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鎮:三座獨立軍鎮,為何主導了唐王朝的興衰?

2020-12-26 史飛卿

從唐睿宗到唐玄宗天寶元年,統治者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鎮壓周邊少數民族的反抗,所以在周邊地區設立了十個節度使,雖然節度使的產生看似是鎮壓了周邊少數民族反抗的風險,但是卻加深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且削弱了中央集權,到了唐中後期,也成為導致唐朝滅亡的根源。

藩鎮割據的現象以及河朔三鎮的形成節度使的出現造成了大唐王朝深刻的社會矛盾,它的出現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權,這對於封建王朝對皇權的統治是極為不利的。更重要的是,節度使的出現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也導致了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安祿山因為深受唐玄宗的喜愛,所以稱為三邊節度使,擁兵自重,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而安史之亂是直接促進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力量並不是很強大,但是玄宗的輕敵,指揮的失誤使得唐玄宗逃往了四川,而唐肅宗趁機在靈武即位,但是肅宗第一件事想做的事並非要先平定叛亂,而是先坐穩自己的位置,他沒有聽自己的謀士李泌的建議,而這一戰亂的平定則是因為安史之亂的內訌,而唐朝軍隊在進擊史朝義的餘黨時,採取了姑息養奸的政策,凡是投降者就有官職,所以那些叛軍才變成了唐朝的節度使,而河朔三鎮就是在此時創立的。

而這三鎮穩居河北地區,戰力又最為彪悍。

「冀州產健馬,下者日馳二百裡,所以兵常當天下。」

張志忠原為安祿山的將領,成為節度使,賜名李寶臣,德鎮由此而立;公元763年,田承嗣也被立為節度使,魏博鎮成立;又有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幽州鎮也成立。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是大唐王朝早已失去了原來的繁華,內憂外患嚴重,中央早已無力接管河朔三鎮,這三鎮趁中央無力接管之際,拼命爭奪地盤,擴充兵力,以尋時機和中央抗衡,而中央一旦發覺了他們這個地方,他們就絕對沒有機會再維護自己利益了。所以他們在這個時候,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方面均採取了措施,成立了藩鎮中的中堅力量——牙兵。並且趁機擴充自己的地盤,河朔三鎮的格局也在這個時候定型。

河朔三鎮發展階段

到了德宗和憲宗時期,逐漸從這場暴亂當中恢復,而河朔三鎮得寸進尺。

「以期土地傳之子孫。」

基於這個共同的目標,他們暫時放棄了爭奪地盤的鬥爭,將戰線統一轉向了中央政府,聯合抗唐。雖然河朔三鎮囂張跋扈,但是三鎮節度使的認命仍舊需要朝廷的允許,要是沒有朝廷的允許而名不正言不順,那他們的後代,沒有朝廷的認命也是無法得到認可的,而朝廷在安史之亂中逐漸恢復,所以自德宗開始,就有了削藩的念頭,那德宗致力於削藩,那河朔三鎮中想要子孫世襲的願望也就落空,所以三鎮開始聯合抗唐,他們明白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要聯合起來,逼迫皇帝接受他們的要求,所以開始起兵,隨著聲勢浩大,幾場勝仗下來,他們意圖稱王,將大唐王朝分裂,而德宗迫於壓力,不得不妥協。

「德宗自經優患,務為姑息, 不生除節帥 ; 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軍情所與則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將賂,歸而譽之, 即降旎械,未嘗有出朝廷之意者 」

到了唐憲宗時期,堅定了削藩的決心,對於囂張跋扈的淄青鎮和淮西的平定,對於西川,鎮海叛亂的平定,使得三鎮惶恐不已,與其被官兵剿殺,還不如暫時退一步海闊天空,先歸附朝廷,這樣朝廷也暫時不會將他們削藩,並且還能稱霸一方。此外,他們的內部也面臨著比較嚴重的危機,那就是他們起初建立的牙兵發展壯大,節度使和牙兵之間也出現了一些矛盾,使得牙兵不再以他們馬首是瞻,而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他們也不得不依附朝廷,而這個階段他們的主要矛盾不是和朝廷的矛盾,而是他們之間的內訌。

節帥的敵人不再是朝廷,而是他們起初擁立的牙兵,他們創立牙兵的目的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能夠聽自己的指揮,並且需要的時候足以和朝廷抗衡,而到了後期,牙兵的勢力不斷膨脹,從穆宗元年一直到黃巢起義,朝廷逐漸放棄了對三鎮的控制,這樣二者矛盾相對緩和,但是牙兵和節度使之間的矛盾卻加重,因為牙兵是世襲,「其兇決者,強買豪奪, 瀚法犯令, 長吏不能禁」,可是節度使歸附朝廷之後,不利於自己利益的發展,所以他們支持的是藩鎮擁兵自立,起兵割據,導致了河朔再叛,,雖然朝廷起兵徵討,但是屯守蹄年,竟無成功財竭力盡朝廷對河朔三鎮完全聽之任之,一直到唐亡「不能復取」。

唐末農民起義,唐王朝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各藩鎮之間也開始了兼併戰爭,不亞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割據的局面,這個時候李克用和朱全忠成為藩鎮中的強者,而河朔三鎮也成為二者爭奪的肥肉,面對強者,河朔三者也隨之依附二人,他們割據的歷史也隨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河朔三鎮對於唐王朝的影響河朔三鎮一開始就敢叫板中央,並且在此期間多次發生叛亂,最後朝廷也只能聽之任之,這到底是為什麼?河朔三鎮經歷了近百年,對唐王朝有什麼樣的影響?

在中國,對政治影響最大的地方無異在邊境地區,也就是在中國的北部,那北部有三地,一是河北地區,二是隴西地區,三是并州,三個地方都是和北方遊牧民族接壤,民風彪悍,當政局趨於穩定的時候,王朝會將維護統治的重點放在這些地區,而當王朝趨向衰落的時候,這些地方也成為威脅統治最嚴重的地區,而河北地區,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的河北地區,唐王朝由大唐盛世而逐漸衰頹,在王朝衰弱之際,在遊牧民族地區設立節度使,是大忌。

河朔三鎮的地理位置位於北方地區,和遊牧民族契丹地區接壤,民風比較彪悍,加上節度使在成立之初,趁朝廷還在養精蓄銳無暇顧及之時爭奪地盤,擴充兵力,所以在後來藩鎮幾次叛亂中讓本來就傷痕累累的唐王朝以致命打擊。所以唐朝末年的衰頹與河朔的幾次叛亂有很大的關係。最後朝廷也只能為了方便,也為了防止叛亂而聽之任之了。

而河朔三鎮的崛起,統治者採取了比較緩和的方式安置叛軍將領,三鎮的稅收也是完全獨立於中央財政政策之外的,加上三鎮的領導者比較重視生產,依靠華北平原巨大的地理優勢和農業優勢,河朔三鎮在財政收入方面是佔領先地位的,所以華北平原的經濟就完全被隔離。

「安史之亂後, 江淮八道少經戰亂 , 地方組織也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 , 又有大運河直通長安和洛陽 , 因此 , 朝廷對江淮地區的控制遠比其他地區強,所以唐朝朝廷的農業幾乎是完全依賴江淮地區,大部分農作物的供給也全靠江淮地區供給,財政收入稅收也是如此,所以河朔三鎮的財政收入獨立於中央地區,而此地恰好出於華北平原,是一個農業核心地帶,朝廷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淮地區,大大縮水。而一旦發生叛亂,尤其是唐末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江淮地區的農業生產線被阻隔,洛陽一帶被攻佔,而華北平原還在河朔三鎮手裡,這也是對唐王朝致命打擊。

河朔三鎮對唐王朝的走勢影響巨大,無論是地理位置,農業優勢還是其他方面皆有染指,這些軍鎮具有較高的獨立性,財政收入、軍隊皆獨立於朝廷之外,並且他們為了諸多方面多次發生叛亂,這對唐王朝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相關焦點

  • 五代十國時期的「河朔三鎮」,為何沒有形成強大的軍事集團?
    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絕大多數的藩鎮,實際上都處在唐王朝的控制中。但在這中間也有例外,這個例外便是割據於黃河以北地區的「河朔三鎮」,即魏博、成德與盧龍三鎮。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屬於唐王朝同安史叛軍妥協的一個產物。以至於,這個所謂的「河朔三鎮」成為了唐代藩鎮割據的一個縮影。但是,自古以來「興也勃焉,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始終都是歷朝歷代,難以逃出的怪圈。
  • 歷史上的「河朔三鎮」,為何不完全脫離唐朝,而只是選擇割據?
    總之,「河朔三鎮」對於唐朝而言,無異於一個火藥桶般的存在。由此可見,「河朔三鎮」割據的問題,使得唐朝處於了一個長期陣痛的狀態。同時,關於「河朔三鎮」割據的問題,還有很多的細節值得我們深入了解。這中間,「河朔三鎮」於百年時間中,雖然是變亂不止的狀態,但「河朔三鎮」卻未曾完全脫離過唐王朝,而只是選擇割據。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從「河朔三鎮」的盛衰史,看唐末藩鎮對社會和歷史的影響!
    安史亂後, 虛弱的唐政府大難略平, 務求苟安, 故"瓜分河北地, 付授叛將" 。一些在平叛過程中興起的將領們趁機割據一方, 從而拉開了唐朝後期長達一百五十餘年藩鎮割據的序幕。唐朝的河北地區共有魏博、成德、盧龍(幽州)三鎮節度使,一般統稱為"河朔三鎮"。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要說唐王朝九大節度使外加一個經略使中哪位總管統兵實力最強,就要說到王忠嗣了,而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在天寶初年的時候就有點上不了臺面了。可能我們熟知的節度使就是安祿山了,相對於前者來說,王忠嗣有顯得有點默默無聞。但這位低調的王節度使在天寶五年(746)時,曾經同時掌管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兵馬,共統兵二十六萬七千七百人。
  • 河北三鎮:叛亂的領頭羊,拖垮了唐朝,咋在五代成了「破落戶」?
    河北三鎮,指唐末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割據藩鎮,亦稱河朔三鎮,是範陽(又稱幽州或盧龍)、成德、魏博三鎮節度使的總稱。安史之亂後,河北三鎮一直扮演著藩鎮叛亂領頭羊的角色,正是三鎮的桀驁不馴,給天下藩鎮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即一言不合就與唐朝刀兵相見。如果說唐朝亡於藩鎮,那麼,也是以河北三鎮為首的藩鎮,拖垮了唐朝。
  • 唐王朝亡於藩鎮麼,節度使劉總表示,豬隊友小李屬實難帶
    然而,長慶元年(821年),也就是唐穆宗李恆年間,節度使劉總卻「幡然醒悟」,或許是淮西之戰顯露了李唐王朝的依舊強勢,也或許是劉總陷入了殺兄弒父的恐慌,這位節度使將地盤主動獻了出來。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又續上了百五十年,節度使在這歷史階段中似乎糾紛不斷,如淮西之戰便是如此,但節度使就這麼兇狠麼?
  • 魏博藩鎮勢力強大,手下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為何全都被朱溫消滅
    但是由於招降政策的存在,被招降的河朔三鎮可以子承父業,時代傳承藩鎮首領的位置,所以儼然成為了一方土皇帝。河朔三鎮中,當屬魏博藩鎮勢力最強,手下的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但是為何後來他們全都被朱溫給消滅了呢?
  • 【史海】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在哪裡 為何中原因此弱勢數百年
    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代朝廷設置軍鎮,本來是為了保衛自身安全的舉措,唐玄宗為了防止邊地外人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文末有詳細介紹)。 但是後來,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大唐國勢就此衰落。
  • 安史之亂後,面對河朔三鎮的割據,朱溫是怎麼解決的?
    一旦河朔三鎮服軟,所迎來的勢必會是滅頂之災,所以對於唐朝而言,河朔三鎮是安史之亂餘孽,不除不行。但對於河朔三鎮而言,這卻是他們在唐朝的最後立足之地,每一次戰爭都可以說是最後一戰,不管什麼代價也得保住。久而久之之下,或許是雙方都累了,所以便在雙方各退一步,河朔三鎮承認以藩鎮的角色歸順唐朝後,紛爭就此作罷,靜待時間來解決。若是沒有特殊的變故,唐朝廷也基本都是睜隻眼閉隻眼,任由河朔三鎮折騰,誰也不願意去觸那個黴頭。
  • 為何唐末皇帝們要死磕李克用?河東—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最後底牌
    對於唐王朝來說,如果先前被黃巢趕出長安,算是存亡之秋的話,如今失去了河東,其代價其實也是相當嚴重的。 河東,對於大唐王朝來說,可謂是安身立命的最後一張底牌。如今牌就這樣突然沒了,長安雖然收復回來了,但失去河東的唐王朝卻再也沒有往日的底氣和實力。 怎麼辦,我不甘心,李克用,我真後悔了。
  • 唐武宗、唐宣宗連續兩朝中興,為何無力解決中晚唐各方面問題?
    根據史料的記載,唐代中晚期曾出現三次中興,並且有兩次屬於連續中興的情況,這就是唐武宗時期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時期的「大中之治」其中,「會昌中興」總共持續了六年的時間,而「大中之治」則維持了十三年之久。可以說,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唐朝的局勢相對來講,要更為穩定一些。並且,一些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 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小小一個淮西吳元濟竟然打了3年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唐憲宗再次把李吉甫從淮南召回京城二次為相,唐王朝的中興終於走上了正軌。 【李吉甫,元和中興的第一功臣】 李吉甫與其說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不如說是一位極有執行力的實幹家,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
  • 沙龍慢候丨細說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衰亡史
    這座世界上少數具有白夜(不夜城)的城市就很令人印象深刻聖彼得堡的歷史可以說就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這座有著300多年首都歷史的城市正是羅曼諾夫王朝興衰的最佳見證者羅曼諾夫王朝從1613年一直延續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俄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
  • 中法戰爭中,鎮南關為何成為了法軍眼中的「噩夢」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鎮南關大捷,人們可能都不陌生。鎮南關大捷是中法戰爭中,中國軍隊和法國侵略者在廣西鎮南關一帶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中國軍隊讓法國入侵者吃盡了苦頭,鎮南關成為了法軍眼裡的噩夢。
  • 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幹政的死結?
    權力傾主,帝室悲歌,宦官——唐王朝的死結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重要朝代,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重大成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即使如此,它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樣,內訌起伏,爭鬥不已,僅就皇族方面來說,其鬥爭之複雜和次數之多超過任何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