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締造「一人滅一國」神話,為何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留下痕跡?

2020-12-22 胡英英說汽車

感謝日本玄幻文學宗師田中芳樹的代表作《天竺熱風錄》,自本世紀以來,王玄策這位冷酷的歷史人物立刻受到了歷史愛好者的追捧,他所創造的「一人滅一國」的軍事勝利,更被吹噓為「世界歷史上空虛的奇功」。此處所稱的「一人滅一國」,發生在唐朝貞觀二十年(647年),當時身為唐朝外交官的王玄策率領8000吐蕃、尼婆羅僱傭軍,一舉擊潰了洗劫了唐朝使團的天竺國,並將其國王阿羅那順押到長安,並將其獻俘。

不過,與網絡熱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史書中關於王玄策戰功的記載卻少之又少,許多記載都是一筆帶過,完全沒有體現出對「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奇功」應有的尊重。更有甚者,王玄策得勝回朝後,並未得到高官顯爵,而只被封為五品以下的朝散大夫,由此也可看出唐朝對這次勝利的重視程度。於是問題來了,王玄策立蓋世奇功,為何遭此冷遇?原因有三點:

第一,王玄策平定的不是天竺全境,而是戒日王朝覆滅後出現的眾多割據政權之一,地域局限於今天印度中北部,影響有限。並據史籍記載分析,王玄策只用八千僱傭兵便擊潰了阿羅那順的數萬大軍,由此也可見中天竺國的強弱到爆,根本是一隻「紙老虎」。由於這個原因,這場戰爭的軍事價值遠沒有網文所吹噓的那麼強大,甚至還有一種「勝者為王」的意思。

又與中原相隔千裡,而且中間還隔著唐朝的兩個強敵——吐蕃和西突厥,不適於進行軍事遠徵,而將其拉攏為盟國共同對付吐蕃和西突厥,是一個絕好的方案。實際上,在阿羅那順攻擊王玄策使團之前,唐朝和天竺諸國一直保持、發展著友好關係,如果不是阿羅那順犯了錯,這種情況肯定會持續下去。

所以,王玄策雖然實現了完美的復仇,卻無形中破壞了唐朝在天竺的外交局面。歸根結底,唐王朝在遙遠的天竺地區無法建立穩固的統治,所以天竺王朝的滅亡並沒有為帝國增加任何領土,而只是使天竺的兩大敵人——吐蕃和西突厥,變得輕而易舉。所以王玄策在天竺取得的軍事勝利,非但沒有增加唐朝的影響,而且很可能還起到反作用,可謂弄巧成拙。

唐朝對這次勝利有意淡化最直接的表現。根據史書記載,在獻俘儀式上,唐太宗對群臣說:「這個人啊,眼睛、耳朵好美,好音樂,口鼻好香,這就是敗德之源啊!若不劫持我的使者,怎能落得這樣一片田地?"(詳細情況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王玄策之所以受到不應有的尊敬,是因為他所引薦的天竺妖僧直接殺了唐太宗。本來,王玄策回到長安後,就向皇帝推薦了一個名叫娑婆寐的天竺僧人給他,並聲稱他的年齡已到了兩百歲,懂得長生之術。唐太宗龍顏大喜,將那邇娑婆寐奉為上賓,特命他在金飈門內造延年丸。

但是,唐太宗在服用了那邇娑婆寐研製的「天竺仙丹」之後,非但沒有祛病健身,反而病情加重,不久就不治而死。在正史上,唐太宗就曾有過一幅關於他因為服用了「天竺仙丹」而暴斃的圖畫。舉例來說,唐高宗在位時,東臺侍郎郝處俊在上書言事時,就曾提及這段往事,稱「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向娑婆依其故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效,大漸之時,名醫莫知所為」(見《舊唐書·卷八十四》)。而且在唐憲宗時期,李藩大臣也曾提及「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治」(見《舊唐書·憲宗本紀》)。

正因為如此,王玄策雖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軍事神話,卻沒有引起朝廷的足夠重視,而後世史家對他的評價也不高,甚至有意淡化,以致正史中沒有一篇為王玄策單獨編撰的正史。說沒有《天竺熱風錄》這本巨著,恐怕王玄策將永遠被世人遺忘,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一次「露面」是在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作為使臣第三次出訪天竺各國,並曾前往摩訶菩提寺參拜。從此,王玄策的事跡不詳,完全湮沒在歷史記載中(註:據陸慶夫、陰松生等人考證,在662-665年間,王玄策曾第四次出使天竺國,但這一說法未為學界普遍接受,在此不予採納)。

相關焦點

  • 王玄策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神話,卻為何間接導致了李世民之死?
    王玄策確實是個牛人,他是唐朝著名的外交官,曾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神話,這事說起來話長。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稱帝的第二年,即貞觀二年(628年),曾派大唐高僧唐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經。(西遊記是以此為原型的)唐玄奘一人西行5萬裡(歷史上可沒有悟空、八戒等人保護),歷經艱辛萬苦到達了印度佛教中心,如饑似渴在佛教中心學習了17年,期間收集了大量的經書和舍利子。最終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學成歸來。印度的經書和神秘的舍利子吸引了李世民,在唐玄奘回來的第二年,即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再次派「外交官」王玄策出使印度。
  • 史上最牛外交官王玄策:出使西域被辱,生擒國王,借兵一萬橫掃印度半島,一人滅掉一國
    說到唐初強盛之時,人們能張口講出許多名將,但有一人卻因為種種原因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就是王玄策。儘管在今天的中國,王玄策的知名度低得可憐,但此人曾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出使西域為印度所辱,一怒之下竟然從他國借兵一萬橫掃仇家,把國王都給抓了起來。今天,咱們就來回味一下這場堪稱「一人滅一國」的戰爭傳奇。
  • 唐太宗因他而死,中天竺因他而滅,王玄策如何締造神話?
    在這個時代,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既安,卷夷自服 本朝的外交宗旨是「中國既安,卷夷自服」,王玄策又想起3年前(公元645年)的時候,那時玄奘剛從天竺回國,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長安大街上被圍的水洩不通,平民百姓夾道相迎,他也是這人群中熙熙攘攘的一份子,從那時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文化聯繫迅速發展。
  • 「王者榮耀」百裡玄策原型——王玄策:因生氣,一人滅一國
    」然而這百裡玄策的歷史原型不僅可以一挑五,甚至因為生氣一人滅了一個國家,他就是唐代外交狂人——王玄策。盛唐之下,英豪輩出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曾以唐為傲。可是,新中天竺王阿羅那順不僅沒有對王玄策以禮相待,反而起了搶奪財物的邪念,他早早設下埋伏,洗劫了使團帶的大量金銀財寶,殺死了使團中除正副使王玄策和蔣師仁以外的所有人。兩人被關數日後,在一個月圓之夜趁著士兵們飲酒酣睡之機,偷偷逃了出來。
  •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俘虜兩萬人回朝,為何只被封從五品下的文散官
    從班超西域建功之後,中國歷史上湧現不少文人執武事的事跡,都喜歡在出使過程當中,順便滅掉一些國家。在唐代最著名的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期間,大破破印度帝那伏帝國,最後還帶著兩萬俘虜還有,牛馬會長安的事情。
  • 他是文官,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外交官之一
    他不是武將,而是文官,在出使他國時被俘虜,逃出後領兵直接把這國滅了,他就是大唐使節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唐朝官員、外交家,曾多次出使印度(那時候印度叫天竺,當時有東西南北中天竺之分)。
  • 《功夫瑜伽》中出使印度被團滅的唐使-王玄策
    成龍的《功夫瑜伽》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開篇就是王玄策在印度大戰的場景,他出使印度,結果被篡位的阿羅順那半路伏擊,整個師團除了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皆全部遇難。而這部電影裡的王玄策將軍在歷史上是有其人的。王玄策,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外交官,3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
  • 拍部電影《王玄策之天竺傳奇》如何?
    一人滅一國的傳奇使節王玄策一、編導思路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幫助下,王玄策、蔣師仁逃脫。四、莊生點評王玄策雖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但在群星燦爛的唐代並不特別顯山露水。畢竟在大唐眼中,天竺小邦算不得什麼重量級的對手,滅它屬於牛刀宰雞。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論功行賞,也只授了王玄策五品官位。後人詩云: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
  • 洛陽王玄策 為使也滅國
    書歸正傳,王玄策滅國也與印度有關。中印交往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兩國高僧就有互訪,後印度高僧菩提達摩還被外聘為少林寺第一位禪師。 唐時,以佛教為主要載體的交流活動日趨發達,洛陽青年僧人陳禕於627年曾只身前往印度(中天竺)遊學,經歷被吳承恩寫入神話故事《西遊記》,聞名中外。
  • 印度國王侮辱我國使臣,卻被單騎滅國這不是神話而是實力!
    今天我們就來看印度公然侮辱我國使者,卻被我國使者一人滅國,這不是神話而是實力!隨後天竺王建立起了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摩羯陀帝國 !此後摩揭陀國王與大唐開始互通有無、友好往來,我國歷史上的「唐僧取西經」便是在這段歷史時期。為了彰顯我國聲威,大唐皇帝任命王玄策與蔣師仁為使臣出使摩揭陀帝國!然而好巧不巧的是,摩羯陀國此時發生了血腥的政變。大臣阿羅順發動武裝政變,奪取了摩羯陀國政權,他自認新國王。
  • 大唐「外交官」玄奘和王玄策——千年印度的恩與痛
    可大多數人們並不了解歷史上真正的唐僧即玄奘法師,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在唐貞觀二年(628年)開始西行,17年後滿載而歸,並寫下《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今天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為各國學者所重視。其中印度的歷史學家表示:「如果沒有玄奘, 重建印度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可見其書的珍貴性和重要性。
  • 唐朝使者一行50人被殺,不讓唐朝派兵,自己一人滅了一個國家
    中國呢,也派遣使者去外國學習。王玄策就是其中的一位。唐朝開放的政策固然很好,有利於促進國家的發展,也有利於協調周邊的關係,廣交朋友,到時候一方有難四方來助。不過即使當時已經是鼎盛時期了,科技都非常發達,但是沒什麼通訊設備,傳遞信息不太方便,只能通過飛鴿傳書啊,快馬加鞭啊,依靠人力和動物來傳遞。信息傳遞不夠迅速,在當時風雲並起的朝代可是極其不利的。這不,王玄策就因此差點丟失性命。
  • 一人破一國,印度戰神巴霍巴利王的故事,竟與一個唐朝七品官有關
    喜歡印度寶萊塢電影的朋友,或許看過一部系列神劇,名叫《巴霍巴利王》,之所以將這部劇稱之為神劇,是因為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人滅一國」的故事,以一人之力滅掉一個國家,難道還不夠「神」嗎?使團由王玄策帶領,第一次出發後,順道途徑吐蕃探視和親的文成公主,但發現文成公主的生活似乎沒有後世所傳頌的那樣美好。第二次出使天竺時,偏巧趕上了戒日王朝內亂,判臣阿羅那順霸佔了王位,並襲擊了大唐使團,將使團帶來的財寶洗劫一空。王玄策怒不可遏,儘管他的官職只有七品,但寶物被劫一事關乎到大唐的威嚴。
  • 一人滅一國?小說裡的東西也能成真?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在歷史上真實發生如同小說情節的事件。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很強,人才也很多。我們的故事就發生在唐朝的一位「外交官」王玄策身上。      唐朝時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天竺「戒日王」詩羅逸多互相仰慕,會互派使節訪問。
  • 中國外交官無人能敵!霸氣豪言: 殺我30人,我滅你一國, 說道做到!
    中國最強外交官, 霸氣豪言: 殺我30人,我滅你一國, 說道做到!
  • 西藏一古碑,上書三字王玄策:一人攻陷印度580多城的神人真存在
    這位名叫王玄策的使臣,曾滅了印度數個封建藩國,攻陷了580多座城池。而他,卻沒有花費唐朝的一兵一卒。公元641年,印度(天竺)雄主戒日王派遣使節出使唐朝。因此,印度和新生的唐朝建立了和睦的外交關係。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將天竺使節送回祖國。
  • 不為人知的歷史,清朝末年,印度曾經兩次攻佔中國的首都
    大家都知道,中國和印度全是四大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兩國之間在歷史人文上也是博大精深,而且在近現代都曾遭到西方列強的殖民者入侵,因此 還算作有共同話題。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初期,中印彼此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裡維持著優良的發展趨勢關聯,乃至印度還一度變成中國對歐美國家講話的傳聲筒。
  • 大唐使節盪氣迴腸的千古壯舉,一人靠借外籍軍團滅天竺
    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中對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的展示,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這座千年古都蘊含著的璀璨的中華文化,更對其中傑出的歷史人物做出的巨大貢獻飽含敬意。這裡要介紹的一位盛唐時的歷史人物,雖無墨寶在碑林中熠熠生輝流傳千古,可是他的傳奇事跡,卻至今讓人們盪氣迴腸。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使唐帝國氣象一新,百姓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
  • 中國歷史上最牛外交使節,以一人之力,借兵滅掉天竺一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貞觀二十一年,發生了「唐朝使節一人滅掉古印度」的事。當時,王玄策作為大唐使節出訪天竺,結果中途遭受天竺國王的伏兵襲擊。王玄策險中逃脫後,立馬向尼泊爾借兵7000,向吐蕃借兵1200,反攻天竺,殺死敵軍數萬人,並俘虜其國王阿羅那順及王妃、王子等萬餘人,送到長安獻俘,唐太宗龍顏大悅,而王玄策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牛的外交官。當時的印度分為東南西北中5個部分,其中中天竺強大起來,統一了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
  • 王玄策:一個毫不起眼的文官默默地滅掉了一個國家
    他叫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普普通通的男人。1、公元647 年,王玄策被封為正使,帶領副使蔣師仁等三十餘人,第二次出使天竺。小文官王玄策上一次南下天竺,還是四年之前,那時他只是是副使。彼時的他剛從黃水縣任上調入京城,因常年在嶺南之地為官,王玄策也習得了不少土語,得以與天竺正常交流。歸國之後,朝中便將與天竺的溝通任務交給了他。於是,四年之後,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便擔當了正使的職責。可當王玄策第二次踏上印度高原的土壤,卻發現此間早已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