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姐姐》是東方衛視從韓國tvn電視臺引進的明星真人秀旅行節目,節目於2015年3月15日每周日晚21:10在東方衛視播出。由奚美娟、徐帆、王琳、林志玲、宋茜、楊紫組成花樣姐姐團攜手馬天宇和李治廷兩位挑夫展開一場前往土耳其、義大利的旅行。
《花樣爺爺》是東方衛視2014年6月15日起每周日晚21:00播出的戶外旅遊真人秀節目。節目由平均年齡超過77歲的爺爺們組成:秦漢、曾江、雷恪生、牛犇,他們將第一次在陌生的地方開啟一段段別有意味及趣味的旅行。
現代年輕人總渴望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背起行囊、買張車票,即刻出發。假如將這一切的主角換為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們呢?羅英石PD率先將這個古怪的念頭變為現實:四位平均年齡高達74歲的爺爺們重聚在一起,開始人生「最後一次」、無比珍貴的異國旅行。這就是韓國TVN電視臺於2013年推出的旅行類真人秀節目——《花樣爺爺》,同系列節目還包括《花樣姐姐》、《花樣青春》,一經播出受到廣泛好評。2014年,東方衛視購買了「花樣」系列版權,重新進行本土化改造後展現在中國觀眾面前。
韓國《花樣爺爺》最初的想法很簡單:讓忙碌一輩子、沒有自己時間享受生活的演員們,以年輕人常用的「背包旅行」方式出國旅行,旅途中一定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奇聞趣事。再加上一名年輕「挑夫」,爺爺們與「挑夫」之間、爺爺彼此之間,一定會發生許多衝突與碰撞,從中展現出不同時代成長的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理解與態度。韓國電視人很看重「企劃意圖」,他們將「企劃意圖」視為一檔節目的初心。為什麼要做這檔節目?創意的起點在哪裡?符合當下哪個社會現象?哪種趨勢?或者擊中哪類人群?它決定著一檔節目有沒有社會根基,或者說是否具備引起社會關注的基因。反觀中國,除了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大多數二三線城市的老人們還將生活停留在幫子女養育第三代,或者跳跳廣場舞之類的層面上;而韓國銀髮族出行早已悄然興起。比起他們,我們的受眾面相較會窄很多,關注度也更低。
韓國有種稱謂叫「國民XX」,但凡具有某種代表性的個性特徵或角色定位,都被冠以「國民」的稱號,如「國民MC」劉在石、「國民妹妹」樸寶英、「國民初戀」秀智、「國民夫婦」亞當夫婦……韓國版的花樣系列,選取的人物都是可以稱之為「國民阿爸」的爺爺們,他們或有趣、或笨拙、或不善言辭、或脾氣古怪,大多有著自身固定的熒幕形象,並且深得人心。以《花樣爺爺》為例,以下為H4四位爺爺的角色定位及性格特徵——
韓國演員往往擁有自身的熒幕定位與形象,真人秀好看的點就在於打破此類形象,展現出演員本真的個性。這個前提正是基於對演員真實個性的了解。韓國演藝圈相對較小,人與人之間或多或少都認識,再加上許多明星本身就和製作團隊是好朋友,經常往來很熟悉,節目組很容易把握明星優勢與弱點,選到符合節目定位的人選。再者,因為演員彼此熟悉,旅行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特別自然,發生的衝突或狀況也很多,比起錄製節目,這更像幾個老朋友出來玩,輕鬆愉悅。
相對而言,中國「花樣」系列挑選的人物角色不夠突出。以《花樣姐姐》為例分析,韓國版是四位固定姐姐(尹汝貞、金慈玉、金喜愛、李美妍)和一位挑夫(李升基);中國版是四位固定姐姐(奚美娟、徐帆、王琳、林志玲)和兩位挑夫(馬天宇、李治廷),多了一位挑夫,部分旅程中還安排了宋茜、楊紫等飛行嘉賓。
相比韓國版中,各位出演者多少帶著禮貌和客套的「半工作半旅行」狀態,中國版的演員融合度上更勝一籌。隨著旅行的深入,這7人的相處逐漸融洽,氣氛也越發熱鬧,更像一家人的感覺。從陌生到彼此接納,再到建立起旅伴的親密情感,這當中既有出演者的努力,也有導演編劇的巧妙安排(如讓他們與導演組pk做任務,就極大地提升了他們是一個團隊的認知)。
當然,也有遺憾。中國版的出演者定位並不清晰,在這樣一段旅行的時空中清晰而立體起來的角色不多。除了李治廷擔任的理工男「導遊」和「財務」角色從第一集開始就可看出某種明顯的傾向之外,五位姐姐的角色定位和另一位挑夫馬天宇的內容量就顯得有些不足。中國版希望在「挑夫」設定上能有所創新,所以在節目中安排了兩位男演員出演,李治廷和馬天宇的角色實際應該是互補的,一個外向開朗負責掌控大局,一個細心內斂負責照顧姐姐日常。合理的分工按理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可是節目中,馬天宇卻幾乎沒有展現出本人的特點,編劇沒能很銳利地發掘出每位出演者身上的閃光點。
雖然說,作為藝人出演的真人秀,每位藝人原本就自帶「現有的角色」,但「姐姐」和「挑夫」在團隊中的職責和個性,仍然需要通過戲劇衝突來體現,需要編劇來策劃、引導。在韓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各位名編劇們提及「觀察力」之於真人秀的重要性。編劇需要在現場領會並且研究真實場景中演員的反應,提示他們可以強化扮演或者更強化自我的某些細節和方向。當然,也可以引導式的引入一些合理設定的綽號。
除了直觀的角色塑造之外,在邀請出演人員時還有一個必須要做的考量,即這些角色放在一起,所能產生和引發的社會性話題可能有哪些?這是一檔真人秀節目在娛樂之外所承載的社會責任部分,它絕不僅僅是簡單根據性別和年齡就能設定的,而是基於對每位出演者了解後埋下的線索。
比如韓國版的《花樣姐姐》是兩個60多歲姐姐、兩個40多歲姐姐,外加一個26歲挑夫,正好塞滿一部車。年輕藝人對前輩有禮貌,大家互相謙讓照顧,晚上還促膝長談。這5個人,相互行動和溝通之間,可能形成的話題,包括:對抗、懷舊,代際等社會化議題。原本觀眾或許以為《花樣》只是一檔旅遊節目,但因為有了這些議題的呈現和展開,還引發了多一點點的社會公益性效果。而在做了本土化「改良」的中國版中,年輕藝人的比重大大增加。這一吸引年輕觀眾的嘗試實際拉低了一些節目的「閱歷感」和「智慧」,和《花樣姐姐》最初的節目意圖有些不同。
「只要我們掌握到事情的核心,對著這個核心概念投出一顆直球,剩下的只需要等待就好——這就是我們在《2 天 1 夜》5 年當中經歷了無數錯誤所學到的訣竅。」羅英石PD曾在即將告別《2 天 1 夜》時表示過:好的製作團隊不該對結果進行預判,更不能操縱結果,硬套一個故事上去。僅僅需要選擇一個有意義的主題,比如「回家特輯」中「讓藝人去鄉下和爺爺奶奶交流感情」,又或者是「觀眾旅行特輯」中,讓參與拍攝的觀眾與藝人一起行動、近距離與藝人相處。如果這個核心概念足夠有意義,簡單的設定之下就一定會產生有趣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才是真人秀的真諦。
從《2 天 1 夜》還是典型的韓式綜藝「人物+情節+任務+遊戲」,而「花樣」系列更注重還原真實本身,是對參演者狀態最簡單地描繪。「不需要做遊戲,也不需要『笑果』,製作組只在邊上觀察記錄」。因此,我們看到的「花樣」系列更像一首詩,緩緩地、慢慢地,透漏出一點點真情,滿滿的都是人情味。可這種像詩一樣美好的敘事方式並不是中國觀眾所喜愛的。對比之下,中國版《花樣姐姐》則可以看到導演在拍攝中更多更直接的介入,如在旅程中有很多明確布置的行程安排,以及「賺紅包」的「挑夫項目」,這與韓國版更紀實的風格頗為不同。
以「紅包」為例,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衝突就是吵架,而中國版花樣將衝突點放在參演者與節目組之間,參演者內部還是呈現出溫馨感人的氛圍。例如,到了某小鎮,花樣姐姐們就接到了任務,要分組找到小鎮最知名的pizza並把它吃掉。其中花樣姐姐們大多情況下作為一個團隊完成任務,完成任務的獎懲是飛機票、旅館、錢等。 「賺紅包」這一特殊的裝置(環節)運用得好為角色性格加分不少。可惜,在播出的中國版《花樣姐姐》中,部分橋段卻顯得頗為突兀。比如在土耳其之行中讓李治廷說服三位姐姐拍照;在義大利的山壁上與導演組玩動作猜詞遊戲,這些任務設置與當時的地域環境沒有直接關聯,也對故事發展沒有必然推力,有為做而做的感覺。
土耳其和義大利都是有著很明顯民族文化特色的出行地,編劇的故事創作和裝置設置如果能更多參考和結合當地經典的文化體驗來進行,或許會帶給觀眾更好的收視體驗。
韓國版的《花樣姐姐》的企劃意圖中,有這樣幾句:「(不是)女演員(是)姐姐,通過背囊旅行來展現姐姐們不為人知的新魅力,他們同時也是我們的母親、大媽、姐姐……」
韓國版的編劇是這樣策劃,也是這樣在後期的節目中落實的。他們邀請的四位女出演者都是「真人秀」出演零經驗的女演員,觀眾平時只看到他們在電視劇中的角色,卻並不了解他們。《花樣姐姐》成了她們首次展現「我」這個角色的平臺。
相比中國版的節目,其中不乏奚美娟、林志玲、徐帆這樣的首次觸電「真人秀」的嘉賓,但也有真人秀常客的宋茜、王琳。此外,韓國版的節目中,處處透露著某些暗藏的韓國「元素」,比如禮儀、比如民族價值等等。中國版的節目中幾乎很難發現這些元素。如果從更長遠的節目出口和文化推廣的角度來看,通過節目來傳遞再多一層的本國文化內涵和價值,或許也是未來製作人需要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