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亡於藩鎮麼,節度使劉總表示,豬隊友小李屬實難帶

2020-12-26 谷大粒

導語:

玄宗時期,邊鎮十節度手中掌控著超49萬的精銳,而彼時中央禁軍不過12萬,李隆基的疏忽大意加劇了這種外重內輕。

可以說,節度使的難以節製造就了此後的安史之亂,唐末黃巢之亂更是導致了大量藩鎮的割據,這也是我們後世人提及藩鎮而色變的緣由。

節度使兇,還是李唐兇?

然而,長慶元年(821年),也就是唐穆宗李恆年間,節度使劉總卻「幡然醒悟」,或許是淮西之戰顯露了李唐王朝的依舊強勢,也或許是劉總陷入了殺兄弒父的恐慌,這位節度使將地盤主動獻了出來。

可這裡頭卻充滿了玄機,也揭露了李唐亡於藩鎮的偏頗,也是長慶元年,劉總落髮為僧,希望救贖自我,然而交出節度的劉總並沒有圓滿的結局,不久便暴卒,這裡頭不可能沒有緣由。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又續上了百五十年,節度使在這歷史階段中似乎糾紛不斷,如淮西之戰便是如此,但節度使就這麼兇狠麼?

藩鎮,傷人、救人的雙刃劍

事實上,節度使乃是李唐延續北周、隋朝的舊制,是節制軍事並經營屯佃的地方大員,其雛形原本還是太宗、高宗對外徵伐的不竭力量,此後卻反而成了尾大不掉的隱患,這又是為啥呢?

李唐的兵制一開始是府兵制,由各地折衝府護衛、徵防,形成了兵將合一的強大力量,然而此後則崩塌,被募兵製取而代之。事實上,這是由於均田制崩潰所導致的,商業的發展以及人口的流動造就了大量流民、逃戶,加之士兵待遇一再低下,因此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無兵可用的局面。

另一方面,強大的李唐在經過了一開始的迅猛擴張以後,由攻轉為了守,自然對於兵馬的策略也發生了改變,於是節制一方的府州縣也就形成,邊境唐軍一時間甚至達到了六十餘萬。

咋一看,李唐藩鎮導致的頭重腳輕似乎是其滅亡的緣故,然而安史之亂以後的大部分時間裡,絕大部分藩鎮是不存在割據情況的,並非個個都是河朔三鎮(盧龍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這些藩鎮即使野心勃勃,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行唐律,甚至於主動依附、解除自身的威脅,盧龍節度使劉總便是明證。

然而,他得到了什麼?「拜檢校司徒兼侍中、天平軍節度使」,然後在同年,迅速地暴卒,而此時的劉總已然是人畜無害的僧人,這裡頭沒有玄機怕是過於天真。

節度使劉總有話說

河朔三鎮最為棘手,作為盧龍節度使,劉總顯然也是極為可怕的存在,因此他的轉變是極為重要的事件,李唐在這裡頭的卑劣行徑又如何堪當大任?

安史之亂以後,李唐念念不忘河朔三鎮,781年,唐德宗便試圖借刀殺人,結果導致了三鎮與淄青、淮西的聯手,此後李唐又薄情於功臣,這又導致了節度使的倒戈,唐德宗也因此成了逃離長安的第三人,臉面無光。

至此以後,地方藩鎮更是難以節制,玄宗疏忽大意瞎指揮、德宗則猶豫不決薄情功臣,也就難說唐破敗於節度使之流,劉總此後的遭遇也大致如此。

事實上,節度使劉總此人身上的經歷也尤為震撼,對於藩鎮的局面可謂洞若觀火。

劉總此人殺兄弒父,得到了節度使的大位,卻也失去了更多,因此晚年有了許多不一般的思考。元和五年(810年),節度使劉濟奉命討伐王承宗,長子劉緄為副使,次子劉總則為瀛州刺史,彼時討伐日久而寸功未立。

劉總因此矇騙原本病倒的父親,說朝堂準備將節度使讓給劉緄,此後又大搞陣仗,使得劉濟誤會了劉緄為「不肖子」,為此召回了長子並處死其身邊親信。這番操作自然有後手,不然可就成了鬧劇,劉總在父親的水中投了毒,此後又矯詔父命將兄長亂棍打死。

然而,劉總雖然得了節度使一職,卻沒有設想那般快樂,多次夢見父兄前來索命,憂懼難當,哪還有什麼所謂勝利者的姿態。為此,劉總供養了數百位僧侶,處理完公務後也只前往道場,生活於他而言再無樂趣。

熱臉貼冷屁股,玩球

此前,對於權力的惦念也消散了。

彼時,李愬雪夜入蔡州,藩鎮勢力受到重創,或許是出於救贖或是看到了李唐的生機,劉總辭官為僧,並給出了節制藩鎮的良方。

劉總屢次上表,建議將節度使地盤「分而治之」,而這裡頭既兼顧了朝堂也照顧了舊人馬,可謂是溫和且合情合理,然而志得意滿的穆宗以及宰臣崔植、杜元穎並沒有採用。

其意欲以幽、涿、營州一道,請弘靖理之;瀛州為一道,盧士玫理之;平、薊、媯、檀為一道,請薛平理之。仍籍軍中宿將,盡薦於闕下,因望朝廷升獎,使幽、薊之人,皆有希美爵祿之意。

劉總在辭官前推薦了張弘靖代替,是看重了張弘靖的為政寬和,卻忘了張世家大族的做派,這些也成了此後的隱患。而朝堂乾脆將大部分地盤由張弘靖管理,只留下瀛、莫兩州給盧龍舊派管理,這便造成了不忿。

至於說,推薦部將去京師,原本是為了彌補中央禁軍的柔弱,並憑此聯絡感情,緩和中央與藩鎮的關係。然而,朝中大臣並沒有理睬這些「平平無奇」的部將,日夜請求授職卻次次吃了閉門羹,甚至使得這些部將窘迫到借衣討食的地步,血氣男兒如何不惱?

而此前請求賞賜盧龍軍士百萬錢也是為了替朝堂收攏人心,然而張弘靖剋扣了20萬,親信又再一次「薅羊毛」,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總的一番掏心置腹並沒有得到良好回應,導致了此後的再次動蕩,可以說,李唐再一次把機會瞎嚯嚯掉了,使得藩鎮軍民的心再也收不回來。

唐憲宗李純在元和年間的削藩收穫頗豐,「元和中興」、平定藩鎮原本將李唐好不容易又拉回了正規,然而在位僅五年的荒誕兒子穆宗李恆卻輕而易舉的將之破壞,河朔三鎮再次反叛。

結語:

李唐反反覆覆的禍亂自然有藩鎮尾大不掉的緣故,然而這些藩鎮原本是太宗、高宗進取的戰略點,何以到了後代就變了樣,並且難以節制了呢?歸根到底,無非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玄宗早期進取、後期怠政,至於說不肖子孫就更是離譜,典型的崽賣爺田不心疼,二世祖心態又如何長久?

相關焦點

  • 大唐滅亡怪藩鎮?一位「浪子回頭」的節度使: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大多數朋友腦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藩鎮割據」。自安史之亂後的近150年間,唐王朝一直在支離破碎的處境中支撐,直至在公元907年被正式終結。那麼。唐王朝為什麼一直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是因為藩鎮離心力過大、實力太強嗎?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節度使的制度分散了唐朝政府的集權,是唐朝滅亡的一大原因。要說唐王朝九大節度使外加一個經略使中哪位總管統兵實力最強,就要說到王忠嗣了,而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在天寶初年的時候就有點上不了臺面了。可能我們熟知的節度使就是安祿山了,相對於前者來說,王忠嗣有顯得有點默默無聞。
  • 西夏前身定難軍:節度使歸降也未被消滅的藩鎮
    是年,李元昊的祖輩拓跋思恭成為定難軍節度使,兩年後被賜李姓。定難軍作為西夏的前身,在唐末五代亂世中野蠻生長,逐步壯大。到宋太宗時期,即使朝廷已感覺到其離心的傾向,即使定難軍的掌門人,節度使李繼捧自願納土歸降,定難軍仍然在李繼遷手中頑強地捲土重來,最終在李繼遷之孫元昊手中成就皇圖霸業。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自唐末黃巢起義之後,朝廷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並最終導致唐末戰亂,直至唐朝滅亡。 朱溫滅唐後的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以及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都是節度使。
  • 唐代藩鎮起源深度分析,節度使是怎樣背鍋的?
    引子 公元907年,唐朝的宣武節度使朱溫廢掉了唐昭宣帝,自立為帝,國號梁。立國289年,創造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唐朝正式步入歷史。我們不禁要問:滅掉唐朝的為什麼是節度使?節度使有什麼特殊之處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節度使這個話題。
  • 河朔三鎮:三座獨立軍鎮,為何主導了唐王朝的興衰?
    藩鎮割據的現象以及河朔三鎮的形成節度使的出現造成了大唐王朝深刻的社會矛盾,它的出現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權,這對於封建王朝對皇權的統治是極為不利的。更重要的是,節度使的出現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也導致了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
  • 藩鎮體制——唐代中期戰爭的制度根源
    藩鎮,亦稱方鎮,《新唐書》曰:「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於邊將之屯防者」。一般來說,唐代節度使是一個「使職」,為唐代中後期的地方軍政長官,而藩鎮或方鎮則更傾向於意指節度使所控制的地域和武裝集團。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為什麼不消滅藩鎮?為什麼不再造統一?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唐朝為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為不得已。唐朝為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為不得已。02.節度使形成節度使,最初只設在緣邊地區。但是,後來遍布大唐,成為藩鎮。原因之一,就是府兵制瓦解後,大唐必須要用職業軍人代替府兵,繼續開疆拓土。但是,節度使的權力,起初只是兵權,後來包舉了財權和政權,成為掌控地方軍財政的藩鎮。
  • 「薛剛反唐」:歷史上真實的「薛剛」究竟是何人,最終結局如何?
    薛剛為了復仇,從西涼借了上百萬精兵猛將宣布起兵反唐。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廬陵王李顯,兩人意氣相投,同仇敵愾,遂開始扶持李顯,討伐武則天,經過浴血奮鬥,最終恢復了李唐王朝。那麼,這個評書裡的故事,和歷史上真正的事實相符嗎?01總而言之,這個有些傳奇色彩的故事,還是有很多人比較喜歡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質疑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 從「河朔三鎮」的盛衰史,看唐末藩鎮對社會和歷史的影響!
    安史亂後, 虛弱的唐政府大難略平, 務求苟安, 故"瓜分河北地, 付授叛將" 。一些在平叛過程中興起的將領們趁機割據一方, 從而拉開了唐朝後期長達一百五十餘年藩鎮割據的序幕。唐朝的河北地區共有魏博、成德、盧龍(幽州)三鎮節度使,一般統稱為"河朔三鎮"。
  • 為何唐末皇帝們要死磕李克用?河東—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最後底牌
    坐地要價的李克用,給我河東 唐僖宗很憋屈。身為大唐皇帝,到頭來竟然不得不拉下臉,去跟剛剛被自己用盡全力、揍跑的李國昌父子套近乎,真是造化弄人,世事無常。 不過此刻,唐僖宗雖然急於求人,但還真沒想過要把河東道賜給不靠譜的李克用,只是冊封他為雁門節度使。
  • 唐末荒唐事:他竟用打馬球的辦法,決定節度使人選
    唐末荒唐事:他竟用打馬球的辦法,決定節度使人選這個驚曝天下,「賭球選官」的荒唐小皇帝,就是唐朝末年的唐僖宗。唐僖宗李儇,本名李儼,唐懿宗第五子,生於懿宗鹹通三年(公元862年)五月八日。鹹通六年被封為普王,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唐懿宗病重彌留之際,在宦官左神策軍中尉劉行深、右神策軍中尉韓文約「棄長立幼」(立幼可掌控皇帝)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更名為李儇,並於唐懿宗死後柩前即位,時為鹹通十四年七月二十日。李儇是大唐開國以來,唯一的一位以十二歲稚齡繼位的皇帝。也是大唐王朝的倒數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間,發生了讓大唐徹底走向衰敗的「黃巢之亂」。
  •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亡,那你知道天寶十節度使是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次年五月,在李淵父子的操縱下,隋恭帝楊侑主動「禪讓」,李淵登基即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之初,土地制度仍舊是施行的均田制,於是,唐朝又沿用隋朝舊制,實行府兵制度。因為唐朝建立之初尚未完成統一,加上為了中央集權,唐朝府兵制度的基層組織——折衝府,絕大部分位於關中,其次便就是防禦突厥南下的戰略要地河東道,形成了「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
  • 宋代的經略安撫使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為何沒有釀成藩鎮之亂?
    趙普的回答就是地方的藩鎮權力太大,君權太弱了,所以不能簡單的「收兵權」,而是要將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剝奪,將財政大權回收,使兵權歸於中央朝廷就好了。而之後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人的中央集權政策,都是以趙普這番話來實行的。效果自然很好,像在宋太祖時期,就完成了對節度使權力的架空,當時節度使已經成為禮遇很高,卻沒有多少權力的榮譽性官職,再也不是稱霸一方的藩鎮節度使了。
  • 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小小一個淮西吳元濟竟然打了3年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唐憲宗再次把李吉甫從淮南召回京城二次為相,唐王朝的中興終於走上了正軌。 【李吉甫,元和中興的第一功臣】 李吉甫與其說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不如說是一位極有執行力的實幹家,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
  • 從太原出發爭奪皇位的3條線路,後唐後晉後漢做了不同的選擇
    太原奪取天下的路線 後唐,後晉,後漢都是從河東太原起家,進而建立一個小王朝的。雖然起家之地一樣,但是三個開國君主拿下天下的路線卻是不一樣的。 後唐 李存勖上位的時候,河東已經被朱溫打的龜縮在太原附近。憑著自己的軍事才能,李存勖展開了與後梁的血戰。他先是降伏了義武節度使,成德節度使,然後是魏博,接著與後梁爭奪黃河渡口。每一步都走的很艱辛。直到拿下楊劉渡口,攻佔鄆州,勝利的天平才真正倒向了李存勖這邊。
  • 盛世的終結者:唐代節度使
    但嚴格來說,唐前期的「道」只是監察區,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行政區。從監察區走向正式行政區,這一步唐代統治者走得非常謹慎猶豫,也是考慮到歷史上的種種覆轍。除了以地方民政事務為主的州縣政區外,唐帝國在邊疆還存在另外一套軍事區劃體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節度使制度。唐代前期國勢強盛,帝國版圖足夠遼闊,東至遼東西越蔥嶺,南抵交趾北達瀚海。
  • 為什麼唐武宗敢輕率對跋扈的藩鎮用兵?別人的輕率有你不知的慎重
    唐玄宗給後來的唐朝帶來的惡劣影響就是開了兩個集團坐大之源,一個是藩鎮集團,一個是宦官集團。1、第一大問題唐玄宗重用的最著名宦官就是高力士。高力士對唐玄宗很忠心,而且唐玄宗又是個雄才大略的強勢皇帝,因此高力士對唐玄宗確有正向的輔助作用。可是開了寵信宦官的先河,唐玄宗就把他的後代們帶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