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故事後,幾番風雨幾番愁。從現在來看,留給蝦米的機會從來都沒有兌現,或許在它入贅阿里的那一刻,它的命運之輪已然定格。
文/姝苓
編輯/皮爺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本來以為有阿里就沒事的,沒想到那麼快。」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蝦米用戶這樣說道。這些年來,儘管蝦米飽受爭議,版權市場也逐步失守,但作為蝦米音樂最早期的用戶,依舊對蝦米,對阿里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
網際網路巨頭的投資,往往意味著有了足夠強勁的資金鍊,也是企業的生存保障。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網際網路巨頭收購或投資的行業翹楚往往被寄予厚望。蝦米音樂就是這樣一個存在。然而,運營十二載的蝦米音樂終究是在2021年的開頭迎來了告別時刻。
蝦米音樂官方聲明中稱: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我們將在更多音樂商業場景服務上進行探索,依託全新的「音螺」平臺持續創新,服務音樂人及業內合作夥伴,讓音樂內容賦能更多場景。
蝦米音樂此次關停早有預兆。早在11月底,就有內部人員透露蝦米音樂已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中。近年來,蝦米音樂運營每況愈下,在跌落至第二梯隊後DAU大幅落後於頭部的音樂應用程式。即使是有了阿里這座靠山,蝦米也沒能存活下來。
塵埃落定。但在蝦米的從1到0中,我們或能看到整個在線音樂的格局變遷。
一、從「偏愛」到「離場」
實際上,蝦米音樂也曾在音樂市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傍上」阿里之前,蝦米主打小眾音樂。蝦米起步於2006年杭州的一家咖啡屋,最早沒有App只有網站。網站也還不叫蝦米,而是取名EMUMO,意思是EARN MUSIC&MONEY。同時期,小眾音樂的另一大聖地叫做songtaste,已於2015年宣布關閉。
/沒有資本靠山的songtaste離開的更早
2010年之前,音樂市場處於蠻荒時期。彼時的網際網路仍處於快速增長的歷程中,沒有人去關注音樂及音樂人的權利。
「百家爭鳴」是主旋律,當時音悅臺和天天動聽堪稱神仙打架。事實上,作為最早期的播放器,兩者無論是在使用感受和曲庫搭建方面都在當時獨領風騷。排在第三第四的才是我們現在熟知的QQ音樂和酷狗音樂,QQ音樂的使用仍是搭建在QQ這個社交系統中,早起QQ音樂的使用場景仍在網頁端,好友能夠看到彼此的收聽情況。
流行度是一個方面,認可度是另一個方面。在當時小眾音樂領域,蝦米已經建立起了一定的影響力。王皓本身就是吉他手出身,在阿里巴巴工作四年後,懷揣著「讓每個音樂人都能賺錢」的夢想,創立了蝦米網的前身。這種以音樂人為核心的想法備受音樂屆推崇。鼎盛時期,蝦米音樂在各個音樂領域都有非常不錯的作品,成為小眾音樂的聚集地。
蝦米音樂發展初期,在找錢這個問題上耗費了非常大的精力。當時的在線音樂市場還沒有高昂的版權費,其資本的尺度變化比較小,資本不會去著眼於這個市場,而好的產品也會因為資金鍊問題而絕跡。songtaste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同時期各家的音源幾乎都是「公開」和「共享」的,音樂市場產品的差異還是在播放器的功能上。像音悅臺對於韓流歌曲的曲庫較為完整,MV播放流暢之類。
2013年,阿里巴巴宣布收購蝦米音樂。終於,王皓所期待的資金鍊完整了起來。
不過,問題同樣在不斷滋生。入贅豪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阿里收購蝦米的初心是在於分級賽道的流量,資本捲入之後,蝦米音樂更像是一個「商品」。王皓的優勢就在於以音樂人為核心,這也是蝦米能以小眾音樂佔據一定市場的原因。然而阿里入局之後,資本為重,市場為大,蝦米不再是小眾音樂愛好者的福音了。收購之後沒幾個月,蝦米遭遇了第一波用戶流失。
/蝦米的豪門夢破碎
從現在復盤來看,出現分歧的產品定位幾乎貫穿了蝦米的沒落史,而團隊之間的矛盾碰撞可能也是當時的王皓未曾預料的。據悉,阿里收購蝦米之後,以KPI為衡量標準來要求蝦米本身的團隊,並對不符合阿里價值的員工進行開除。在此期間,甚至有高管空降,致使蝦米整個團隊四分五裂,既懷揣了阿里的價值,又秉持了蝦米的夢想。
從始至終,阿里目標劍指音樂市場高昂的市佔率。王皓在離開蝦米音樂之前也曾躊躇滿志,這位最早提出付費音樂,保障音樂人權利的產品經理,最終以「對音樂行業失望透頂」離開了蝦米音樂和音樂市場,選擇遠赴釘釘。
二、版權紛爭與阿里「棄子」
王皓離開蝦米音樂的最重要原因,就在於版權紛爭。
2014年及其以前的國內音樂作品,免費是主流的形式。直到美國當紅歌手Taylor Swift未保護版權,宣布從音樂流媒體公司Spotify下架她所有作品,國內的音樂人才認識到:音樂是有版權的,版權也是可以引入資本的。
也正是版權紛爭開始後,原本百花齊放的在線音樂市場,成為版權爭奪的「金錢遊戲」。阿里和騰訊在版權紛爭中的態度截然不同。
王皓曾公開表示,Taylor的行為是「逆潮流而動」,免費網際網路音樂共享已經成為大眾的消費習慣,版權市場並沒有前途。同時,QQ音樂開始在版權音樂屆「撒幣」,杰威爾音樂、華研國際、英皇娛樂、美妙音樂、華誼兄弟音樂等唱片公司全部收入囊中。除此之外,華納音樂和韓國YG娛樂公司也被QQ音樂收入麾下。
/騰訊的音樂王國
版權紛爭的錯誤判斷,讓王皓對於音樂市場表達了失望之情。2016年,王皓寫下這樣一句話:有些行業註定要死去,我乾脆等他涅槃好了。
蝦米逐漸「消弭」。
往後幾年的兩家之爭,騰訊重在合併和誇大版權優勢,阿里則是在幾次換帥中依舊找不準蝦米的定位。騰訊音樂、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的合併,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進一步擴大版權優勢。阿里在版權之爭中也有過一陣小優勢,斥資3000萬買下了 超過60%的華語歌曲的獨家版權。「阿里星球」的到來,成為蝦米音樂的災難。
阿里執著於建造「阿里星球」。2015年3月,阿里巴巴將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組成阿里音樂,高曉松擔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何炅任首席內容官(CCO)。之後的一年,本就迷茫的蝦米音樂進入了更加混沌的迷茫期。
/阿里星球的探索期
宋柯豪情滿滿的宣布,阿里星球不再是一款音樂播放器,而是一個擁有粉絲遊樂、天天視聽和幕後英雄三大板塊,包含從粉絲經濟到互動直播再到音樂產品交易等多種服務內容的 在線音樂交易全產業鏈平臺,看起來,似乎要顛覆整個傳統音樂產業,再造一個音樂版淘寶,這恐怕是阿里高層最喜歡聽的。高曉松繼續誇下海口:3個月後將誕生全球音樂產業最大平臺。
正在阿里執著於建造阿里星球的這一年,其餘在線音樂平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4年之後,沒有參與版權之爭的音悅臺迅速落後,騰訊和酷狗搶佔了先機。同年,年輕的網易雲音樂誕生,當時的市場沒有人注意的這位無名之輩。15年之後,網易雲迎來了爆發期,以簡明的UI和獨特的情懷文化迅速的坐上了前三的交椅。
就此,阿里和蝦米完全與音樂市場脫軌,推出不到一年,阿里星球關閉,曾經擁有兩億用戶的天天動聽毀於一旦。更糟糕的是,這一年幾乎讓蝦米音樂錯過了在線音樂的風口。2015-2016年,QQ音樂的曲庫規模就達到1500萬首,網易雲音樂500萬,而蝦米音樂只有400萬首。2016年往後,版權意識再度加劇,版權在音樂市場的影響更甚。
網易雲音樂崛起後,騰訊制衡競爭對手的方法也更加果斷:買斷版權。早在2017年,AME就買下了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的獨家版權。2018年初,許多用戶抱怨道網易雲音樂的歌單又「灰」了一大片,這都源於騰訊對於網易雲版權側的施壓,下架了一些具有獨家版權的歌曲音源。之後的幾年間,騰訊憑藉著超群的資本實力在版權市場的份額穩步攀升。
/華語音樂屆流量雙炸彈
周杰倫的《說好不哭》成為版權紛爭的現象級事件。2019年9月16日,《說好不哭》上線,5分鐘評論過萬,一小時內或專輯銷量近300萬。由於周杰倫新歌搜索量過載,QQ音樂搜索功能都因此癱瘓。周杰倫和五月天堪稱華語樂壇流量雙炸彈,以此在社交平臺引爆的流量更難計數。而坐擁周杰倫和五月天版權的QQ音樂,只需坐收漁翁之利。因為即便是勢頭猛烈的網易雲,也很難在獨家版權中分一杯羹。
蝦米的失敗,阿里把眼光投向了網易雲。
阿里領投網易雲,已經宣告:蝦米音樂已經是阿里的一顆「棄子」。從阿里接手蝦米音樂起,糟糕的產品定位和混亂的運營團隊都讓這個本該承載了音樂人夢想的IP逐漸暗淡無光。最後,大靠山阿里並沒有救的了蝦米。或者說,正式阿里的資本蠶食了最初的那個蝦米。
三、音樂市場的「後蝦米」時代
王皓對於音樂市場的失望源自於版權紛爭的錯誤判斷,但事實上,極速發展的音樂市場確實已經不再「純粹」。
2016年之後,音樂類APP的大趨勢就是不再僅僅提供「播放器」這個功能。各家音樂APP都在發展中各具特色。AME作為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在四年間不斷發力。首先就是進一步擴大騰訊在版權一塊的優勢,騰訊音樂連續與包括果然娛樂、Sony/ATV索雅音樂版權、摩登天空、豐華唱片、Kobalt Music、Cooking Vinyl等在內的十家頂級音樂廠牌達成戰略合作。除此之外,騰訊還拿下了Being和新海誠除日本本土外的首個流媒體平臺授權。
/TME成為國內的版權大戶
除此以外,年底,騰訊又推出波點音樂。波點音樂整體色調年輕化,用戶可以自主的編輯音樂,對音樂進行再創作,具有突出的音樂UGC特徵和社交屬性。騰訊的又一布局無疑是想進一步對音樂市場的用戶進行分層,培養不同年齡層次用戶不同的音樂習慣。
網易雲在音樂社區建造和版權購買上也頻頻發力。網易雲始終關注「雲村」文化建設,注重音樂社區的影響力,也吸引了很大一批的小眾歌手,並積極助力原創。相比騰訊,網易雲在版權購買上稍遜一籌,整個體量和AME還有差距。
未來發展中,版權之爭仍然是音樂市場的主戰場。而隨著流媒體的興起,各類音樂APP也有一些「共識」性的改變。例如將音樂資源和短視頻相結合,畢竟短視頻市場仍處於紅利期,TME就宣布與快手相結合,無疑旨在激發更多的音樂應用程式的潛在用戶。另一方面,短視頻的配樂和音樂市場逐漸形成互相影響的關係,抖音、快手的「神曲」往往代表了大眾的聽歌喜好,成為音樂平臺推送的重要依據。
播客和廣播劇是後起之秀,也成為音樂應用程式的另一個小戰場。相比讓用戶接受一個新軟體,將用戶潛在的音頻習慣釋放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因此無論是騰訊還是網易雲,都積極的在有聲讀物市場前佔先機。據悉,2019年中國有聲書行業市場規模達到63.6億元,預計2020年行業規模將達到95億元左右。
除此之外,直播也成為大趨勢,尤其是針對音頻市場。2020年的演藝活動市場十分慘澹,票房損失高達數百億。取而代之的是數位化Live市場,這類功能就和音頻播放器息息相關。後疫情時代,可能有一定時間內偶發的疫情會成為常態,線上Live無疑是音樂人的第一選擇。除了演唱會數位化,本身直播行業就有許多基於音樂性的主播,合理的利用主播粉絲效應,在音樂應用程式上構建直播平臺也成為了音樂APP的共識。
/五月天跨年演唱會吸引超千萬聽眾
蝦米音樂關停後,網易雲和QQ音樂都開出了「誘人」的條件,鼓勵蝦米的用戶將歌單進行重新導入。這是對這個即將消失在大眾視野的IP的粘性用戶的最後瓜分。同時這也意味著,蝦米也正是加入阿里「陣亡全家桶」,阿里在音樂市場的主力軍也最終下場。
但是版權問題依舊是在線音樂市場的核心問題。「蝦米音樂的歌單導入網易雲依舊是一片灰色。」一位網易雲的用戶對歌單導入的事件這樣評論道。的確,如果版權實行壟斷,導致常聽歌曲無法使用,那麼網易雲或者其他播放器,都會成為下一個蝦米。
蝦米音樂的停服,意味著純靠資本在分級賽道「獨戰天下」的想法已經不可行了。在線音樂已經迎來了又一波洗牌,尋找產品的特色和突破口,才是音樂應用程式發展的大方向。
一輪故事後,幾番風雨幾番愁。從現在來看,留給蝦米的機會從來都沒有兌現,或許在它入贅阿里的那一刻,它的命運之輪已然定格。
永遠不要把音樂講成資本,也更不要把資本附加於音樂,這是蝦米留下的啟示,也更是如今音樂市場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