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日本玄幻文學宗師田中芳樹的代表作《天竺熱風錄》,自本世紀以來,王玄策這位冷酷的歷史人物立刻受到了歷史愛好者的追捧,他所創造的「一人滅一國」的軍事勝利,更被吹噓為「世界歷史上空虛的奇功」。此處所稱的「一人滅一國」,發生在唐朝貞觀二十年(647年),當時身為唐朝外交官的王玄策率領8000吐蕃、尼婆羅僱傭軍,一舉擊潰了洗劫了唐朝使團的天竺國,並將其國王阿羅那順押到長安,並將其獻俘。
不過,與網絡熱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史書中關於王玄策戰功的記載卻少之又少,許多記載都是一筆帶過,完全沒有體現出對「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奇功」應有的尊重。更有甚者,王玄策得勝回朝後,並未得到高官顯爵,而只被封為五品以下的朝散大夫,由此也可看出唐朝對這次勝利的重視程度。於是問題來了,王玄策立蓋世奇功,為何遭此冷遇?原因有三點:
第一,王玄策平定的不是天竺全境,而是戒日王朝覆滅後出現的眾多割據政權之一,地域局限於今天印度中北部,影響有限。並據史籍記載分析,王玄策只用八千僱傭兵便擊潰了阿羅那順的數萬大軍,由此也可見中天竺國的強弱到爆,根本是一隻「紙老虎」。由於這個原因,這場戰爭的軍事價值遠沒有網文所吹噓的那麼強大,甚至還有一種「勝者為王」的意思。
又與中原相隔千裡,而且中間還隔著唐朝的兩個強敵——吐蕃和西突厥,不適於進行軍事遠徵,而將其拉攏為盟國共同對付吐蕃和西突厥,是一個絕好的方案。實際上,在阿羅那順攻擊王玄策使團之前,唐朝和天竺諸國一直保持、發展著友好關係,如果不是阿羅那順犯了錯,這種情況肯定會持續下去。
所以,王玄策雖然實現了完美的復仇,卻無形中破壞了唐朝在天竺的外交局面。歸根結底,唐王朝在遙遠的天竺地區無法建立穩固的統治,所以天竺王朝的滅亡並沒有為帝國增加任何領土,而只是使天竺的兩大敵人——吐蕃和西突厥,變得輕而易舉。所以王玄策在天竺取得的軍事勝利,非但沒有增加唐朝的影響,而且很可能還起到反作用,可謂弄巧成拙。
唐朝對這次勝利有意淡化最直接的表現。根據史書記載,在獻俘儀式上,唐太宗對群臣說:「這個人啊,眼睛、耳朵好美,好音樂,口鼻好香,這就是敗德之源啊!若不劫持我的使者,怎能落得這樣一片田地?"(詳細情況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王玄策之所以受到不應有的尊敬,是因為他所引薦的天竺妖僧直接殺了唐太宗。本來,王玄策回到長安後,就向皇帝推薦了一個名叫娑婆寐的天竺僧人給他,並聲稱他的年齡已到了兩百歲,懂得長生之術。唐太宗龍顏大喜,將那邇娑婆寐奉為上賓,特命他在金飈門內造延年丸。
但是,唐太宗在服用了那邇娑婆寐研製的「天竺仙丹」之後,非但沒有祛病健身,反而病情加重,不久就不治而死。在正史上,唐太宗就曾有過一幅關於他因為服用了「天竺仙丹」而暴斃的圖畫。舉例來說,唐高宗在位時,東臺侍郎郝處俊在上書言事時,就曾提及這段往事,稱「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向娑婆依其故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效,大漸之時,名醫莫知所為」(見《舊唐書·卷八十四》)。而且在唐憲宗時期,李藩大臣也曾提及「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治」(見《舊唐書·憲宗本紀》)。
正因為如此,王玄策雖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軍事神話,卻沒有引起朝廷的足夠重視,而後世史家對他的評價也不高,甚至有意淡化,以致正史中沒有一篇為王玄策單獨編撰的正史。說沒有《天竺熱風錄》這本巨著,恐怕王玄策將永遠被世人遺忘,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一次「露面」是在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作為使臣第三次出訪天竺各國,並曾前往摩訶菩提寺參拜。從此,王玄策的事跡不詳,完全湮沒在歷史記載中(註:據陸慶夫、陰松生等人考證,在662-665年間,王玄策曾第四次出使天竺國,但這一說法未為學界普遍接受,在此不予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