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生物終端產品智能化生產線。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陳倩婷
「很慶幸,我們之前堅持了20年,積累了技術優勢。」量子高科(中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量子生物」)總裁曾憲維頗有感觸地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衛健委將微生態調節劑認定為防疫物資,並將其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微生態健康領域深耕20年之久的龍頭企業量子生物「疫」外走紅,部分終端產品備受市場青睞,新的發展機遇不期而至。
和量子生物一樣,我市不少企業的醫療、生物類科技創新產品在本次疫情中嶄露頭角,如映美控股的雲印表機、可攜式制氧機、吸入式霧化器,還有早前被國務院「點讚」的盈通新材料醫用膠條等。注重科技研發的江門企業,經過多年來的默默耕耘,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核心技術的科技含量,練就了一身的「好本領」。本次疫情中,他們「大顯身手」,不僅在疫情防控中貢獻力量,也在疫情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
「江門製造」助力抗疫
在幾層樓高的量子生物廠房裡,數個大儲罐安靜地矗立著,表面看起來一片寂靜,但產品溶液在不同罐子之間周轉時,已迅速完成了酶解、過濾、滅菌、脫鹽脫色、色譜純化、濃縮、乾燥等一系列工序,變成了高純度的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這就是腸道微生態調節劑。
近期,隨著疫情防控的發展,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有助於防治新冠肺炎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知,市場需求大幅增加,量子生物部分終端產品,如微生態調節劑阿力果、通麗爽,以及膳恬複合益生元等產品甚至一度脫銷。
作為微生態領域隱形冠軍,量子生物得知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有助於疫情防控後,火速馳援一線,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贈了價值百萬元的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專項用於湖北地區疫情防控。
距離量子生物約50公裡的銀洲湖畔,映美控股的10k級無塵車間內,4條口罩生產線正在有序生產,經過成型切斷、口罩邊緣焊接、耳線焊接等自動化工序,一個個帶褶的口罩片像「開了弓的箭」一樣飛出。工人們正忙於質檢和包裝。
「10k級無塵車間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公司早前為了生產光學設備而建設的。為了助力疫情防控,公司響應政府號召,快速改造車間,購置口罩生產設備、原料,緊急用於口罩生產。」映美控股旗下新會江裕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梁海寧說,口罩生產線已於3月初正式投產,現產能逐步上升,日產口罩接近10萬隻,後續隨著生產線的添置,產能有望大幅提升。
除了口罩生產,映美控股的醫療專用印表機也在本次疫情中派上了用場。「公司主動給湖北地區的醫院捐贈了醫療專用印表機,其中包括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有效地解決了醫療機構中掛號、處方、輸液箋、住院清單、收費清單和檢驗報告等各種單據、憑證列印需求,提高了醫療列印效率。」梁海寧說,目前映美控股合計捐獻醫療專用印表機超過1500臺,總價值超過500萬元。
醫療、生物類「江門製造」在全國抗疫中貢獻了重要力量。早前江門數家防疫物資生產企業被國務院「點讚」,盈通新材料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生產的醫用膠條,貢獻了全國醫用膠條逾半產能。「目前我們醫用膠條的產能已提升至1500萬米/天,可供生產超過150萬套防護服。」盈通新材料董事長兼總經理梁坤煥說。
科技創新綻放光芒
疫情防控期間,江門不少與醫療、生物等大健康產業相關的產品,在戰「疫」中發光發亮,彰顯了多年來江企對技術創新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由此積澱出來的科技實力。
盈通新材料一直專注於研發和不斷創新改良熱熔新材料,每年持續拿出6%的營業收入投入產品研發。經過多年努力,該公司成為全國第一、全球前三的熱封膠條生產企業。
本次疫情防控中,盈通新材料的醫用膠條經過層層嚴格檢測和篩選,成為防疫物資,供應湖北、北京、河南、安徽等地30多家重點醫用防護服企業。「公司研發和生產醫用膠條已有10多年,技術成熟且領先行業,一直以來都得到客戶的認可,與國際醫療公司也有合作。」梁坤煥說。
隨著微生態調節劑慢慢被眾人所知,與其相關的微生態產業也開始浮出水面。作為微生態健康領域的隱形冠軍,量子生物默默耕耘二十載,這一次則以高調的姿態出現在大眾眼前。「疫情之下沒有贏家,我們不願稱之為『機遇』,更希望把精力投注在研究領域,結合自身技術優勢,以科技研發為立足點,為抗疫工作作一些貢獻。」曾憲維說。
據介紹,量子生物一直以「固定化酶」為核心專利技術體系,圍繞益生元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產品,不斷進行技術迭代、產品創新、工藝改良、產能提升,公司持續每年投入4%—6%的營業收入在項目研發上。近年來,量子生物相繼啟動了益生元國家標準體系構建、中國母乳低聚糖大資料庫構建等項目,其研究成果惠及整個行業。
曾憲維透露,作為一家研發驅動型企業,量子生物將繼續在微生態研究領域持續性投入,包括微生態調節劑對「腸肺軸」的免疫力調節作用機制研究,及其相關產品在新冠肺炎、呼吸道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開發應用等。值得一提的是,量子生物剛剛承擔中國廣東省新冠肺炎技術和產品的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微生態調節劑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技術與產品的研究」。
在疫情防控的大環境下,可實現遠程列印的映美控股「雲列印」技術,更廣泛地走進了醫院等地的辦公場景。一直以來,映美控股注重科研,每年科研投入佔經營收入超過10%,國內外專家、博士、碩士等在內的研發和工程技術人員達200多人,已獲得97項國家專利,63項軟體著作權,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和創新技術。
早些年,映美控股涉足醫療器械領域,自主研發出醫用靜音壓縮式霧化器、醫用便攜氧氣機等產品。「映美控股引進日本專利技術,研發出體積小、效率高、噪聲低的壓縮機,可用於便攜設備。未來計劃繼續加大研究醫用靜音壓縮式霧化器,以及陳皮萃取液霧化對預防呼吸疾病的功效。」梁海寧說。
疫情仍未結束,梁海寧透露,映美控股接下來會加大「雲列印」研發,同時加快推進醫用靜音壓縮式霧化器、醫用便攜氧氣機等產品研發,助力戰「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