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臨空經濟,已經成了國內空港城市的共識。
國內的臨空經濟,起步晚但發展快。在高鐵網日益健全完善、陸地上的潛能被挖掘到一定程度後,對天空的探索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廣州、鄭州、北京、上海等機場的成功範例佐證了,當下機場就是全球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可以吸引眾多相關行業聚集到周圍,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交通運輸方式的提升,可以說,世界已經進入了航空運輸時代。
但是,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類似,各地臨空經濟發展的階段和側重也不同。在全國規劃出的87個臨空經濟區中,有的著重做高附加值產品運輸,有的主力做跨境電商,有的專注於航空物流,有的重心則放在飛機維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了分享臨空經濟區的建設經驗,11月28日至29日,包括國內14個臨空經濟示範區的管理機構和所在地的發展改革委代表齊聚千年商都廣州,現場參加了2019年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及相關調研交流活動,並共同籤署了《臨空經濟發展廣州倡議》。
臨空經濟的「廣州經驗」
臨空經濟區的開發火熱,與近年來中國民航的高速發展有直接關係。
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的統計,近10年間中國頒證運輸機場從158個增加到238個,全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從4.1億人次增長到12.6億人次,千萬級機場從10個增加到37個,8個機場晉級全球50大機場行列。而且,這一發展速度絲毫沒有放緩的趨勢。
拿廣州來說,本身坐擁的資源稟賦是優異的。廣州是華南地區的門戶、中國的南大門,坐擁全國三大航空樞紐之一的白雲機場和客運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南方航空公司,背靠世界知名加工製造和進出口基地的珠三角腹地,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
空港經濟帶動效應明顯,廣州深知其中發展之道,在空港經濟區設立、臨空經濟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廣州空港經濟區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從2014年到2019年間實現進駐企業平均增長率約14.21%,逐漸形成航空維修與製造、航空物流、跨境電商、通用航空、飛機租賃、航空總部六大產業集聚。
據《南風窗》記者了解,廣州空港經濟區產業布局未來將逐步形成「南商、北運、西城、東綠、中流經濟、組團發展、生態間隔」的網絡空間格局。
民航業投資最大、也最為基礎的機場建設,已逐漸改變其在人們心中「僅是」基礎設施的印象。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國內各大中型機場周圍如雨後春筍般聚集了各種產業,形成臨空經濟區。
運輸、物流、住宿、餐飲、金融、展會、租賃、房地產……機場吸附眾多相關行業的能力讓人耳目一新。多數位於郊區的機場成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入全球產業鏈的機場更是作為全球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分享到了全球化經濟發展的一杯羹。
企業不僅要多拉來,更要服務好。廣州空港經濟區及時推出改革創新專項工作方案便是決心的體現。圍繞體制機制、政務服務、口岸保障、土地利用等方面,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逐步推進各項改革創新舉措,實現了良好成效。
最值得一提的是「廣州速度」,2018年白雲機場口岸整體通關時間位居全國主要空港口岸進出口通關時效第一、二位。
本屆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選址在廣州召開,正是對當地臨空經濟發展的認可。除了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以外,被批覆的臨空經濟示範區,還有鄭州、北京大興、青島、重慶、上海、成都、長沙、貴陽、杭州、寧波、西安、首都機場、南京這13個示範區,其中首都機場和南京是今年最新批覆的。
2019年9月25日,歷經四年修建的北京大興機場投入運營使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負責同志在現場會上作主旨報告,要求充分認識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示範區建設現狀,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臨空經濟示範區高質量發展。
根據《臨空經濟發展廣州倡議》,各臨空經濟區將在加強航空網絡樞紐建設、打造產城融合臨空經濟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完善合作平臺運作機制等方面達成共識。
被譽為「中國臨空經濟第一人」的曹允春教授在會議上強調,雖然中國發展臨空經濟起步遲,但是強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率。
《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19)》顯示,廣州空港高質量發展協調性指數居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首位。各分項指數表現均衡,無明顯短板。廣州白雲機場發展強勁,腹地經濟支撐有力,機場發展與腹地經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
如何能夠讓「廣州經驗」等成功示範得到有效推廣,是中國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捷徑。
為什麼是廣州?
歷史上,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港口最大、航線最廣的發祥地,也是我國唯一的兩千多年來從未中斷海上貿易的城市,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戰略地位獨一無二、無可取代。
到如今,廣州依然是我國南方與世界經濟交流的重要樞紐,也是歐洲通達澳大利亞、東南亞通達北美地區的最佳中轉地。
得天獨厚的歷史傳統與區位優勢,為廣州發展臨空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廣州擔負著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體部署、提升國際大都市戰略地位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的重任,這讓廣州發展臨空經濟的動力更加充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要「提升廣州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推進廣州臨空經濟區發展」「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
從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發展來看,廣州國際航空樞紐能級優勢正在接近香港。2018年,白雲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6974.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89.1萬噸;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4934.71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21.79萬噸;香港機場旅客吞吐量為747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10萬噸。截至今年12月14日,廣州白雲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7000萬人次,意味著廣州白雲機場成為2019全球前十大國際機場,這是白雲機場發展史上又一座裡程碑。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夜景
同時,白雲機場正加快推進三期擴建和空域釋放工作,未來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按照規劃,到2025年,白雲機場第三航站樓和第四、第五跑道基本建成,臨空經濟示範區綜合交通體系全面建成,旅客吞吐量達到9000萬人次,國際旅客佔比達到30%,貨郵吞吐量達到300萬噸,航空及相關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綜合上述發展基礎和城市發展機遇,廣州空港經濟區有望加快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
對廣州自身來說,發展臨空經濟也是絕佳選擇。廣州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國際大都市,其要義在於不斷構建和提升集聚、輻射的中心城市功能,引領和帶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依託白雲機場這個國際航空樞紐,大力發展臨空經濟,有利於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綜合服務等功能,將進一步提升廣州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
目前,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已躍居全球第10位,在國內穩居航空第三城,在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中處於領先地位。
臨空經濟騰飛的廣州探索
優勢明顯,動力強勁,再加上廣州「空港人」的真抓實幹和奮發作為,廣州在臨空經濟領域的建設發展自然取得了成效。
比較讓人看好的是,臨空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目前,廣州空港經濟區內已形成航空維修與製造、航空物流、跨境電商、通用航空、飛機租賃、航空總部等六大產業集聚。今年1—10月,廣州飛機維修基地共實現營業收入30億元,同比增長9.5%;機場綜保區進出口總額為136.65億元,同比增長43.14%;飛機租賃已累計進口超過100架,貨值超過400億元人民幣。
截至2019年11月底,白雲機場航線網絡已覆蓋全球超過230個航點,其中國際及地區航點94個。擁有航線超過300條,與國內、東南亞主要城市形成「4小時航空交通圈」,與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時航空交通圈」。
旅客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國際航班櫃檯辦理值機
除了國際樞紐功能的增強,廣州空港經濟區的綜合交通體系也更加完善。立足於軌道和道路交通,規劃建設「4條高鐵、2條城際、4條地鐵和1條高速磁懸浮」的空鐵聯運骨架網絡,同步推進「六橫七縱」高快速路網建設,將白雲機場接入國家高鐵網、粵港澳大灣區城際網和廣州城市軌道網,通過加快推動機場、高鐵、城軌、地鐵、高速公路實現無縫銜接,不斷完善機場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臨空經濟的主體,機場建設水平的影響不言而喻。近期,白雲機場T2航站樓被全球權威機構評為「全球五星航站樓」,白雲機場被民航旅客服務測評機構評為「2018最佳機場」。今年11月,全球大型機場出港準點率TOP10榜單中,廣州白雲機場更是以88.57%的出港準點率,再成全球地區中國最準點的大型機場。
位於廣州空港經濟區的白雲機場商務航空服務基地(FBO)啟用至今,可同時停放30架公務機,規模全國第一,已成為國內重要的通用航空基地,正成為高端商務人士來往粵港澳大灣區的首選陸空中轉點。
與此同時,廣州空港經濟區逐步推進各項改革創新舉措,不斷激發活力、改善環境,持續地作出了一系列探索。
口岸通關方面。全面應用「智慧空港」核心平臺「單一窗口」,實現貨物通關申報覆蓋率達100%,採用提前申報、「網格化」監管等創新監管手段,不斷壓縮通關時間,有效提高貨物流轉效率。2018年機場口岸進口整體通關時間比上年同期縮短29%,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縮短21.42%,分別位居全國主要空港口岸進出口通關時效第一、二位。
貿易便利方面。持續擴大機場綜保區產業規模,提升功能平臺作用,進出口業務保持增長態勢,國際貿易和保稅業務發展趨勢良好,在擴大對外開放、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1—10月,機場綜保區進出口總額為136.65億元,同比增長43.14%。
政務服務方面。創新推出空港政務大廳「企業代辦服務」「首席服務官」等措施,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實施工程建設項目聯合審批改革,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和全流程融合審批服務,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走路」。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深入演變,「航空產業」以及「藍天戰略」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第五波力量」。「第五波理論」更是在全球獲得廣泛共識,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將國際航空樞紐和臨空經濟發展作為重點,以實現本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發展的戰略目標。
如今廣州也已率先發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臨空高端產業的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將輻射帶動廣州區域經濟發展,推動廣州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形成「依託一個(白雲機場),發展一片(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帶動一批(傳統產業)」的發展局面,更好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曹允春: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被稱為「中國臨空經濟第一人」。
發展臨空經濟,廣州有三大優勢
曹允春
南風窗:你提到中國歷來擅長「集中力量辦大事」,行政效率將有助於臨空經濟的前期建設。但也有人擔心政府的幹預過多,反而影響了市場經濟的自由發展。你認為如何協調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曹允春: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其實我們去看像荷蘭史基浦機場這些成功的臨空經濟範例,都能得出一個結論,所有發展好的機場肯定是政府主導,這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是因為我們這個區域吸引的都是高端產業,這個產業僅僅靠市場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同樣的,僅僅靠政府也不行,這兩隻手需要掌握一個平衡,需要遵循客觀規律。政府需要研究好臨空經濟發展的規律,引導高端產業進入到我們的臨空經濟區,這樣也可以使得市場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南風窗:作為14個臨空經濟示範區之一的廣州,在發展臨空經濟方面有什麼優勢?又有哪些短板需要去補強它?
曹允春:我做過廣州相關方面的項目研究,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的發展,近幾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臨空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三個要素「港、產、城」,我們從這三個要素去看廣州臨空經濟發展的優勢。第一個是港,白雲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已突破7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接近190萬噸,還是世界第三航空公司南方航空的大本營,足見港的質量是很高的。
其次是產業,現在的白雲機場周圍已初步形成了六大產業體系,包括航空維修與製造、航空物流、跨境電商、通用航空、飛機租賃、航空總部等等,這樣的產業體系在國內屬於健全豐富的。城的因素,廣州本身是一個千年商都,在貿易和物流方面本身具備深厚積累。當然,這次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我們也能看出廣州市政府對臨空經濟的足夠重視,這些都是廣州的優勢。
談到短板,我覺得廣州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上還有文章可做,包括軌道交通和機場的有效結合,以及火車站與機場之間的便捷換乘等方面。其次是在產業上,現在白雲機場已設有綜保區,但是自由貿易區的平臺還沒有,這在未來可以去大力爭取。
南風窗:臨空經濟區會輻射到周邊經濟圈層,你覺得白雲機場這一片的經濟建設,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曹允春:臨空經濟區在機場群與城市群的促進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樞紐的強化。機場會成為綜合交通的樞紐,它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銜接在未來會越來越順暢。第二,產業的相連。為什麼說臨空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新的動力源,主要是因為它的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性。
對外開放需要一個平臺,而機場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理平臺,它能夠通過航線使經濟發展獲取更多的新要素,比如客流、貨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過發揮白雲機場的平臺作用,從全球更好地匯聚這些經濟要素,這對廣州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都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胡萬程
編輯 | 譚保羅
排版 | 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點擊購買最新一期《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