記載:「隱帝(劉承祐)少,政在權臣」。外部藩鎮叛亂,朝廷內部紛爭愈演愈烈。

劉知遠弟弟、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趁機割據河東。乾祐三年(950),劉承祐逼反大將郭威,自己也被亂兵所殺。

郭威代漢自立,開創了後周王朝。後周建立後,劉崇割據河東,稱帝於太原,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

(柴榮)

後周顯德元年(954),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世宗率軍親徵,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軍。

本來在李存勖之後,又一位有望結束五代戰亂的柴榮,顯德六年(959年)去世,年僅39歲。

柴榮死後,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開始統一全國。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燭影斧聲」的疑案中逝世,享年50歲。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趙光義終於平定了北漢,就此終結了「河東現象」。

(趙匡胤)

04

從上面的史實可以看出,在唐末五代直到宋代建立、北漢滅亡,如從李克用出生的公元856年算起,到北宋太平興國四年,總共123年時間。河東之地及河東節度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左右著中原的政局走向。

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時代:河東之地和河東節度使可以左右皇帝之位的更迭。

石敬塘和劉知遠時代:河東之地和河東節度使仍可以代前朝而自立,然而在和中原王朝的徵戰中,河東的實力在漸漸削弱。如石敬塘者,只有依靠割讓土地,當「兒皇帝」才能佔穩天下;然而一旦朝政不穩,河東節度使仍然可以趁勢而代之。

北漢劉崇時代:這是河東之地和河東節度使的迴光返照、苟延殘喘時期,劉崇的北漢政權,在和郭威、柴榮的爭戰中,屢屢處於下風,只是靠契丹的支援,才未能覆滅。最後到宋太宗時,仍不免滅亡命運。

(趙光義)

宋初承五代舊規,節度使除本州府外,還統領一州或數州府,稱為支郡,轄區內的軍、政、財權,由節度使獨攬。

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玩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趙匡胤還在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進一步削弱了地方的兵權。

趙匡胤死後,宋太宗趙光義當上皇帝,於太平興國二年 (977)詔令所有節度使屬下的支郡都直屬中央,節度使所領只是一州府,宋廷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宗室、外戚、少數民族首領和文武大臣。節度使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等虛銜,或宰相罷官到地方上帶節度使虛銜,謂之使相,面子榮耀,沒有了裡子,再也興不起風浪。

遼、金時代,亦設有節度使之職位,但和唐五代的節度使沒有任何可比性。

元代節度使一職被廢除,節度使制度徹底走入歷史。

相關焦點

  • 盛世的終結者:唐代節度使
    鼎盛的玄宗天寶年間,在帝國的邊疆地區,一共形成了九個節度和一個經略使(與節度使類似,重要性略低於節度使):平盧節度使,駐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防禦契丹和奚;範陽節度使,駐幽州(今北京市),防禦契丹、奚和突厥;河東節度使,駐太原府(今山西太原),防禦突厥、契丹和奚;朔方節度使,駐靈州(今寧夏吳忠),防禦突厥;隴右節度使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節度使的制度分散了唐朝政府的集權,是唐朝滅亡的一大原因。要說唐王朝九大節度使外加一個經略使中哪位總管統兵實力最強,就要說到王忠嗣了,而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在天寶初年的時候就有點上不了臺面了。可能我們熟知的節度使就是安祿山了,相對於前者來說,王忠嗣有顯得有點默默無聞。
  • 一個幽州節度使,權力非常大,到底能擁有多少野戰軍?
    尤其是在唐宋時期,節度使經常被使用。但唐宋時期的節度使又完全不一樣,唐朝的節度使屬於土皇帝,宋朝的節度使則僅僅是一個虛銜。在唐朝統治時期,幽州節度使屬於標準的實權人物。那麼,幽州節度使到底能夠下轄多少軍隊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府兵制度和募兵制度,以及與節度使的關係。因為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了解節度使的權力。
  •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亡,那你知道天寶十節度使是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唐朝建立之初,土地制度仍舊是施行的均田制,於是,唐朝又沿用隋朝舊制,實行府兵制度。因為唐朝建立之初尚未完成統一,加上為了中央集權,唐朝府兵制度的基層組織——折衝府,絕大部分位於關中,其次便就是防禦突厥南下的戰略要地河東道,形成了「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
  • 唐朝的節度使的制度不夠明智,為什麼會將行政軍事財政三權都給了...
    但要說唐玄宗真的傻到這個程度也有點過了,至少,十大節度使的命脈還是把握在朝廷手裡,至少在兩方面上,節度使是無法和朝廷相抗衡的。 ,所以兵力最多,大概為八萬左右,其餘九大節度使平均下來就是五萬,而朝廷正規軍有九萬,如此一來,不管是哪個節度使單獨起兵,都不可能會是朝廷的對手,甚至於可能走到一半就被其他節度使給滅了。
  • 大唐帝國的盛衰,明知是割據的根源,為何大唐要設立節度使?
    今天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最被現代歷史學家摒棄的一種制度,節度使制度。說起節度使,相信熟悉歷史的小夥伴都不陌生。可以說大唐帝國就是亡於節度使的分裂割據。今後幾百年的五代十國也都是節度使們的天下紛爭。在當代學界,總體上來說,對於「節度使制度」還是沒有太大好感的,並且很多史學家認為,正是因為節度使制度才導致大唐帝國的衰落和毀滅。節度使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王朝將某一個邊境地區的一部分交給節度使來掌管,節度使在當地擁有行政權,鑄幣權和軍事統領權等一系列的權利。
  • 節度使是大唐的一針強心劑,但同樣也是它永遠也戒不掉的鴉片煙
    天寶年間,帝國北方建立了八個節度使區,南方建立了一個節度使區和一個經略府區,統稱天寶十節度使。北方八個,分別是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和北庭;南方兩個分別是劍南節度使和嶺南五府經略使。節度使是大唐帝國的新設計,但也是一個演化的產物。
  • 唐朝節度使擁有多少兵馬,為何直接導致唐朝皇權形同虛設!
    一、唐代節度使的設立自唐太宗平定突厥後,唐朝邊境一度無大的侵擾威脅。高宗中期以來,局勢有所變化,西部及西南部受吐蕃嚴重威脅,北部又重受突厥威脅,東北部的契丹、奚、室韋、靺鞨等少數族政權也經常襲擾邊境。隨著唐朝疆土的擴大,邊防線也越來越長,尤其是自關隴到西域一線,一旦發生戰事,唐廷長途調兵運糧,困難很大。
  • 唐朝一鎮節度使,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對於大唐來說,從萬國來朝的開元盛世,到烽火遍地的亂世狼煙,中間之隔著一個安史之亂。因此,這次由節度使安祿山發起的叛亂,也被我們視為盛唐由盛轉衰的節點。不過,這場動亂來的實在是太過突然了,即使是後世的我們有時也不禁感到恍然,為什麼看似強盛的大唐,會因為一地節度使的突然叛亂就一蹶不振呢?
  • 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
  • 五代十國君主世系圖,53年時間,五代共換了八姓十四君
    907年,河南宣武軍節度使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朱溫曾是黃巢起義軍的同州防禦使,後叛變倒戈。脫胎於唐末藩鎮割據的後梁王朝,一直都未能順利統一北方地區,與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明爭暗鬥貫穿王朝始終。李克用是突厥沙陀部首領,憑藉沙陀鐵騎和素稱豐饒的河東地區,成為朱溫稱霸中原的最大勁敵。柏鄉一戰,朱溫引以為傲的「龍驤」、「神捷」軍盡失,「自野河至柏鄉,殭屍蔽地」。
  • 朱溫是怎樣吞併魏博節度使的地盤的?因為魏博牙軍已沒有了戰鬥力
    大家好,今天「仍帥說」講一講中晚唐系列的第十九集:曾經強大的魏博藩鎮是怎樣被朱溫兼併的? 魏博節度使 田承嗣時代的魏博曾經是唐朝的心腹大患,朝廷一直想滅掉但是次次失敗。到了唐末,魏博就已經不行了。
  • 5本主角穿越從軍的歷史小說,從一介小兵到節度使再到一統天下!
    大家好,我是馬哥,今天推薦5本主角穿越從軍的歷史小說,從一介小兵到節度使再到一統天下!
  • 唐朝要削藩,打的魏博節度使逃回老家,唐軍發起威來還是很厲害的
    大家好,今天「仍帥說」講一講中晚唐系列的第七集:唐德宗削藩,魏博藩鎮危在旦夕這場戰爭是怎麼打響的?我們先看看:同年六月,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也派兵阻斷襄陽以北水陸交通線,與李正己互相策應。這一下,江淮的賦稅徹底無法運到京師了。
  • 西夏前身定難軍:節度使歸降也未被消滅的藩鎮
    是年,李元昊的祖輩拓跋思恭成為定難軍節度使,兩年後被賜李姓。定難軍作為西夏的前身,在唐末五代亂世中野蠻生長,逐步壯大。到宋太宗時期,即使朝廷已感覺到其離心的傾向,即使定難軍的掌門人,節度使李繼捧自願納土歸降,定難軍仍然在李繼遷手中頑強地捲土重來,最終在李繼遷之孫元昊手中成就皇圖霸業。
  • 從「不識貴人」到「才女薛濤的舍離斷」,西川節度使韋皋小軼事
    上一篇《從「諸葛轉世」到「跨越兩世的姻緣」,西川節度使韋皋的小軼事》裡,講了韋皋身上的兩件軼事。這篇來講講另外兩件,「不識韋皋是貴人」和「與才女薛濤的離合」。一、不識韋皋是貴人上一篇咱們講過,韋皋家族是「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京兆韋氏。
  • 唐朝一鎮節度使有多少軍隊?他們真敢威脅朝廷嗎?威脅都是小意思
    簡單說就是:朝廷有兵,但兵少而且不能打;節度使也有兵,但兵多而且非常能打。至於安史之亂以後的藩鎮,就不說了。為什麼?因為這時候,是個藩鎮都能威脅中央。不是看實力而是看距離。距離遠的,想威脅也威脅不到;距離近的,擁兩州之地的同華節度使也能欺負朝廷。因為朝廷已經沒有軍隊了,地方藩鎮手裡的士兵加在一起,卻有70多萬之多。
  • 在唐朝,「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又為何會出現呢?
    一、節度使之起源如果要聊節度使的起源的話,筆者以為這應該要聊到隋唐時期的總管制度。還記得在看蒙曼老師的隋朝風雲的時候,就看到了當時三總管之亂。隋文帝楊堅就是平定了三總管之亂,才獲得了皇帝的權威,這才有了天下一統的結局。
  • 神策軍不打魏博,改打幽州節度使了。敵人變盟友,盟友變敵人
    大家好,今天「仍帥說」講一講中晚唐系列的第八集:敵人變盟友,盟友變敵人。朝廷不打魏博,改打朱滔了。朝廷當然要平叛,而且是4個一起打,就是這麼霸氣:神策軍和昭義節度使,河東節度使一起打魏博,把魏博已經打殘了,魏州危在旦夕;淮西節度使打山南東道,攻下襄陽,節度使梁崇義自盡了;神策軍和朔方、宣武打湽青,拿下徐州,漕運暢通無阻。
  • 一位「浪子回頭」的節度使: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在安史之亂前,邊境的九大節度使匯聚了全國的精兵強將,對周邊政權保持了有效壓制,並讓唐王朝的實控範圍延伸至中亞地區:「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裡,閭閻相望,桑麻翳野」,這也正是開元盛世得以實現的前提。但這一制度也是柄雙刃劍:掌控得好,是進攻的利器;反之,則會傷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