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前身定難軍:節度使歸降也未被消滅的藩鎮

2020-12-23 漁人文史

公元1038年,党項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王朝(此前他已放棄唐賜李姓、宋賜趙姓,改名嵬名曩霄),党項族徹底脫離了中原王朝,直到1227年亡於蒙古。

不過,李氏家族的統治絕不止西夏這189年的國祚,西夏也不是李元昊這一代人建立的。党項李氏家族的統治史,可追溯至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是年,李元昊的祖輩拓跋思恭成為定難軍節度使,兩年後被賜李姓。

定難軍作為西夏的前身,在唐末五代亂世中野蠻生長,逐步壯大。到宋太宗時期,即使朝廷已感覺到其離心的傾向,即使定難軍的掌門人,節度使李繼捧自願納土歸降,定難軍仍然在李繼遷手中頑強地捲土重來,最終在李繼遷之孫元昊手中成就皇圖霸業。

西夏王陵

本文講述党項李氏家族的興起,即從党項拓跋部的形成到李繼捧歸宋,宋朝消滅定難軍計劃的破產。

一、党項羌與拓跋部的形成

党項族屬西羌別支,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已見於記載,由此党項族也被稱作党項羌。由於党項夾在中原王朝與吐蕃、吐谷渾之間,時而附隋唐,時而附吐蕃吐谷渾,因此於隋文帝和武則天時期兩次被內遷。

此後党項人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後形成八個大部落,而拓跋部是其中實力最強者。之後的李元昊即是拓跋部人,其李姓源於唐朝賜姓,即前面提過的唐僖宗賜姓拓跋思恭。

党項人形象復原

看到「拓跋」二字,難免讓人聯想到鮮卑。事實上,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南北朝時代,党項羌受到吐蕃、吐谷渾等多地的影響。而吐谷渾,正是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鮮卑拓跋部也很可能由此進入党項族,繼而融入其中成為首領。

唐宋時期的很多記載,都說明了西夏拓跋氏與拓跋鮮卑很可能是同一族源

唐人林寶早在元昊立國前200年,就已指出:

「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元氏。……開元後,右監門大將軍西平公靜邊州都督拓跋守寂亦東北蕃也,孫乾暉銀州刺史,侄澄峴今任銀州刺史」。

拓跋守寂是党項大首領拓跋思泰之子,與拓跋乾暉、拓跋澄峴均為党項拓跋氏的成員,「東北蕃」意為鮮卑。說明西夏拓跋氏自認為與鮮卑拓跋氏同出一源。後來李元昊自稱是北魏的後代,很可能並非是冒認祖先。

在《宋史·宋琪傳》中,也有記載:

「自銀,夏至青、白兩池,地惟沙磧,俗稱平夏拓跋,蓋番姓也。自麟、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謂之南山野利,蓋羌族之號也」。

宋琪說「拓跋,蓋番姓也」,「野利,羌族之號」,說明在宋琪認為拓跋氏不屬於羌族,而應是「東北蕃」(指鮮卑),而野利氏屬於党項羌族之大姓,兩者不容混淆,應該嚴格加以區分。

南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稱西夏拓跋氏出自「北番」,與唐人林寶,北宋宋琪持相同觀點。

南宋歷史學家鄭樵,《通志》作者

《遼史·西夏外紀》有云:「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其地則赫連國也」。 元人修《遼史》最主要的參考史料是耶律儼編修的《皇朝實錄》。耶律儼本是李姓漢人,賜姓耶律。作為史官,又與是西夏同時代人,對西夏理應熟悉,故其論可信度較高。

因此,基本可斷定党項拓跋氏來源於鮮卑拓跋部,是北魏或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融入羌人之中,從而建立了党項拓跋部。拓跋鮮卑中的一支,曾遷到了河西地區,並建立了南涼政權(此支又譯為禿髮氏)。

公元 414 年(晉義熙十年),南涼亡於西秦,禿髮(拓跋)鮮卑投奔吐谷渾政權。而此時党項之名雖已出現,但只是從屬於吐谷渾政權中的一個部落。

前秦滅亡後河西地區的政權

隋末,吐谷渾被隋王朝短暫地逐出青海湖周邊地區,拓跋鮮卑此時已融入党項成為領導核心,乘吐谷渾勢力衰落,向東遷徙,並吸收各部羌人,建立以拓跋鮮卑為核心的党項部落聯盟。該聯盟即西夏前身定難軍的前身。

二、從拓跋部到李氏定難軍

在隋文帝和武則天時代,党項被內遷至今甘肅東部、陝北、寧夏一帶。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衰落,党項逐步壯大,唐廷曾對其經濟封鎖,勉強遏制党項的發展勢頭。

鹹通十四年(873年),拓跋思恭佔據宥州 (位於今陝西靖邊縣境內,隸屬於夏州節度使),自封宥州刺史。剛即位的唐僖宗正準備教訓一下拓跋思恭,乾符元年(874年),黃巢起義爆發,六年後長安失陷,唐僖宗幸蜀。

黃巢起義給了拓跋思恭翻身的機會

公元881年,拓跋思恭響應唐僖宗號召,率領夏州党項及其它各族軍隊共數萬人,參與鎮壓起義。同年四月,夏州節度諸葛爽投降黃巢,僖宗任命思恭為左武衛將軍,權知夏綏銀留後,賜軍號為「定難」。

883年,唐廷賜拓跋思恭李姓,並正式冊封他為夏州節度使(後又稱定難軍節度使)。自此,西夏王朝的前身定難軍登上歷史舞臺,夏州李氏家族在獲得官方認可下統治夏、綏、銀、宥、靜五州。

李氏在定難五州廣施恩德,威望日增,勢力難以撼動。公元909年,李思恭之孫李彝昌被部將高宗益殺害,僅一個月後,夏州諸將領殺高宗益,推舉李彝昌族父李仁福為留後,不久獲後梁冊封為節度使。由此可見,李氏威望極大,獲得多數支持。

唐亡後,夏州李氏趁中原王朝更迭頻繁,局勢混亂,在西北一隅迅速發展。五代時期,由於中原、關中長期戰亂,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政治中心隨之東移

唐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傾向已很明顯

南方的經濟中心是長江流域,主要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商品、漕糧等沿運河北上,位於東部的汴州(開封)在交通上更便利,西部故都長安、洛陽不可避免地衰落。關中徹底衰落的轉折點,是在公元904年,朱溫對唐長安城的毀滅性破壞。

自此,中原王朝的關注點,轉移到南方諸國、河東地區與東北方的契丹定難軍偏處西北,不容易受到中原兵鋒的威脅。定難軍與中原王朝總體上維持較好的關係,一面稱臣納貢,一面發展地方割據勢力。

後梁開平四年(公元 910 年),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因定難軍投靠其敵人梁太祖朱溫,與岐王李茂貞合圍夏州,朱溫派兵援救,夏州圍解。十二月,朱溫為了籠絡李仁福,給他加官晉爵,進封為隴西郡王。

晉王李存勖

公元 922 年(龍德二年),晉王李存勖攻梁,李仁福獻戰馬 500 匹以示助梁。次年後梁滅亡,李仁福又臣服於後唐,由於遠徵西北不易,又有初定中原先求穩固的考慮,李存勖與李仁福和解。

公元 933 年,李仁福去世,其子李彝超繼為定難軍節度使。後唐明宗早已對定難軍不信任,為了消除這一隱患,決定將李彝超和彰武節度使安從進(其治所在延州,今延安)對調,以此讓李彝超離開其家經營多年的夏州。

後唐明宗派邠州節度使藥彥稠率軍五萬接管夏州。李彝超一面上書表明不願遷鎮的理由,一面調集党項羌和其他各族騎兵共萬人守城。憑藉堅固的夏州城(即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都城統萬城),李彝超堅守不出,又派騎兵斷後唐軍糧道,使後唐軍隊死者甚眾。明宗下令撤軍,李彝超也繼續稱臣納貢。

統萬城遺址

此後,定難軍與中原王朝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中原王朝已不具備強迫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就範的能力,拓跋部首領對中原王朝的態度也發生變化,不再唯命是從,而是陰結叛臣,積極參加對抗中原王朝的活動。所謂稱臣納貢,表面文章而已。

公元 951 年(後周廣順元年),郭威殺隱帝,即帝位,建立後周。但李彝殷對後周的冊封不予理睬,反而稱臣於北漢。955 年(顯德二年),周世宗任命府州(位於今陝西府谷縣)防禦使折德扆為永安軍節度使,李彝殷對此不滿,以兵塞路,不許通行。周世宗遣使責問,李彝殷恐懼之下,被迫撤兵。公元 957 年(顯德四年)李彝殷見後周勢力日益強盛,於是又棄北漢而附後周。

定難軍一方面同中央政府搞好關係,幫助中央政府「平叛」,一方面利用藩鎮混戰,見風使舵,介入爭端,從中漁利,從而不僅在西北站穩了腳跟,還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三、李繼捧歸宋與繼遷自立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至979年北漢被滅,內地基本被統一,除卻被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南方的大理國和自此分裂出中國的交趾靜海軍,還有西北的夏州李氏與府州折氏。

對於夏州定難軍,宋太祖並未採取任何行動。他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沿用唐代的羈縻制,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統管其領地,然後加官晉爵,允其世襲,地方事務任其便宜處置。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不攻打夏州政權,也因為其長期雄踞西北,在西北少數民族中具有較高威望。若處理不好,必然會激化民族矛盾,招致大亂。其次,定難軍經過長期發展,實力雄厚,宋朝並無完勝的把握。最後,夏州統治者見宋朝強於五代,遂誠懇臣服,宋朝若攻之,則師出無名

但北宋朝廷絕對能察覺到定難軍對西北疆土的威脅,希望把危險扼殺在搖籃裡。不久,宋太宗趙光義等到了和平解決定難軍問題的機會。

公元980年,定難軍節度使李繼筠去世,其弟李繼捧襲位。由於他年幼,眾人不服,尤其引起叔父李克文反對。公元 982 年(太平興國七年)五月,李繼捧自覺難以在夏州繼續統治,於是率領族人納土歸降,入京朝覲。

趙光義高興地接受了李繼捧的請求,還於汴京賞賜李克文、李克憲等人宅第,讓他們永遠離開夏州。宋太宗看似大方,實則是想藉此機一舉掃清夏州李氏的勢力。

宋太宗趙光義

李繼捧入朝獻地後,北宋朝廷派使者前往夏州,發遣李氏全族人赴京。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李繼衝反對歸降,李繼遷召集族人與其謀士張浦商量對策。

在張浦計劃下, 李繼遷詐言乳母去世,需葬於郊外,將所有兵器藏於喪車之中,與其家族親信數十人,逃到距夏州東北三百裡的地斤澤(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巴彥淖爾),並以此為根據地,統一党項羌諸部,聯遼抗宋。

宋廷此次行動過於莽撞,妄圖以一次行動結束上百年的夏州李氏統治,卻又未能做好準備工作,沒有及時控制夏州周邊地區,從而讓李繼遷成功逃出。利用李氏宗族的內訌,這本就是趁人之危,極易引起不滿與反抗,趙光義卻未對此事加以應有的重視,做好充分的部署。

定難軍與地斤澤

趙光義一著不慎,既未除淨夏州李氏,又將它推向自己的對立面。定難軍與宋廷之間,自此結下了難以癒合的矛盾。李繼遷逃到了地斤澤,不久後將在那兒開啟興復祖業的行動。

相關焦點

  • 宋代的經略安撫使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為何沒有釀成藩鎮之亂?
    趙普的回答就是地方的藩鎮權力太大,君權太弱了,所以不能簡單的「收兵權」,而是要將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剝奪,將財政大權回收,使兵權歸於中央朝廷就好了。而之後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人的中央集權政策,都是以趙普這番話來實行的。效果自然很好,像在宋太祖時期,就完成了對節度使權力的架空,當時節度使已經成為禮遇很高,卻沒有多少權力的榮譽性官職,再也不是稱霸一方的藩鎮節度使了。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為什麼不消滅藩鎮?為什麼不再造統一?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唐朝為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為不得已。唐朝為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為不得已。02.節度使形成節度使,最初只設在緣邊地區。但是,後來遍布大唐,成為藩鎮。原因之一,就是府兵制瓦解後,大唐必須要用職業軍人代替府兵,繼續開疆拓土。但是,節度使的權力,起初只是兵權,後來包舉了財權和政權,成為掌控地方軍財政的藩鎮。
  • 西夏王朝湮沒在歷史中,一本「天書」揭開了西夏歷史
    神秘的古書西夏文是西夏國創造並且使用的文字,它曾經在西夏統治區域內盛行了幾百年。然而,隨著西夏王朝的覆滅,西夏文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西夏這個甚少出現在史料中的神秘國度,連同它的文明一齊被深深地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下。
  • 魏博藩鎮勢力強大,手下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為何全都被朱溫消滅
    唐代的安史之亂,揭開了藩鎮割據的序幕。而藩鎮割據的結束,是以朝廷招降為結尾。但是由於招降政策的存在,被招降的河朔三鎮可以子承父業,時代傳承藩鎮首領的位置,所以儼然成為了一方土皇帝。河朔三鎮中,當屬魏博藩鎮勢力最強,手下的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但是為何後來他們全都被朱溫給消滅了呢?牙兵就是親兵的意思,任何藩帥如果威脅到牙兵利益,無論是削減賞賜軍餉,還是長期率兵於魏博之外作戰,或是企圖控制和削弱牙軍,都會遭到牙軍誅殺。
  • 西夏何時出現的,西夏皇帝是拓跋氏之後,為何姓李?
    唐僖宗封拓跋思恭為夏綏銀節度使(後為定難軍節度使)。夏綏銀地區本就是拓跋家族的活動區域,但更多是有名無份,唐僖宗此舉等於承認了拓跋家族對夏綏銀地區的統治。 由於定難軍實力太弱,李思諫制定了符合定難軍的發展思路——向強大的中原王朝稱臣。當時的中原王朝是朱溫建立的後梁,雖然在五代梁唐晉漢周中實力不算太強,但至少在當時的江湖上,後梁是最強的。定難軍向朱溫的後梁稱臣,這等於拿到了長期飯票,後梁把定難軍當成為自己的外藩,不容其他割據勢力染指。 李思諫死後,定難軍的控制權又回到李思恭一系,也就是其孫李彝昌手上。
  • 大唐滅亡怪藩鎮?一位「浪子回頭」的節度使: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此人就是唐憲宗後期的幽州盧龍節度使——劉總。時代背景:藩鎮割據的鼻祖——河朔三鎮的由來藩鎮又稱軍鎮,其最高統帥為節度使。早在唐睿宗時期,唐朝就在各州設置了節度大使,但賦予的權力比較有限;到了開元年間,為了在不增加中央財政負擔的情況下更有效的經略外敵,唐玄宗在北、西、西南三大方位設立了數個軍鎮,並且大幅提高節度使的職權,讓他們全權負責轄區內軍事、財政、監察等各項事務。這種軍、政、民合一的體系,賦予了軍鎮強大的戰鬥力。
  • 唐王朝亡於藩鎮麼,節度使劉總表示,豬隊友小李屬實難帶
    可以說,節度使的難以節製造就了此後的安史之亂,唐末黃巢之亂更是導致了大量藩鎮的割據,這也是我們後世人提及藩鎮而色變的緣由。節度使兇,還是李唐兇?咋一看,李唐藩鎮導致的頭重腳輕似乎是其滅亡的緣故,然而安史之亂以後的大部分時間裡,絕大部分藩鎮是不存在割據情況的,並非個個都是河朔三鎮(盧龍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這些藩鎮即使野心勃勃,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行唐律,甚至於主動依附、解除自身的威脅,盧龍節度使劉總便是明證。然而,他得到了什麼?
  • 唐代藩鎮起源深度分析,節度使是怎樣背鍋的?
    但是為什麼一說到節度使,很多人會把它和唐朝聯繫到一起呢?因為我們讀的歷史,告訴我們唐朝的藩鎮是多麼的驕橫跋扈,讓我們以為節度使就是唐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但是,今天我要為藩鎮犯案,為節度使正名。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藩鎮只是一個地方行政單位,節度使作為藩鎮的長官,無需拔高也無需貶低。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不但如此,有的還兼數道的節度使,成為唐朝位尊權重的「藩鎮」,唐廷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並最終在唐末五代時期,形成著名的「藩鎮割據」。 後梁和後唐是李唐王朝的藩鎮(朱溫為宣武軍節度使、梁王,李克用父子為河東節度使、晉王),後晉是後唐的藩鎮(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漢是後晉的藩鎮(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後周是後漢的藩鎮(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包括五代後的後漢劉崇也是劉知遠的河東節度使。
  • 魏博牙兵——操控魏博節度使命運,影響歷史走向的軍人集團
    唐代宗論功行賞,任命薛嵩為相、衛、邢、洺、貝、磁六州節度使,後賜軍號昭義軍;張忠志為恆、趙、深、定、易、冀六州節度使,並賜名李寶臣,又賜軍號成德軍;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節度使,後賜軍號天雄軍;李懷仙為幽、平、莫、媯、檀、平、薊七州節度使,並賜軍號盧龍軍。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不僅可以做到自給自足,還可以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到了「自成一國」的地步。而古代的士兵又一般是終身從軍,兄弟父子世代軍旅,節度使做為他們的直接長官,對他們有生殺、賞罰等權利,士兵們經過幾代培養,成為節度使的死忠,「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這就使得藩鎮節度使們有了只忠於自己的部隊。
  • 節度使是大唐的一針強心劑,但同樣也是它永遠也戒不掉的鴉片煙
    所以,節度使制度的試驗田,應該是黑齒常之的河源地。演化的本質是自下而上。黑齒常之和青海道的這套模式,因為管用所以就被大唐快速複製。在東北,組建了範陽的清來軍、威武軍以及平盧軍,防禦契丹和奚;在漠南,組建三受降城體系,本質上也是一種節度使模式,削弱了崛起的後突厥。
  • 西夏人發明「甘肅 ",將河西走廊一城市命名為輔郡,已有千年歷史
    在唐未的農民戰爭中,党項人的首領拓拔思恭因幫助唐朝政府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被唐王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佔據了銀、夏、綏、宥四州。此時,党項人勢力尚未發展起來,對中央政府極其忠心。宋朝建國時,党項人首領李彝興還派人送去貢馬300匹,雙方經常進行各種交易,每年西夏人用2萬匹馬換取宋人的茶葉等生活物資。
  • 西夏國簡史
    想太子守寂,唐玄宗時受封為西平公,以參預平安史之亂有功,升容州刺史、領天柱軍使,後贈靈州都督。拓跋守寂孫拓跋乾暉曾任銀川刺史。其孫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升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統領夏、綏、銀、宥(今陝西靖邊東)四州地,再次賜姓李,進爵夏國公。從此夏州拓跋氏改稱李氏。乾寧二年(895)李思恭死,弟李思諫繼位,李思諫死,李思恭孫李彝昌繼位。
  • 藩鎮體制——唐代中期戰爭的制度根源
    藩鎮,亦稱方鎮,《新唐書》曰:「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於邊將之屯防者」。一般來說,唐代節度使是一個「使職」,為唐代中後期的地方軍政長官,而藩鎮或方鎮則更傾向於意指節度使所控制的地域和武裝集團。
  • 神策軍不打魏博,改打幽州節度使了。敵人變盟友,盟友變敵人
    唐朝平定藩鎮叛亂我們來從頭說說朱滔造反的過程。一開始,幽州節度使朱滔奉命討伐李惟嶽。他先派人遊說成德鎮所屬的易州刺史張孝忠,張孝忠投降。分割成德節度使地盤以張孝忠為易、定、滄(治今河北滄州東南)3州節度使;以王武俊為恆、冀(今屬河北)2州觀察使;
  • 朱溫是怎樣吞併魏博節度使的地盤的?因為魏博牙軍已沒有了戰鬥力
    大家好,今天「仍帥說」講一講中晚唐系列的第十九集:曾經強大的魏博藩鎮是怎樣被朱溫兼併的? 魏博節度使 田承嗣時代的魏博曾經是唐朝的心腹大患,朝廷一直想滅掉但是次次失敗。到了唐末,魏博就已經不行了。
  •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亡,那你知道天寶十節度使是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01範陽節度使範陽節度使,又稱盧龍節度使,負責壓制契丹、奚人等部族的發展,治所設在幽州城(曾一度改稱範陽郡),麾下有威武軍、高陽軍、北平軍等九軍之兵力,共計九萬一千四百人,天寶年間由安祿山擔任節度使。02平盧節度使平盧節度使,負責鎮壓、安撫室韋、靺鞨等部族,治所設在營州城,麾下有平盧、盧龍兩軍以及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之兵力
  • 為什麼唐武宗敢輕率對跋扈的藩鎮用兵?別人的輕率有你不知的慎重
    2、第二大問題唐朝的藩鎮問題也始於唐玄宗。「安史之亂」就是因為藩鎮的坐大,使得「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力不僅沒有消滅,反而越來越大,而藩鎮勢力的強大,就代表著唐朝中央權力的弱小。平定「安史之亂」,很大程度依賴於安史降將們的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