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個人湊一起,咱們拉點啥,拉點啥?要俺說,咱們都把媳婦誇……」近日,當記者來到山東省墾利縣墾利街道辦事處文化活動室時,該街道文藝宣傳隊的4名文藝骨幹正在熱火朝天地排練她們自己編寫的三句半節目《誇媳婦》。據了解,每個周末,這樣的熱鬧場面在墾利的許多鄉村街道文化活動室都能見到。
「莊戶戲,顧名思義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節目,說的是身邊事兒、唱的是認識人兒,同時群眾也找到了一個感情抒發的出口。」墾利縣委書記韓利學告訴記者,為深入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墾利縣自2011年開始在全縣333個行政村開展「村村唱戲村村舞」群眾文化「百千萬」活動,即在全縣組織100支演出隊伍,每年完成1000場演出,每年參加文化培訓的人數達到1萬人。
發展一批特色莊戶劇團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莊戶劇團服務群眾的作用?對於這個問題,墾利縣的領導班子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近年來,墾利街道加大了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廣泛開展以特色文化為主體的各類文化活動,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2012年,在墾利街道年初工作會議上,「村村唱戲村村舞」活動被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街道專門撥付專項資金120多萬元,用來扶持農村文藝隊伍。截至目前,墾利街道成立的8個大型莊戶劇團已初具規模、各有特色。
「他們說的是莊戶話,演的是莊戶戲,讓群眾能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墾利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孫永清表示,2012年墾利街道將以「村村唱戲村村舞」文化品牌提升為契機,大力推進特色莊戶劇團建設,重點組建8支威風鑼鼓隊、1支傳統落子表演隊、1支文藝作品原創藝術表演隊。
「墾利縣地處黃河沿岸,而黃河文化正是我們的獨特優勢所在。」孫永清說,經過廣泛地調查研究,墾利街道決定創新機制、提升層次,建立墾利街道農村文化資源資料庫,創建黃河人家莊戶劇團,將街道現有的文藝人才、精品節目納入綜合文化站資料庫統一管理,打造村級特色莊戶劇團,反映墾利特色的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平時,這些演員參與本村莊戶劇團及文藝表演隊活動,一旦遇到送戲下鄉、重大節慶日演出時,則由文化站統一組織精品節目進行演出,不僅加強了各個村級莊戶劇團的聯繫,也有助於提升整體的檔次和水平。
湧現一批鄉土藝術人才「農民忙碌了一天,最渴望的就是有個可以放鬆的地方。現在,村民們從田地裡一回來就聚集到文化廣場上,或鑼鼓家什一敲,來一段富有鄉土情韻的戲曲;或來一曲歡樂奔放的秧歌舞蹈,在歡笑中抖落掉一身的疲憊。」經常下鄉給莊戶劇團指導節目的墾利縣文化館館長張靜表示,村民們一起唱戲跳舞,既溝通了感情、交流了信息,同時也增添了和諧之風。
從去年開始,為激發當地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墾利縣由縣文廣新局牽頭,組織各有關部門成立了3個培訓指導小組,縣文化館、縣呂劇團與鎮(街道)建立了互動機制,組織文藝輔導員深入基層,廣泛進行宣傳動員。同時,採取「以點帶面」等方法,在勝坨鎮、黃河口鎮等地選擇一批重點村實行「點上突破」。經過一年的努力,基層群眾行動起來了,村裡也熱鬧起來了。
「不僅大村行動起來,小村也聯合搞起來;富村動起來了,一些不太富裕的村莊也被動員起來了。」韓利學告訴記者,基層的活力被激發後,湧現出一大批文化熱心人和文藝骨幹,他們積極傳承繁榮民間文化,有的已成為鄉土藝術家。許多農民從臺下走到臺上,真正成為文化的受惠者和享受者乃至創造者。
截至目前,墾利縣已成立大型莊戶劇團24個、文藝演出隊伍74個、秧歌表演隊150個,培訓群眾近萬人。在2011年開展的全縣莊戶劇團匯演中,參演人員300餘人,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通過匯演,農村群眾嶄新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全面展示。
群眾是文化的創造主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特別強調了要使廣大農村群眾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徐向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繁榮發展群眾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從哪裡抓起,找到一個有效的抓手很關鍵。墾利縣瞄準基層群眾,從下面抓起、以上促下、上下互動,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又能夠做得起來的唱歌、跳舞等群眾文化活動抓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搞起來的文化有群眾基礎、有強大的生命力,也一定能夠持久推動下去、發揚光大起來。
與以往都是專業演出人員參與不同,在今年墾利縣的元宵節晚會上,墾利縣將舞臺留給了全縣的莊戶劇團。民豐村莊戶劇團的三句半、大三合村莊戶劇團的大秧歌、二十一戶村莊戶劇團的扇子舞,一個個由農民自己編排演練、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節目登上了元宵節晚會的舞臺。
徐向紅表示,在「村村唱戲村村舞」活動中,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主體、享有主體和表現主體,活躍在舞臺上的文化人既是文明新風的傳播者,也是勤勞致富的帶頭人。只有堅持以群眾為主體,讓群眾唱主角,參與式、體驗式的模式,才能激發農民參與文化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佔據農村文化的制高點,真正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讓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文化繁榮帶來的好處。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