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在澳大利亞上映過凱特·布蘭切特製作並主演的一部劇《無界之殤》。在中國,很多人因劇中的舞技片段,誤以為這是一部普通的愛情歌舞片。可事實是,這是一個改編自真實事件難民題材的作品並且是一部佳作。
而且《無界之殤》還被選為柏林的開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這部六集的迷你電視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Cornelia Rau是一名德國婦女,她小時候住在澳大利亞,2004年被視為精神不健全的非法移民,關押在巴克斯特拘留所長達一年。
醜聞一經曝光,就引發澳大利亞婦女組織的強烈抗議,以至於國會介入調查。
故事一開始,這個衣衫襤褸的金髮女郎像被什麼東西追趕一樣,在茫茫沙漠中奔跑,但看不清臉。
隨著鏡頭的快速變換,漂亮的空姐登上飛機,帶著聖誕禮物匆匆回家。兩個孩子的父親在家裡和孩子們一起過著快樂的時光。
在阿富汗還有一個家庭。他們似乎背著包要遠行。一切都顯得平靜有序。
Sofie小時候父母不認識她。即使在聖誕節,她也在進屋前屏住呼吸。母親希望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嫁給另一個像她姐夫威廉一樣的富商。
桌上的不快讓Sofie逃到了她的精神淨土,一個擁有鼓勵和幫助的療傷舞蹈中心。
出乎意料的是,當主事人拿到足夠的錢時,他毫不猶豫地把抑鬱的索菲踢開。「邪教」培訓班和家庭的雙重打擊,讓Sofie在黑暗中跳入大海,想遊到未知的國度。
同樣逃離的還有Ameer一家,他們以政治避難的名義從阿富汗航行到印度尼西亞,逃到澳大利亞。走私商人又把所有人的錢都騙走了,將他們留在了印度尼西亞。Ameer用他的生命作為支撐,把妻子和他的孩子送到船上,希望他們能到達大洋彼岸。
Cam,有兩個年幼的兒子,獄警微薄的薪水不足以讓妻子過上他想要的好日子。他想從枯燥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但他的良心和責任緊緊地束縛著他。
是命運的安排吧,三個不同的人就這樣在巴克斯特難民拘留中心見面了。
與其他關注離散敘事和身份建構的難民電影文本一樣,《無界之殤》也是真實的。在越境衝突中,完成了想像共同體的構建。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難民和夾在中間的工作人員三方的態度都被完整地記錄下來,語氣客觀而現實。
對於這樣的困境,沒有一個完整而堅定的解決方案,也沒有一個充滿說道的解決方案。它只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展現了人物的方方面面。
我們會看到Cam的掙扎。當他以人道的態度面對這群難民時,他幫助孩子們擺鞦韆,儘可能放鬆監管,以保持一種尊重感。但他得到的卻是暴亂和難民的人身攻擊。
我們還將看到另一位女長官Clare的崩潰。當她面對人事調動,以一貫的鐵腕作風控制看守所時,她也目睹了Ameer與妻兒團聚、分離的心酸。
此外這部劇真實地展示了政府的兩難處境,試圖以更人道的方式處理移民問題,同時維護邊境安全。
如何讓人們意識到這些難民不僅僅是麻木的數字,而是鮮活的你我。
於是他們通過塑造Sofie戲劇性的「流亡」身份,她被「邪教」組織清除,並與分散的難民群體產生共鳴。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他們都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目標,家人、朋友和家庭成了幻想。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五年沒有離開了,他們在這裡經歷了死亡。
而那些守在中心的衛兵,他們也經歷了沉重的打擊。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家庭分居,承受著上級「躲避媒體」的壓力,把自己建立在這樣一個殘酷的目標上,變得更加無情。
凱特·布蘭切特與其他三位製片人,難民收容根本沒有什麼解藥,而作為藝術創造者所能做的只能儘可能的給觀眾最真實的景況寫照,讓觀眾理解並感同身受。
而這恰恰是對觀眾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