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河朔三鎮」,為何不完全脫離唐朝,而只是選擇割據?

2020-12-26 強叔講史

唐朝自「安史之亂」結束後,藩鎮割據的問題開始初見端倪,並成為了遺禍唐朝百年之久的存在。以至於,唐朝最終因藩鎮之亂而走向覆滅。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便可以發現,「河朔三鎮」近乎成為了中晚唐時期,藩鎮割據的一個代言詞。這中間,「河朔三鎮」所指的為河北地區的盧龍、成德與魏博三鎮。

歷史上「河朔三鎮」的誕生,同「安史之亂」平叛的不徹底,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剛剛繼位的唐代宗,急於平定「安史之亂」於是,便採取了招降的方式,而河朔變亂的禍根,便於此時被埋下。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自公元763年「河朔三鎮」確立,直到晚唐亂局打開的這一百一十年時間裡,「河朔三鎮」總共發生過六十五起的變亂。換言之,唐憲宗時期有「元和四十八藩鎮」的說法,而小小的「河朔三鎮」變亂次數就達六十五起。並且在這一百年時間中,算上「河朔三鎮」唐朝的藩鎮變亂次數,藩鎮變亂次數一共為一百七十起左右。總之,「河朔三鎮」對於唐朝而言,無異於一個火藥桶般的存在。

由此可見,「河朔三鎮」割據的問題,使得唐朝處於了一個長期陣痛的狀態。同時,關於「河朔三鎮」割據的問題,還有很多的細節值得我們深入了解。這中間,「河朔三鎮」於百年時間中,雖然是變亂不止的狀態,但「河朔三鎮」卻未曾完全脫離過唐王朝,而只是選擇割據。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河朔三鎮」所以會出現如此的情況,實際上同「河朔三鎮」的游離性有很大的關係,這一觀點為《唐代藩鎮研究》中所提出。這種游離性所指的主要就是,「河朔三鎮」雖然一直實行割據,但其卻不能完全脫離唐王朝這一政治框架。這是因為,「河朔三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並不屬於「安史之亂」那樣的帥叛,而屬於純粹的兵叛。

在「河朔三鎮」割據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河朔三鎮」所發生的變亂,並非都是反抗唐王朝的叛亂,而絕大多數都是藩鎮內部的變亂。而這種變亂,則多是因擁立節度使而起,即藩鎮之兵,通過擁立節度使來維持自身的利益。因為,這些藩鎮之兵經過時間的發展,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利益群體。這些利益群體,本質上受利益的驅使擁立節度使,以此來截留賦稅,一旦節度使顯現出同唐朝對抗的意向,那麼藩鎮之兵便會以變亂的方式重新擁立節度使。

可見,歷史上的「河朔三鎮」所以不會完全脫離唐朝,主要就在於,「河朔三鎮」 的核心並不在於節度使上,而在於藩鎮之兵,節度使充其量只是其利益的代言人而已。並且,對於這些藩鎮之兵來講,脫離唐王朝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三鎮即便脫離了唐朝,其也很難完全面對唐朝的彈壓態勢。這樣的情況下,倒不如在唐朝的框架下,奉天子之名行割據之實,這樣既能保證自身的利益,同時也能避免將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以至於,變亂頻發的「河朔三鎮」,於晚唐時期成為了最不希望唐朝解體的一股力量。

歷史上「河朔三鎮」割據的問題,可以說在古代史中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其一直同唐朝背道而馳,但又始終無法脫離唐王朝。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中實屬罕見。可以說,「河朔三鎮」的出現,使得唐朝中晚期的歷史呈現出了一幕幕詭異的景象。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後,面對河朔三鎮的割據,朱溫是怎麼解決的?
    眾所周知,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的一場浩劫,經此一役,唐朝不但人口急劇下降,經濟、軍事、政治、民生等諸多方面都開始走起了下坡路。而且經此一役以後,雖然明面上叛軍表示了投降,可實則依舊有為數不少的叛軍並未被完全拿下,而是選擇了以範陽、成德、魏博等河朔三鎮為基礎,割據一方,成為割據勢力。
  • 五代十國時期的「河朔三鎮」,為何沒有形成強大的軍事集團?
    自「安史之亂」結束後,藩鎮便成為了困擾當時唐朝的一大頑疾。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絕大多數的藩鎮,實際上都處在唐王朝的控制中。但在這中間也有例外,這個例外便是割據於黃河以北地區的「河朔三鎮」,即魏博、成德與盧龍三鎮。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屬於唐王朝同安史叛軍妥協的一個產物。
  • 從「河朔三鎮」的盛衰史,看唐末藩鎮對社會和歷史的影響!
    由於唐朝中央政府對這些割據的藩鎮無可奈何,只能採取姑息政策, 因此他們與中央矛盾並不十分激烈, 但是彼此之間為爭奪地盤不斷展開角逐。他們拼命擴張的目的也很明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不可能一直對割據狀態聽之任之,只是暫時沒有這個力量而已。
  • 河朔三鎮:三座獨立軍鎮,為何主導了唐王朝的興衰?
    藩鎮割據的現象以及河朔三鎮的形成節度使的出現造成了大唐王朝深刻的社會矛盾,它的出現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權,這對於封建王朝對皇權的統治是極為不利的。更重要的是,節度使的出現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也導致了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為什麼不消滅藩鎮?為什麼不再造統一?一個簡單反問就夠了:誰出錢?唐朝為何設置節度使和藩鎮?因為不得已。唐朝為何不取消節度使和藩鎮?還是因為不得已。他完全可以搞割據,甚至反過來對抗中央。因為手中有兵、有錢、有權,對外戰爭彪悍,對內戰爭也同樣高效率。03.節度使遍地安史之亂前,大唐可以說沒認識到節度使會出問題,甚至會出反噬中央的問題。但是,安史之亂就是節度使造反,而且把盛唐打成了殘唐。那麼,唐帝國為什麼不直接取消節度使制度、恢復府兵制。
  • 唐武宗、唐宣宗連續兩朝中興,為何無力解決中晚唐各方面問題?
    歷史上發生唐朝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硬生生的將唐朝歷史劃分為了兩個部分。這中間,不同於初唐、盛唐時期的萬國來朝。中晚唐時代的唐朝,則被諸多問題所包圍。以至於,這些問題最終形成了一個長達一個多世紀時間的歷史困局,並最終演變成了死局。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還能苦撐150年?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但這只是一般理解。其實,仔細查閱歷史細節就會發現:大唐皇帝和大唐朝廷對地方的藩鎮和州府還是很有控制力的。在憲宗中興的時期,唐朝還一度徹底控制了河朔三鎮。簡單說,就是真的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憲宗之後,大唐卻越來越弱,直至弱到塵埃裡。龐勳起義、王仙芝起義以及黃巢起義,成了王朝滅亡的多米諾骨牌。自此之後,朝廷與地方、皇帝與節度使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
  • 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在大多時候,他們只是普通的奴才,做著一些瑣碎的事情。可是在有些朝代,他們是皇帝最信任的人,甚至權力超越了皇帝。一說起太監,大家或許第一時間會想到明朝,畢竟明朝有很多出名的太監,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可真要比起來,明朝太監的權利,還比不上唐朝的太監。
  • 中國歷史上最割據的一個時期是怎樣的?
    西漢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但由於重用大臣,朝政權力被奪去一部分,司馬遷受造反之命,被迫棄官回鄉寫作,以後歷史才有了真正的開始。東漢末年,劉秀,孫堅等開國皇帝先後掛帥回鄉建立西漢王朝,但從整體上看,西漢四百多年的史料已經很少,只留下了不多的諸如史記。
  • 唐朝版圖中,藏著一條神秘的十字交叉線...
    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從唐朝末年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兩百多年,一直都是那麼幾個藩鎮做主角第一男主角,就是河朔三鎮(紅圈表示)。分別是盧龍節度使(男一號);魏博軍節度使(男二號);和成德軍節度使(男三號)。從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們從上至下,是一條豎線。
  • 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前言 宦官存在於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時間可謂十分悠久,並且其影響也成為眾多封建歷史王朝興衰成敗的一大關鍵點。 縱觀歷史王朝,宦官問題最為突出的當屬於東漢、唐朝以及明朝。
  • 「河朔三鎮」遺禍百年,為何不趁唐朝衰弱時另建新朝?原因很簡單
    又說『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就算聰明如白居易,他也將唐朝的衰落歸結於一屆弱女子楊玉環的身上,可事實卻並非如此,經過歷史學習,我們知道在唐朝的時候實行藩鎮制度,還設立節度使管理地方政治,節度使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權力,甚至在唐朝中晚期河北三鎮的節度使實力非常的強大,但是即使這樣也沒有推翻唐朝建立新的王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唐朝經歷8年安史之亂後,為何還能苦撐150年?學者:命不該絕
    如果說評價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朝代,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唐朝,理由也十分簡單,它既有著秦的強大實力,也有著宋的繁榮富庶,遺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的命運卻發生了顛覆,在叛將安祿山帶領下,唐朝實力最強大的河北三鎮謀反,初期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儘管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帶領下,艱難的平定了叛亂,
  • 為什麼金庸不寫唐朝背景武俠小說?為何大陸新武俠寫不好武俠?
    之前寫過一篇金庸為什麼沒有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是否另有隱情?為什麼金庸為什麼沒有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是否另有隱情?的文章,裡面寫道:熟悉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金庸小說大多數都以歷史朝代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但是仔細一想,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金庸的武俠小說歷史背景大多在宋朝之後,僅僅只有《越女劍》是春秋背景。金庸沒有以唐朝作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這是為何呢?
  • 河北三鎮:叛亂的領頭羊,拖垮了唐朝,咋在五代成了「破落戶」?
    河北三鎮,指唐末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割據藩鎮,亦稱河朔三鎮,是範陽(又稱幽州或盧龍)、成德、魏博三鎮節度使的總稱。安史之亂後,河北三鎮一直扮演著藩鎮叛亂領頭羊的角色,正是三鎮的桀驁不馴,給天下藩鎮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即一言不合就與唐朝刀兵相見。如果說唐朝亡於藩鎮,那麼,也是以河北三鎮為首的藩鎮,拖垮了唐朝。
  • 魏博牙兵——操控魏博節度使命運,影響歷史走向的軍人集團
    因此,換一種節度看安史之亂的結束,與其說史朝義是唐朝平定的,不如說是唐朝在無力單獨、完全消滅叛軍的情況下,和史朝義的殘餘勢力互相妥協的結果。通過對比可知,第一任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在河北藩鎮中所佔地盤最少,究其原因,田承嗣投降時的實力不如其他三人。
  • 唐朝政治的斷崖——一場涇原兵變,傷了唐德宗,更傷了大唐的元氣
    河朔三鎮是唐朝的精銳部隊,這基本是共識。不過,大家對安西北庭軍,也就是涇原兵前身的實力,看法卻不太一樣。就算看在北庭軍孤軍守西域四十年的份上,我們說它的戰鬥力也不差。但再怎麼說,安西北庭軍也論不上一支頂尖的部隊。
  • 王玄策締造「一人滅一國」神話,為何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留下痕跡?
    感謝日本玄幻文學宗師田中芳樹的代表作《天竺熱風錄》,自本世紀以來,王玄策這位冷酷的歷史人物立刻受到了歷史愛好者的追捧,他所創造的「一人滅一國」的軍事勝利,更被吹噓為「世界歷史上空虛的奇功」。此處所稱的「一人滅一國」,發生在唐朝貞觀二十年(647年),當時身為唐朝外交官的王玄策率領8000吐蕃、尼婆羅僱傭軍,一舉擊潰了洗劫了唐朝使團的天竺國,並將其國王阿羅那順押到長安,並將其獻俘。不過,與網絡熱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史書中關於王玄策戰功的記載卻少之又少,許多記載都是一筆帶過,完全沒有體現出對「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奇功」應有的尊重。
  • 後唐、南唐,都是唐朝的尾巴嗎?
    唐朝極盛時,西至西域,北至大漠,國力空前強盛。圖-西安古城俯瞰但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大衰,疆域不斷縮水,已和後來的北宋極盛時沒多大區別了。到了晚唐,曾經萬邦來朝的唐朝早已分崩離析,皇帝形同木偶,號令不出長安,群雄割據,逐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