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父親給我留言,說他讀三年級的孩子,男孩,動不動就在家裡大喊大叫,怎麼辦?
我首先問他,是不是因為這一段疫情宅在家裡,孩子受不了了?但是這位父親告訴我,不完全是,這段時間可能會更厲害一些。但平時就是這樣,稍微不如意就大喊大叫。
我說那你對孩子這種情況,通常是怎麼處理的呢?他說,我也會很生氣的,有時候我也會對著他亂吼。我看得出來,當我對他亂吼的時候,這孩子的眼神有點可怕。
我問:「是不是他也特別憤怒?」
這個父親跟我說:「是的,我從孩子的眼神裡面看到了我自己童年的形象。」
我說:「你的童年裡,你父親是不是也經常在你大喊大叫的時候把你暴打一頓?
他連連說:「是啊,是啊!有時候還打得更狠,我覺得我父親對我的教育給我留下了非常不好的一種生命暗示。所以當我看到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我就自然而然地也很容易非常生氣,也會對孩子大吼,然後兩個人情緒都非常不好。」
我又說:「就這個事情的想法,你有沒有跟孩子交談?」
他說:「沒有,每到這個時候我都巴望著這件事情早點過去,我不願再跟他交談。」
「那你到底明白不明白孩子這麼大喊大叫的原因所在呢?」
「我覺得孩子有時候,比如作業做得不順利,或者他某一個心願沒有滿足,或者我有時候對他說話比較兇狠一點,他經常的反應就是這個樣子的。」
「你日常狀態裡面跟孩子的交流是不是比較自然,比較正常,也比較頻繁呢?」
「說實在的,我跟孩子真的是交流很少的,偶爾交流會很容易產生衝突。要說我內心的想法,我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憤怒的狀況,覺得蠻為難的,也挺不願意正面去面對這種情況。也可以這麼說吧,對此問題,有時候會得過且過,或會用更暴力的方式來壓制孩子。但比較少會想到怎麼跟孩子更好地進行溝通。
其實溝通是必須的,但重要的就是不要在孩子發怒的時候進行溝通。有時候孩子真的很生氣,你不妨讓他生生氣好了。作為父母要學會克制——特別是在這種家庭狀況下,沒有外人介入,不是在公共場所,你就不妨讓孩子發怒、生氣、大喊大叫。
其實宣洩也是調節自己的一種方式,雖然這種方式顯得比較粗魯,但是它對平息某種怒火,進行自我調整,還是有好處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你壓抑了他這種憤怒,它就會轉化,有的就轉化成精神上更多的問題。
比如有一些孩子他從此不願意和你交流了,也不願意袒露自己真實的情緒跟情感了,更不願意跟你進行哪怕是一種消極的交流。所以這種怒火就轉化成了一種精神性的麻煩,你反而會更擔心孩子。
作為父母,其實你不能追著孩子的情緒走,他生氣你也生氣,你還想著用更大的怒火去壓制他的怒火,這種方式是非常不好的。當然更好的方式是平時要積極地保持跟孩子的溝通,要真實地了解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所在。
我們首先要相信人性本身,有它的複雜性。比如憤怒,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有時候無法自我控制,本身就是成長過程中要學習的一個問題。
當有一些人感到無助或者是感到對自己很失望的時候,他也經常會用發怒的方式來進行調節。所以你接納他這樣的怒火、這樣的無理、這樣讓你難受的狀態,也是作為父母非常重要的智慧。
作為父母,不管孩子怎麼生氣,你都不能跟著他生氣,你需要用一種父母的包容方式來接納他。更重要的是要從日常的角度來解決問題,比如保持跟孩子的溝通狀態,經常了解他所遇到的問題。包括他有時候發怒之後,第二天或者是什麼恰當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就這件事情跟他討論的。了解真相,面對孩子真實的問題,對父母而言極為重要。
在這個基礎上,比如他有時候憤怒是跟父母有關係,那父母也要捫心自問,反躬自省。作為父母來說,我們自己改變是帶動孩子改變的最重要的一種正面力量。
所以,作為父母,你要學會接納,要學會克制。你要避免動怒,同時要用更積極的、更樂觀的方式跟孩子進行交流。有時候交流不是都能解決問題,但是交流本身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對誰而言都是大有幫助的。
當我們這樣主動地去改善、去調整、去幫助孩子的時候,我們心裡也會覺得更為踏實一些。
我不知道你最近跟孩子相處得是否還好?有沒有問題需要拿出來我們一起討論的?可以在留言區說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