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之自戀

2021-02-13 愛和界線


朱建軍先生為吾師,先生言:「意象對話是站在東方——,看哪呢?其實是東方和西方兩邊都想看。」

爍方是亦師亦友,給先生加個腳註:「一切皆象,不拒不納,不離不即。帶著覺察,磨練自己。」

吾多駑鈍,對他人之明言教誨常需內化於心,徐徐化育,緩緩踐行,方能明於意識,達於言辭。當日種下種子,才有今日這篇文章。

此文立足中國文化,兼顧榮格心理分析,立於整體觀,由整體去到部分,始終不離整體性。以此兼具整體與部分且不可分的視角,重新理解和闡釋源自精神分析的自戀概念和理論。其根基即為先生所言的意象對話的視角: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致力於喚醒、提升意識之醒覺,以此醒覺之意識縱觀東方與西方,不拒不納,不離不即。學習意象對話多年來這種意識早已不知不覺中內化於吾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對話,猶如陰陽之剛柔相摩相蕩,而生變化。

嚴格說,這絕非一篇論文,更像是一篇感性、直覺多於理性、分析的散文,伴隨著心中諸多感念隨機流淌而出。故,不拘於各自的概念框架,將相互感應的部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感性、直覺先行,理性、深思隨後,「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亦是相摩相蕩。

完成後,多不滿,實則是於回味無窮中恍惚有象,看到此篇中蘊藏諸多種子,可待擴展。最終決定,保持原貌,尊重當下的狀態。這些種子,形成於東西方文化的相摩相蕩,亦需得兩者之共同滋養,才可成形。學識尚不足,當勤勉不輟,緩緩徐行。

自戀實則是每一個個體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即使在生活中或臨床上並未達到病態程度。簡單地說,自戀障礙就是自戀受損。雖然看起來很多自戀障礙表現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戀,把他人、世界變成了自己投出去的影子,其實恰恰是原發的健康自戀被破壞,自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無法從自戀中離開,放自己和他人自由。

 

科胡特定義自體為一個原始性的、包含有激發狀態的實體,是一個相對於客體的概念。站在榮格心理分析的視角,站在中國文化的視角,如何理解自體的概念?

生命之初,渾然一體未分化,就如太極,雖鴻蒙未分,然秩序和界線、生命內蘊的規律卻已本自俱全,如同未生發的種子,需要被外境喚醒、激活。所以,沒有客體就沒有自體的誕生。所有,有什麼樣的早期客體,就會激活、養育怎樣的自體。

科胡特說,對理想化客體強烈的依賴是由於病人希望以此來代替自體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結構。這是一個偉大的洞見。在生命早期,客體是自體天然的精神結構。

共生期,孩童和母體是一體的,作為一種純粹的存在狀態,無思無想,唯有直接的感知(感應)。在孩童的感知中,並無主客之分,主即客,客即主,孩童是無界的。客體之於孩童,如同天地,天人一體。穩定、安全又有足夠靈活空間的客體,就是「天覆地載,萬物方生」,基本的生存結構。反之,則是天崩地裂,生從何來?所以,共生期,客體具有無可辯駁的強大和籠罩性,是孩童的天然需求。即使這個客體有著天崩地裂、不可預測的恐怖未知面目,生無可生,愛無處去,孩童依然將之視為天經地義的精神結構,因為缺損、因為無處安放才無法離開。

 

我更願意把孩童天然的自戀視為生命力的表達,我更願意相信每一個孩童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攜帶著天賦之愛:我可愛,我愛,我是一切,所以目之所及,愛一切。是由內向外發散生命的能量,是開放的,是發出也是接收。全能感是原初完整性的表達,是其後分化的基礎。全能感受損,就意味著原初的完整性被破壞。

然,共生期的原始和諧,終究會被打破。孩子為什麼要離開?成長的自然需求。一步一步地離開,一步一步走得更遠。在成長的第二個階段,孩子開始區分媽媽不是我,從籠罩性的客體中分離出來,逐步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

 

每向前一步,都伴隨著生命中必然的喪失,猶如一次一次分娩,是孩子和母親都要經歷的艱難和痛。

猶記得,我那兩歲的稚子,在我拒絕接受他認為的「好」時,哭得天崩地裂,那就是喪失之痛啊!我安靜地抱著他,凝視他,心疼卻無言,等他哭夠,鍥而不捨地再次要我接受他的「好」。我再次溫和地搖頭拒絕,他再次哭得傷心,每一次,傷心的程度和時間都會遞減。接受喪失需要時間和共情的凝視。

猶記得,當我面臨生命中的重大分離,長達數月地去陪伴自己的喪失和脆弱時,除了劃清界線,始終堅定地告訴我那剛滿4歲的稚子「我難過是我自己的原因,與你無關」,我暫時給不了他一個快樂的媽媽。卻正是這剛滿4歲的稚子,在那時給予了我關於分離和成長的教誨。那一晚,我在床前陪伴他入睡,如往日般脆弱悲傷,大半的心力陷在自己的情緒中。4歲的稚子,自得其樂地躺在床上玩耍。突然,他轉向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就不愛你了。」我恍恍惚惚地不以為意。他看我沒懂,索性爬起來,站在自己的小床上,張開雙臂比劃著:「等我長大一點了,我愛你就少了一點;等我再長大一點,愛你就只有這麼多了;等我長到這麼大的時候,我就離開你了,我就不愛你了!」我仰望著小小的他,瞬間懂了這懵懂的獨立宣言,如醍醐灌頂,潸然淚下。孩子都懂得分離,我為何還讓自己的心滯留在此?淚過,我溫柔地告訴他:「寶貝,你會長大,長大了就會離開媽媽,不需要媽媽總在你身邊陪伴你。有一天,你還會走得遠遠的。不是你不愛我了,只是你長大了。即使你走得很遠很遠,我還是愛你,你也還是愛我的。」愛,不只是在一起,還包括給你需要的空間和自由,甚至別離。

分離時,你轉身離去,漸行漸遠,在我愛的凝眸中,帶著你的可愛與愛,走向更大的天地。

當我們容許喪失時,愛就回流到我們的生命中,喪失即獲得;當我們接受分離時,更大的完整性就會降臨,分離即完整。多麼奇妙,這生命的考驗和規律。

在治療情境中,當我陪伴來訪者深入到生命早期的創傷,在看到創傷的同時,也看到孩童內心深藏的愛,這種深情需要表達:我愛你,你看到了嗎?你知道嗎?

缺乏共情能力的客體無法回應孩童的愛,令自體投注的愛遭受挫折。那些被視而不見的愛,那些被踐踏的深情,帶著累累傷痕和不堪的羞恥,折返自體。人世間一次一次上演變形記,無數孤獨的靈魂隱匿在陰影中,忘記了愛最初的模樣,與這生命的源頭失去聯結。所謂病理性自戀,由此而成。

 

猶記得,一位「和媽媽長在一起」、內心總是充滿羞恥感的來訪者在艱難地工作了1年半之後,告訴我:「我覺得自己挺自戀的,內心會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我知道她又找回了內在孩童雖然受損卻一直在的自戀,開始修復自己的自戀。2年半時,她告訴我:「最近覺得界線特別重要。」;「我發現我從來沒有真正地去看過別人,從來沒有真正的看到過別人」。我知道,重建的自戀正在幫助她有力量分離,有力量建構界線。不久之後,她清晰地表達離開的意願:「我打算約一下其他諮詢師試一試。我感覺你這兩年給了我很多,就像一個「好媽媽」一樣。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及時回應我,反饋我。這種看見、回應對我來說很重要。但我不能總在「好媽媽」的懷抱裡,溫柔的領域裡。成長就是這樣,打破溫柔鄉。所以,我覺得我有必要走出去。不管怎麼樣,無論做什麼決定,我都覺得有必要和你說一下。和你的諮詢應該會階段性減少或暫定。」

坦白說,自戀有點受損,並且投注的關注和心力會有些不捨得。我終究是凡人。

 

可是,比起一個獨立生命的成長,這,算得了什麼呢?

我想:客體的作用,就在於激活或阻礙與生俱來的原始秩序。或者說,是激活健康的、符合自然之道的秩序,還是激活病態的、違背自然人倫之序的混亂。 

意象對話中的「沉溺」概念和病態自戀有直接的關係。沉溺是一個循環,從自體和客體關係而言,情緒和行為激發外部他人的反應、反饋,還之於自身,再激發出新的類似甚至升級版的情緒和行為,就會形成一種循環,如同一個漩渦,將自己和他人都席捲其中,愈演愈烈。從內在而言,就是自體內在於生命早期內化的自體-客體關係。發不出去的愛折返自身,並且帶著某種令生命蒙羞的信念,成為一個自循環系統。

沉溺的形成,意味著這個自循環系統有一個核心信念,自體的結構和其中的元素都依附於這個核心信念而存在,形成一個封閉的能量循環,自體循環。Kemberg認為:自體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一個結構,其次是作為一個印象——與客體互動導致的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這兩種印象就內化在我們的內在精神結構中,構成了一種內在關係模式。

若簡單地理解:在與他人互動中,「我」對他人的印象和「我」感知到的他人對我看法,構成心靈中的元素,形成了內化於自身的我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將這些元素統整起來的是核心信念,形成某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

 

依據意象對話的理論,這種早期形成的核心信念並非語言的、認知的、意識的,而是作為一種生命的基本境遇、基本氛圍直接印刻在人格底層。具體說來,就是生命早期,客體提供的無形的精神環境。可見的互動,每一言每一行都浸透著從骨子裡發散出來的精神氣息,被孩童直接印刻內化,成為生命底色,並據此建構自體的結構,統整隨後而來的諸般印象。

所以,就有了自體心理學中的洞見:自體由相關的客體衍生,自體的屬性隨與之相關的客體屬性而變化。

 

奠基於早期的自體,成為其後漫長歲月中投射的發源地。本質上,我們也可以將病態自戀視為自閉的自體對世界的「意淫」。正如榮格所言:「投射的作用是把主體從環境中隔離出來,用幻象來代替與環境的真實關係。投射把世界變成一個複本,這個複本長著未知的面孔。最終,它們導致了一種意淫或自閉的狀態……接踵而來的杳然感以及更壞的頹然感,也被投射解釋為環境之惡,隔離狀態更藉此惡性循環愈演愈烈。主體與環境間介入的投射越多,自我要想看破幻象就越難。」

在關係中,病態自戀如同颶風過境一般,有十足的破壞力。

對自戀障礙,我們能做些什麼?這是每一個諮詢師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我想最為重要的就是,諮詢師必須覺察並跨越自身的自戀。

心理分析中有受傷的療愈者原型,何謂?你需得曾經受過傷,曾經也自戀破損,才深知另一個生命的破損之痛;你需得一步一步艱難卻不放棄希望地找回來原初的自戀,一點一點修復創傷,才知如何去幫助或許比你更痛的他者——艱難卻永遠有希望;你需得帶著找回的自戀重啟入世之旅,在現實的碰撞中重歷喪失和哀傷的洗禮,在清醒的意識中遍嘗醒覺的疼痛,一點一點在血肉之軀上重建自體的完善,才不會在面對他者的傷痛時,被颶風席捲。

無論是精神分析所關注的人格障礙的治療,還是榮格所關注的自性化,還是意象對話所關注的覺知為本,抑或是佛教所關注的覺醒和解脫,自戀都可以說是其中的頗為核心的問題。

 

學意象對話多年,參加資質評審,屢屢受挫,不免糾結於此。去年某日,某一剎那,突然心中升起一個問題,我問自己:你是否為意象對話的發展做過什麼?醍醐灌頂,瞬間無語,原來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在要求:你要看到我!為什麼你看不到我?真相如此簡單,卻又如此難以突破。

 

震驚之餘,我問自己,那一刻發生了什麼,讓我能看到這一點。回到內心,我看到一個還只會爬的小小孩童,心無城府,爛漫天真,在那個恍惚的剎那,爬出了自體的城府,坐在那裡,笑顏天真。看護它的一名男子,隨著它的足跡追了出來,看到外面的世界,驚愕中驀然回首,看到身後那個碩大而美麗的泡泡。那一刻難以言表,自戀瞬間破碎消散,震撼不已。越是成長,每向前一步,就越難打破隨之擴大的自戀泡泡。

內心隨之升起一種領悟和衝動,懵懵懂懂地覺得那一剎那和我多年前在意象對話全程班期間繪製的出生曼荼羅有關。翻出那幅因歲月久長而塵封的畫卷,看到曼荼羅的瞬間,我就明白了發生了什麼:我從外圍的大圈裡出來了。這泡泡如此美麗、堅固,卻終究消散。

                               

 我的出生曼荼羅 手繪於2011年5月

 

此刻再次審視這幅曼荼羅,也不由自主地回憶起了成長路上的點滴真實:

2010年4月,某一晚,在強烈的無意識推動下,我知道我需要畫點什麼,含淚落筆的瞬間才知道要畫什麼,畫完這一筆,才知道下一筆是什麼。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畫完後,我不能注視曼荼羅中心,那會讓我眩暈。直到第二天,眩暈感消失,內在有一個小小的我安住在中心。一位婦產科護士朋友告訴我,中心那紅色的小圓和如星光般的圖案,特別像母親生產時子宮頸口的撕裂傷。這是中心第一圈,我出生了,人生第一次分離——離開母親子宮的庇護(以及情結性的糾纏)。

其後一年多我在全程班提供的安全、穩定的容器中,經歷著、建構著全新的關係,容許自己的種種脆弱:可以喝醉,可以胡鬧,可以全無形象,可以徹夜痛哭不去內疚同伴的徹夜陪伴,可以喝醉時拉過師友的肩膀心安理得地一句「靠一下」,下一秒失去所有意識。因為我知道,當我面對難以承受的傷痛零落無法成形時,總會有人以最溫柔的雙手接住我,給我最堅定的涵容。這是第二圈,綠色的水波和雙層圈環是最穩定卻溫柔無形的容器,隨我需要。綠色是新生,是希望,藍色是悲傷,也是大海和天空。圈內的四個小小菱形由上而下順時針分別為:愛,信,知,行,意象對話的四大基本心願。這是我出生後的基本氛圍,它如空氣般彌散在我身心中,即使我並未意識到。我出生在這種基本氛圍中,它是助產者,亦是養育者,我在其中學會了自戀和愛人。2012年6月,全程班畢業,我也面對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分離。容許分離,容許自己痛徹心扉地放手,轉身天各一方。我離開了溫暖、安定的第二圈,破殼而出。

2012年7月,踏上新的旅程之際,哀悼、告別,然後我為自己加冕,戴上一頂小巧的王冠,這是第三圈,那有著九顆藍色圓珠的綠色王冠。

只是我當時不知道: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將自己封閉在一個更大的自戀圈裡。這是第四圈,紅色大圈。

2014年2月,在全天候陪伴患腦瘤的母親8個月之後,再次面對分離,我拼盡全力仍然沒能留住母親。母親離開之前住了兩個月ICU,全無意識。我只能日夜守在一牆之隔的門廊上,等待每日那片刻的探望和醫生有可能的隨時召喚。我是如此希望母親再次睜開眼睛,我才剛剛學會愛,我才剛剛領略到生命的滋味,還有太多太多沒來得及向母親表達。母親離開的那天上午,我在探視時幫母親打理,轉眼間看到她右側眼角滑落一滴淚珠,我詫異地幫她拭去。我不知道,這一轉身即為永別。中午時分,她永遠地離開了。那天晚上,我安靜地躺在床上,知道了什麼是「痛到無法呼吸」。出殯那天,眾目睽睽之下,我沒哭。母親在我心底留下了一滴淚,不是用來表演悲傷的。我和那個給了我生命的最重要的人此生別離了。

短短兩年,經歷了生命中最難以承受的生離和死別,在我獲得新生之際。命運之神說,我的生命需要經歷生離死別的洗禮。我是那樣的執著,對自己視若珍寶的寧願灼痛自己也不肯放下,我可以放手讓愛的人離開,卻把一切放在自己心裡不肯放下。

這第4圈我走了好久,渾然不覺自己在一個更難醒來的大夢中。我在這一圈整整遊蕩了6年,孤獨而執拗。這一層夢境的突破伴隨著與現實、與他者一次一次的碰壁和疼痛,告訴我:世界不是如我想像。

直到2018年7月,那小小孩童帶著屢屢碰壁的我在那個意識恍惚之間來到了圈外。

大圓並非最外圍,這張畫紙的方形邊框才是最外圍。我一直以為這幅曼荼羅只有圓,沒有方,其實不是。只是方是內隱的,不是外顯的。自然之道,世界的秩序、規律內隱而不彰,惟正心誠意,惟放下自戀才能看到。這是第五圈,我一直在其中,被涵容。是必然,是巧合?曼荼羅暗合了「五」這個重要的生命數字。

 

此刻,我看著曼荼羅,才明白其中所有深意。在我「出生」那一刻,其後的所有歷程就已經蘊藏其中了。這曼荼羅出自我手,卻來自不屬於我的智慧,曾經我無法解讀它,因為我還沒有經過、走過。

這一次夢醒,我將再一次啟程,走向世界,走向他者。我依然凝視彼岸的你,愛你如昔,歷經苦難的洗禮,堅若金剛,歷久彌新。這一次,我放下了,放下的不是愛,是執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者,性也,命者,道也。讓生命和你我的歷程都在這自然之道中隨波逐流,生或死,相遇或不遇,相融或別離,今生或來世,都在這因緣中,強求不得,何不放彼此自由。

於最執著處放下執著,情最深處著力最輕。 

沒有人可以獨自長大,內在與外在世界時刻在交匯,我與他者時刻在相遇,自體與客體時刻在相互凝眸。聽童俊老師的自戀課程,懵懵懂懂感知到:所謂客體,往小了說,是母親(mothering,承擔母親功能的人);往大了說,其實是天地自然。此刻我才了悟客體之於對我的意義:客體並非一定是具體的某人某物,也可以是某個團體、某種共同認同的信念。從15年前,初識意象對話,我在這裡完成了自己的重生和一次次蛻變,它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客體——mothering。愛、信、知、行時時在耳邊,我卻不知作為一種基本氛圍,早已被我深深地內化於心底。如今,我已有了坦然、安靜佇立於他者叢林中的氣度,我將從這裡出發,去往更廣闊的天地,在與他者的輕輕接觸中,層層褪去自戀。

 

孩童是自戀的緣起,卻也是自戀的終結者。有界與無界,自我與自性,都是個體生命的必需屬性。

內在孩童健康的自戀只是一種最真實的存在狀態,狹義視角,是與母親一體,廣義視角,是與自然天地一體,根本而言,是無界。終於,我能夠看到這種天然的、無界的自戀是個體生命源源不斷的滋養,同時也恰恰是打破自戀的那把金鑰。鍊金術中如果有能融合一切、轉化一切的點金之石,或許就是這原初、純淨又在生命不同的階段憑藉悲傷與哀悼的力量不斷得以融合、轉化的無界之自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也罷,覆也罷,關鍵是持漿之自我能否守持覺察和中道。

 

成人的健康自戀和孩童的天然自戀是有差別的。無論是本來就比較健康的,還是經過成長修復了創傷的,健康的成人,內在必然保留著童真的自戀,這是地基;卻也建構了現實感所需的界線。我想提出一個新概念——界線生態圈。不是基於學術,是基於對自身成長的體驗、覺知。當我能夠帶著修復、重整之後的自戀走向他者時,一步一步建立界線,一步一步對關係更加覺醒,一步一步在相互鏡映中吸納、生發更多的特質,就一圈一圈擴大自體所能觸及的領域。就如同,自然界中哪怕只是一株柔弱的小花,也會以自身為中心,與環境相互影響,擁有一個相互交融而不可分的關係能量場域——生態圈,這是自然的親疏遠近關係圈。而我,越來越清晰地知道在不同的關係生態圈,我和不同客體之間要依循怎樣的交互原則才合適。這就是秩序,從原始未分化,到越來越分化精細卻融合。

 

唯有真正自戀過,才有力量不斷地走向他者,像蟬蛻,我在自戀的涵容中,養育自身,又在出殼時褪去自戀,走向他者。一層一層褪去,一步一步走近他者,一步一步深入這世界的真實。一個擁有穩定內核,有清晰界線,卻又開放靈活,能不斷吸收他者東西的人,就是在自性化的路上了。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涵容生發、生長、絢爛;涵容凋落、逝去、空寂;涵容執子之手時的相契與甜蜜;涵容天各一方界線分隔時的心痛和悲泣;涵容我是我,你是你,我卻在彼岸深愛著你;涵容我是我,你是你,你回之以你的真實而非我的期待。執其兩端,中道而行,愛在其中,信為載我之舟。

 

我一直是個愛哭的孩子,一直是那個歷經歲月卻依然會在眼淚猶在時,被一株小草、一朵小花、一隻飛入眼帘的翩翩蝴蝶吸引而破涕為笑,或許下一刻又會泗淚滂沱,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被世界愛著,容許著,可以放鬆地做個愛哭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有四個最美妙的字眼,四件最美妙的事:

然後我渴望第二件:你在,在我需要你時,你說:「我在」;

現在,我知道了第四件:同在,當容許發生時,你我與世界同在。

於是,有了生生不息。這就是生命。

 

眼淚可以是條河,是沉溺其中,用血淚交織綁縛和控訴,讓生命固結在喪失和過往的某個瞬間;還是隨波而去,化作灌溉心靈的甘露,讓生命在流動中布散於現在和未來的每一個當下?在眼淚中,一遍一遍回味生命的過往,在悲泣中,一次一次領會生命想要我聆聽的真義。

建構—打破,是人生永恆的迴旋曲。自戀給了我們生命最初穩定的地基,讓自體能安靜、從容、不爭不辯、不證自明地佇立在天地之間、人群之中,不斷擴大自體的領域和視野。

終有一天,將不再需要自戀的殼,於天地自然之中,與他者同在,與眾生同行。

 

覺察須得時時在,醒悟方在剎那臨。

 



作者簡介:

意象對話三期全程班學員,致力於意象對話體驗、成長14年;

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兩年班」2017級學員;

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三年班」2018級學員;

中國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此文為「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三年班」課程作業,有所修改。




相關焦點

  • 《無界之殤》舉行記者會
    《無界之殤》舉行記者會 時間:2020.0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無界之地》劇照首曝光 鍾鎮濤、甘薇緊緊相依
    《無界之地》劇照首曝光《無界之地》劇照首曝光《無界之地》劇照首曝光        於9月2日開機的中國首部人神戀電影《無界之地》目前正在上海緊鑼密鼓的熱拍,一直被眾多影迷所期待。鍾鎮濤、甘薇緊緊相依        《無界之地》由新晉導演徐子牧執導,香港著名影星鍾鎮濤、內地新秀影星甘薇領銜主演,熊乃瑾、李彩樺、譚耀文、謝君豪、鄭浩南、林雪、程儀等明星也受邀加盟,眾星在《無界之地》中會共同上演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跨界之愛。
  • 《無界之地》上海熱拍 鍾鎮濤甘薇最新劇照曝光
    於9月2日開機的中國首部人神戀電影《無界之地
  • 2017「水滴無界IDOL之夜」群星演唱會在泉州 明星有這些!
    ­  由水滴無界主辦,咪咕音樂全程運營的2017「水滴無界IDOL之夜」群星巡迴演唱會即將重磅來襲。第一場群星演唱會將於11月24日晚19:30登陸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體育場,薛之謙、迪瑪希、李榮浩、胡夏、SHN48、GNZ48、吳奇、沙楠傑等一眾人氣歌手齊聚星光之夜,頂級舞美設備震撼整場,全力打造動人心魄的視聽盛宴。
  • 《無界之地》最新劇照曝光 鍾鎮濤魅力造型亮相
    死神斷言印證,老人痊癒,橫沙感動  隨著《無界之地》9月16日全國公映越來越臨近,影片一系列宣傳資料也逐漸揭開中國"死神"的面紗。影片《無界之地》中扮演死神的都是實力派香港影星,鍾鎮濤、林雪、鄭浩南、譚耀文等在《無界之地》中分別飾演分管世界各地的區域死神,他們掌管著各自區域人類的生死大權。  影片中,眾死神的外在造型十分統一,他們都留著齊肩的長髮,黑色西裝、白色襯衣,上衣口袋別著白色的玫瑰,隨手拿著生死簿。除了一致的造型,他們也與人類一樣天生百態,具有迥異的性格和興趣愛好。
  • 《無界之殤》——當殘酷融進現實
    今年三月,在澳大利亞上映過凱特·布蘭切特製作並主演的一部劇《無界之殤》。在中國,很多人因劇中的舞技片段,誤以為這是一部普通的愛情歌舞片。可事實是,這是一個改編自真實事件難民題材的作品並且是一部佳作。而且《無界之殤》還被選為柏林的開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這部六集的迷你電視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 給所有喜歡無界的人
    或是喜歡破解謀殺之謎、傾聽故事的玩家們。對於彼此而言,這段在無界裡結識且成為朋友的經歷,是意外的收穫。我們平時總會說,劇本遊戲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東西,也許是成長、是快樂、是與各位成為朋友。但我們很少提過,它給我們帶來的這段主持人和玩家之間、跨越身份的友情。
  • 格力地產無界文學季|以詩歌之名,還時間答案
    格力地產"2020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自11月至2021年1月,無界文化特邀周瓚、楊克、凌越、陳東東、梁小曼等著名詩人及先鋒獨立音樂人莫西子詩,在海浪輕聲低語的海岸邊,以詩歌之名相遇,在海邊醞釀一場詩意。唯有詩歌可以打敗時間。
  • 城市之森,無界之居
    針對本項目的結構特點和家庭情況,設計師提出了「無界之居 」的設想。原本的建築分為正間和偏間兩大板塊,而它們之間卻全都被實牆相隔開。所以設計師決定首先要打通屋內的這兩大板塊,通過拆除隔絕正間和偏間的承重牆,重新搭建鋼結構改變整屋空間布局。
  • 紫泥十二門無界社區
    △ 無界生活之無界社區 鄭慶齡2012年秋天,一群藝術家朋友邀我們來到沙灣水道旁的紫泥堂廠,打算將其改造成一個藝術創意區。這個建於50年代的大型工業區,曾接受過鄧小平的視察,但如今芳草萋萋,美人遲暮。△ 山房原狀 扉建築△ 長桌的N種使用 扉建築△ 床板變畫板 扉建築△ 屋頂變劇場 扉建築然而,網際網路的泡沫把這星星之火澆滅了。好在我們立即找到了另外一位業主,租下了更大的纖維板車間。
  • 網紅與自戀
    網紅們對著屏幕賣力表演,賣力宣傳,賣力帶貨,都在說明他們除了自戀就是喜歡錢。誰不喜歡錢呢?為了錢自戀一點又有什麼不好的呢?可是整天對著屏幕賣力表演,而不知道屏幕顯示的粉絲是不是真人,那麼,還有比這更自戀的嗎?直播鏡頭就是一面照妖鏡,把一些人照出原形。自戀的人自視甚高,不屑於被人戳穿,當然也就不屑於關注周圍人了。
  • 演講實錄 | 姜峰:無界之界
    4月26日,2018中國優秀青年室內設計師提名「諾貝爾大板瓷拋磚」競講首站在成都正式開啟,中國室內設計影響力人物姜峰先生作為特邀演講嘉賓帶來《無界之界》主題演講。新浪家居特別整理了精彩演講內容,以饗未能親至現場的迷弟迷妹們。
  • 彼遙篇UR格鬥家-無界攻略
    SNK正版授權格鬥手遊《拳皇命運》,近期迎來公測兩周年慶典,登錄遊戲即可領取豐厚福利,同時,遙彼篇UR格鬥家「無界」也閃亮登場。「遙彼篇」作為「拳皇」系列街機作品主線劇情的重要篇章,繼阿修、墮瓏等經典格鬥家陸續登場之後,遙彼篇中的Boss之一,以恐怖的石化之力給予對手深層絕望的「無界」,近期正式降臨《拳皇命運》。
  • 自戀的最高境界是自嘲
    現在,我坦然了,人堅不拆,世事艱難,讓我自戀一下又如何?人生有很多自救、自梳、自贖、自愈,自戀是其中之一,甚至是一種養生修身之道。不過,有個發現:越孤獨越自戀,越自戀越孤獨。它不是包治百病。看過不少比我醜的,天天曬照片、視頻,各種自戀。我笑笑,心生慈悲,然後告誡自己,自戀常常是一個人的狂歡,不要期待別人的掌聲。
  • 無界空間:如何打造別人家的辦公室?
    Randy是眾創空間無界空間創始人,90後,年輕的他腦洞大開,無界空間辦公場地格調獨特,照片刷爆了朋友圈,被譽為「別人家的辦公室」。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眾創空間已超過1.6萬家,無界空間如何脫穎而出,如何打造別人家的辦公室?
  • 2017「水滴無界IDOL之夜」群星演唱會 11月24日重磅登陸泉州!
    2017「水滴無界IDOL之夜」群星演唱會重磅登陸泉州!
  • 大蔬無界一家把素食做到極致的餐廳
    大蔬無界美素館是一家素食餐廳,不僅提供綠色健康的美食素宴, 並且透過美素館的飲食美學,為素食世界呈現出不一樣的美感視野。自2011年創立大蔬無界,提出大蔬真味、美素創藝的目標,實踐理想中的生態商業模式:協助有責任感的農民種出利益土地的作物,讓農民有長期的收入可以安心耕作,廚師有高質量的食材以創作出餐桌上的風景,顧客可以品嘗到精彩的無界料理。
  • 無界沉浸,愛普生光影照進未來
    其中惟妙惟肖、互動精彩的投影解決方案讓人印象深刻,作為愛普生展臺上的「創意擔當」,3D mapping帶領體驗者去看花開、去聞草香,打開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桃花源之門。根據FutureSource 2019的數據,愛普生投影機保持連續19年全球第一、40%出頭的市場份額,再加上愛普生骨子裡「超越用戶期待」的匠人精神,使它3LCD技術的更新迭代牢牢執行業之牛耳。經過30多年的精益求精,愛普生投影機已遍布3000至30000流明區間,其3萬流明亮度的投影機已經能讓人們在很遠的距離裡看到堪比液晶屏幕的清晰畫面。
  • 無界空間發布聯合辦公行業藍皮書
    7月24日,國內聯合辦公新秀無界空間在朝陽大悅城分店舉行1周年慶生會,期間發布了《無界空間藍皮書》。  《無界空間藍皮書》  《無界空間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共分為4個部分,包括主流辦公場地選擇、聯合辦公行業標準、管理系統、聯合辦公服務等內容,據無界空間創始人萬柳朔(Randy)介紹,由於聯合辦公在近幾年的辦公場地市場中剛剛出現
  • 我的「完美情人」(愛無界Eav拍婚紗照)
    是的,儀式感,愛上一個人,就會想要給對方儀式感,老鮑特意從美國飛往中國,既是為了能一解他對女士的相思之苦,也是為了過來拍婚紗照。今年55歲的湘湘姐,從來沒想過自己能有機會為了愛而重新戴上純白的結婚頭紗,臉上綻放著純粹的快樂的笑容,她很愛這個來自美國的男人,正如老鮑也深深愛著她一樣,彼此的心緊緊緊緊地連在一起,發誓再也不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