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鎮起源深度分析,節度使是怎樣背鍋的?

2020-12-25 騰訊網

引子

公元907年,唐朝的宣武節度使朱溫廢掉了唐昭宣帝,自立為帝,國號梁。立國289年,創造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唐朝正式步入歷史。我們不禁要問:滅掉唐朝的為什麼是節度使?節度使有什麼特殊之處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節度使這個話題。文章很長,能看完的都是好漢!

唐朝滅亡

節度使是什麼?

應該說,節度使是一個官職,不僅僅存在於唐朝。但是為什麼一說到節度使,很多人會把它和唐朝聯繫到一起呢?因為我們讀的歷史,告訴我們唐朝的藩鎮是多麼的驕橫跋扈,讓我們以為節度使就是唐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但是,今天我要為藩鎮犯案,為節度使正名。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藩鎮只是一個地方行政單位,節度使作為藩鎮的長官,無需拔高也無需貶低。唐朝的滅亡只是中央政府衰落,地方豪強取而代之而已,整個過程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次政權更迭。這樣的更迭方式在古代中國並不少見。比如,周武王帶領地方勢力滅掉商朝,東漢劉秀帶領地方武裝打敗中央的王莽。甚至唐朝的建立也是這樣。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滅掉中央政權,最終統一全國。現在,唐朝的地方勢力,宣武節度使朱溫滅掉唐朝,並沒有什麼不同。唐朝可以說是起於豪強,滅於豪強,很完美的一個循環。

李淵

藩鎮就是一級行政單位而已

為什麼我說藩鎮只是一個簡單的行政單位?不應該在它身上強加更多的東西呢?

藩鎮的長官節度使一開始只是一個軍職而已,節度使的任務就是帶兵打仗。他的部隊需要糧草了,就由朝廷提供。一開始節度使沒有財政權,也沒有官吏任免權。後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安史之亂的影響,節度使才藉機正式獲得了財政權,官員任命等行政權,並最終成為了地方的最高長官,有了與中央叫板的資本。

但是,如果中央足夠強大,地方藩鎮也還是沒有機會做大,更沒有機會推翻唐朝。宣武節度使朱溫為什麼能夠推翻唐朝?就是因為唐朝中央衰落,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管不住地方藩鎮。朱溫沒有了束縛,可以放心大膽的兼併周圍藩鎮,勢力越來越大,最終滅亡了唐朝。

甚至可以說,節度使是古代行政制度下必然會出現的角色。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會出現類似於節度使的人物。其實安史之亂爆發前,已經有了類似於節度使的角色,那就是採訪使或觀察使。

節度使

藩鎮的出現是必然

為什麼藩鎮肯定會出現呢?簡單說,就是中國地大物博,中央政府需要藩鎮一級的行政單位來幫忙管理地方。

古代,中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溝通成本較高,你是無法讓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幾百個地方行政單位的。古代中央能直接管轄的行政單位也就二十個左右,再多它就就無法保持對地方的有效控制了。

當然,某個封建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太祖,太宗們可能有精力面對上百個地方政權的奏章,但是到了中後期,一定會慢慢的出現上一級的行政機構,逐步分擔中央政府的職能。

漢朝的刺史

我們看看漢朝的情況,漢朝一開始實行的郡縣制和分封制。也就中央管理郡,郡管理縣。或者中央管理封國,封國管理郡縣。漢初有60多個郡,9個諸侯王國管轄的約40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所以中央只需要要管理9個諸侯王國和15個郡,總共只有24個行政單位,再由這24個行政單位管理下面的郡縣。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漢朝中央逐漸把封國的大部分郡縣都收回了,由中央直接管轄,諸侯國手裡只有八九個郡。

需要管理的郡的數量增加,導致中央政府管理起來越來越吃力。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開始設立刺史部,全國一共分成14個大區:冀、兗、徐、揚、荊、豫、幽、並、梁、雍、青、交趾、朔方以及首都。相信很多了解三國的人對這些州名很熟悉。不過這時的刺史僅僅具有監察的權利,還不是正式的行政區。也就是先將中央的一部分的權利讓渡給刺史,畢竟朝廷對刺史們還不夠放心,需要時間考察考察。

隨著經濟的發展,領土的擴張,西漢的郡縣數量越來越多,到了公元2年時,郡的數量已經達到103個。這麼多的地方需要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中央政府也快累死了,所以分給刺史的權利逐漸增多,比如讓刺史帶領士兵平叛、掌管教育機構、鎮壓少數民族的叛亂。刺史逐漸由一個監察機構向行政機構轉化。中央管10幾個刺史,再由10幾個刺史管下面的郡縣,這樣中央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更好的專注於統籌全國。

到了東漢光武帝的時候,州由以前的巡視官、監察官正式成了郡的上一級行政機構,到了黃巾起義的時候,改刺史為州牧,繼續掌管一州的軍事、行政、民政和財政大權。

刺史

唐朝的觀察使和節度使

這一套體系很好用,所以從漢末到兩晉、南北朝,州郡縣的三級區劃一直沿用,到了隋唐初期,皇帝又覺得州的權利太大,為了削弱地方的權利,行政區劃又回到了郡縣或州縣兩級體制。

不過此時的州的數量約有三百個。你想一想,一大早起來,桌子上面堆滿了三百多個州的奏章,需要你儘快處理。今天的處理完了,明天還有。這哪是當官,這簡直就是做苦力啊。

中央政府根本無法有效的直面300多個州的事務。皇帝累的半死,朝廷的官員也累的半死。到了唐太宗,他終於忍不了了。開始將天下分為10道,長官稱為採訪使,後期改為觀察使,這個職位類似於漢朝的刺史角色,幫著中央管理州級行政單位。唐玄宗的時候,進一步將全國分成15道。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隨著時間的推進,全國的15個觀察使應該會逐漸演變成州的上一級行政單位。因為到了天寶末期的時候,一些觀察使已經有了撤掉刺史的權力了;但是安史之亂擾亂這個進程。唐朝的行政單位產生了分化,分成了兩條線。中央-節度使-州-縣;或者中央-觀察使-州-縣。因為藩鎮的長官有的是節度使,有的是觀察使。雖然名字不同,但是都是地方最高長官,統管藩鎮的所有事務。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為了更好的鎮壓叛亂,朝廷不得不在內地新設立了很多的節度使,目的是以藩鎮對抗藩鎮。以前只在邊境地區設立的節度使被推廣到全國。

前面我說過,節度使一開始只是軍職,部隊由唐朝調撥糧草,駐地的長官也由朝廷任命。朝廷也會任命採訪使監督當地官員。當然,節度使偶爾也會兼任採訪使獲得官員監督權,但這並不是常態。

但是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節度使趁機攫取了行政權和財政權。因為唐玄宗在逃往四川的過程中,準許節度使自己募集軍隊,自己籌集糧草,自己任命官吏。沒辦法,在特殊時刻,朝廷與地方的交流時斷時續,中央的財政,軍事,行政統籌體系已經瓦解,為了更高效率的平叛,只能將這些權利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節度使或者觀察使。

安史之亂結束以後,節度使往往自領觀察使的職務、觀察使也往往自己兼任了地方的軍事長官(比如都防禦使、都團練使)。這樣,節度使和觀察使就獲得了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大權。這也是為什麼你看唐朝藩鎮分布圖的時候,有的地方是節度使,有的地方則是觀察使。

叛亂平定以後,唐朝的藩鎮大概有40幾個,不過這40幾個藩鎮並不是所有的都歸唐朝中央管轄,很多只是名義上的臣服而已,中央政府根本無法插手藩鎮內部的事務。

根據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的劃分,藩鎮主要分為四類,河朔型、中原型、邊疆型和東南型,前兩類不給中央上繳稅收,中央沒有能力管理這些藩鎮。

需要中央操心的只有後兩個類型。比如,主要從東南型藩鎮獲取財政收入,然後供養中央,供養邊疆型藩鎮,或者花在鎮壓藩鎮叛亂上。所以此時唐朝中央政府真正能有效管理的也就20幾個的行政單位而已。

總結一下,安史之亂加速了唐朝三級行政區劃的形成,同時也規避了中央直接處理幾百個州縣事務的局面。黃巢起義以後,中央管轄的藩鎮更少了,只有區區12個,其他的藩鎮都不聽朝廷號令,互相之間混戰,極力擴大地盤。

宋朝的行政區劃

說完了唐朝,我們再說說唐以後的幾個王朝,他們的中央政府需要面對的地方行政機構,是多少呢?

比如宋朝,宋朝也設立了三級行政區劃,簡單說就是路、州、縣。路的數目不同年間略有變動,不過維持在18-24之間。

宋朝在路一級的統治機構設置了三個職位: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分別掌管財政,訴訟,軍事。這個應該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訓,將這一級的權利分割,各司其職,都匯報給中央,這樣做有效的防止了地方長官權利過大,而且宋朝一般是任命文官掌握軍隊。不過很多人也認為,這麼做雖然避免了地方割據,但是也極大的降低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

明朝的巡撫

再說說明朝,明朝是三級和四級行政區劃並存。省、府、州、縣四級;省、府、縣三級。省、州、縣三級。

明朝在全國有十五個省級單位: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省級單位的名稱叫承宣布政使司,比如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這麼看的話,中央朝廷需要面對的只有十幾個省而已。同樣,朝廷為了削弱省級行政長官的權利,也設立了三個平行職位: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別掌管軍事,民政,刑獄。

設想很好,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到了明朝中後期,朝廷面臨的形勢變得複雜:農民起義,倭寇,邊患接連出現,權利的分散不利於維護統治,應付這些情況。朝廷於是又設立了巡撫,節制三司。跟刺史,觀察使的演化路徑一樣,巡撫逐漸成為了一省的最高長官,統管軍政大權。

清朝入關以後,行政區劃上參考了明朝,在全國各地設立了16個巡撫,不過巡撫大多只管行政與司法,只有少數兼顧軍事。

結語

回答我最初提到的問題:滅掉唐朝的表面上是節度使,實際上就是地方實權派奪權成功;節度使有什麼特殊之處嗎?沒有。在唐朝,它是節度使,在漢朝它是刺史,在明清,它是巡撫。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兒,別忘了點讚關注,也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盛世的終結者:唐代節度使
    唐代疆域圖唐初基本沿襲了隋代的方法,一直採用二級制。但隨著統轄疆域的擴大、統治深度的加強,幾百個州(郡)級政區,對於中央朝廷來說,直接管理的難度也是極大,無論如何也需要在統縣政區上再增設一級機構進行管理。從貞觀十道發展為開元十五道,可以看出,增設高層政區是無法迴避的現實。但嚴格來說,唐前期的「道」只是監察區,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行政區。
  • 藩鎮體制——唐代中期戰爭的制度根源
    藩鎮,亦稱方鎮,《新唐書》曰:「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於邊將之屯防者」。一般來說,唐代節度使是一個「使職」,為唐代中後期的地方軍政長官,而藩鎮或方鎮則更傾向於意指節度使所控制的地域和武裝集團。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為什麼不消滅藩鎮?為什麼不再造統一?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唐朝為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為不得已。唐朝為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為不得已。02.節度使形成節度使,最初只設在緣邊地區。但是,後來遍布大唐,成為藩鎮。原因之一,就是府兵制瓦解後,大唐必須要用職業軍人代替府兵,繼續開疆拓土。但是,節度使的權力,起初只是兵權,後來包舉了財權和政權,成為掌控地方軍財政的藩鎮。
  • 大唐滅亡怪藩鎮?一位「浪子回頭」的節度使: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大多數朋友腦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藩鎮割據」。自安史之亂後的近150年間,唐王朝一直在支離破碎的處境中支撐,直至在公元907年被正式終結。那麼。唐王朝為什麼一直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是因為藩鎮離心力過大、實力太強嗎?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節度使作為官名,在漢魏時代即有之,東漢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諸軍節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軍伐蜀,由司馬昭指授節度。 節度使做為正式官職從唐代開始。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 唐王朝亡於藩鎮麼,節度使劉總表示,豬隊友小李屬實難帶
    可以說,節度使的難以節製造就了此後的安史之亂,唐末黃巢之亂更是導致了大量藩鎮的割據,這也是我們後世人提及藩鎮而色變的緣由。節度使兇,還是李唐兇?可這裡頭卻充滿了玄機,也揭露了李唐亡於藩鎮的偏頗,也是長慶元年,劉總落髮為僧,希望救贖自我,然而交出節度的劉總並沒有圓滿的結局,不久便暴卒,這裡頭不可能沒有緣由。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又續上了百五十年,節度使在這歷史階段中似乎糾紛不斷,如淮西之戰便是如此,但節度使就這麼兇狠麼?
  • 宋代的經略安撫使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為何沒有釀成藩鎮之亂?
    趙普的回答就是地方的藩鎮權力太大,君權太弱了,所以不能簡單的「收兵權」,而是要將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剝奪,將財政大權回收,使兵權歸於中央朝廷就好了。而之後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人的中央集權政策,都是以趙普這番話來實行的。效果自然很好,像在宋太祖時期,就完成了對節度使權力的架空,當時節度使已經成為禮遇很高,卻沒有多少權力的榮譽性官職,再也不是稱霸一方的藩鎮節度使了。
  • 魏博藩鎮勢力強大,手下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為何全都被朱溫消滅
    唐代的安史之亂,揭開了藩鎮割據的序幕。而藩鎮割據的結束,是以朝廷招降為結尾。但是由於招降政策的存在,被招降的河朔三鎮可以子承父業,時代傳承藩鎮首領的位置,所以儼然成為了一方土皇帝。河朔三鎮中,當屬魏博藩鎮勢力最強,手下的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但是為何後來他們全都被朱溫給消滅了呢?牙兵就是親兵的意思,任何藩帥如果威脅到牙兵利益,無論是削減賞賜軍餉,還是長期率兵於魏博之外作戰,或是企圖控制和削弱牙軍,都會遭到牙軍誅殺。
  • 西夏前身定難軍:節度使歸降也未被消滅的藩鎮
    是年,李元昊的祖輩拓跋思恭成為定難軍節度使,兩年後被賜李姓。定難軍作為西夏的前身,在唐末五代亂世中野蠻生長,逐步壯大。到宋太宗時期,即使朝廷已感覺到其離心的傾向,即使定難軍的掌門人,節度使李繼捧自願納土歸降,定難軍仍然在李繼遷手中頑強地捲土重來,最終在李繼遷之孫元昊手中成就皇圖霸業。
  • 魏博牙兵——操控魏博節度使命運,影響歷史走向的軍人集團
    唐代宗論功行賞,任命薛嵩為相、衛、邢、洺、貝、磁六州節度使,後賜軍號昭義軍;張忠志為恆、趙、深、定、易、冀六州節度使,並賜名李寶臣,又賜軍號成德軍;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節度使,後賜軍號天雄軍;李懷仙為幽、平、莫、媯、檀、平、薊七州節度使,並賜軍號盧龍軍。
  • 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
  • 在唐朝,「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又為何會出現呢?
    之所以說這個,就是因為它涉及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節度使。關於唐朝節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學習階段就已經接觸過。當年筆者最早接觸這個詞的時候,就是在上歷史課知識。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唐代的節度使是一群催命符,它們導致了唐代的毀滅,而且還導致了天下大亂。
  • 一生從未到過北方的裴鉶為何會寫藩鎮與聶隱娘?
    裴鉶作為藩鎮將領高駢的幕僚助手超過十年,兩人有密切關係,《傳奇》中比較成熟的篇章應該是在成都幾年裡所作。裴鉶傳奇一、唐代小說「傳奇」為何得名於裴鉶2015年,「聶隱娘」故事搬上大銀幕,由侯孝賢導演,舒淇主演的《刺客聶隱娘》名揚海內外,獲得大獎,使更多今天的人知道,裴鉶不僅最重要的傳奇作者,更是後世武俠題材的正宗創始人。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而古代的士兵又一般是終身從軍,兄弟父子世代軍旅,節度使做為他們的直接長官,對他們有生殺、賞罰等權利,士兵們經過幾代培養,成為節度使的死忠,「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這就使得藩鎮節度使們有了只忠於自己的部隊。
  • 晚唐皇帝的無奈之處,四處林立的藩鎮,手握大權的宦官
    那就是依靠誰,是那群手握重兵,把持各地的藩鎮將領;還是掌控中央的宦官;亦或是憑藉皇帝一己之力和忠於自己的大臣,除掉他們。也許這就是無奈吧,在最終的抉擇之下,晚唐皇帝還是選擇了宦官,以此來維護中央的穩定。藩鎮割據其實大家不陌生,造成盛唐由盛轉衰的便是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叛亂。
  • 為什麼唐武宗敢輕率對跋扈的藩鎮用兵?別人的輕率有你不知的慎重
    2、第二大問題唐朝的藩鎮問題也始於唐玄宗。「安史之亂」就是因為藩鎮的坐大,使得「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力不僅沒有消滅,反而越來越大,而藩鎮勢力的強大,就代表著唐朝中央權力的弱小。平定「安史之亂」,很大程度依賴於安史降將們的反水。
  • 盛世潛流:安史之亂與唐代軍政制度的演進
    唐代十道圖戎事斯大,為了便於在邊境的徵伐和戍守,統籌邊疆的具體軍務,唐廷徇魏晉南北朝持節都督諸州軍事之例,從開元元年到天寶初年,在東北、西北、西南、南面四個戰略方向上,共增設十大節度使(高宗永徽年間置),式遏四夷,其中河西、隴右、朔方三節度使最為重要(三鎮都屬於西北戰區,承擔保衛邊疆和守衛京師的職責
  • 聶隱娘時期的唐代:是中央權威日漸瓦解的衰世
    這一時期是唐代中央權威日漸瓦解的衰世,但正是這樣一個朝廷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不斷發生著明爭暗鬥、合縱連橫的變動時代,為聶隱娘這樣傳奇的出現提供了想像的空間。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閏二月,朝廷接受僕固懷恩的建議,分別任命史朝義的降將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昭義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防禦使,以招撫的方式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在表面上恢復了帝國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