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歐洲莫押賭疫苗 莫被意識形態左右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社評:歐洲莫押賭疫苗,莫被意識形態左右

在英國發生變異的新冠病毒有很高几率傳播到世界各地,因為西方國家的反應雖然很快,但都表現在與英國斷航上,是恐懼中的自保,歐洲與英國斷航還導致這是英國脫歐遭歐洲在關鍵時刻「遺棄」的聯想。

西方的聖誕長假正在開始,儘管一些國家做了防疫宣傳和相應規定,但這期間的人員流動和聚會註定還是會增加,從而使變異病毒找到更多的傳播機會。

當疫情洶湧且情況不明時,保持嚴格的社交距離被證明是效果最好的辦法,然而西方社會就是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成了西方體制和生活方式面對疫情暴露出的嚴重軟肋。遺憾的是西方社會在政治和輿論層面都不願意正視這個軟肋,也缺乏花力氣補上它的積極性。新冠疫情已經折磨了西方社會近一年,但他們抗疫組織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

西方國家的聯繫機制發達,財力也相對雄厚,不過抗疫上的合作很弱,這一次又在各自為戰。英國除了遭到各國的交通隔離,第一時間連盟國領導人的慰問電都沒有收到。西方哪個國家遭遇恐襲,他們彼此還要慰問支持,但英國面對這麼嚴重的疫情衝擊,反而像這完全是它自己的事。英國成了洶湧疫情中的一個孤島。

如果美國此時宣布將疫苗優先提供給英國人接種,德法領導人表示願意給予英國所需要的任何幫助,那麼事情給人的感覺就會不同。抗疫本來需要各國聯手行動,因為對病毒來說國界根本不存在,但今年各國在抗疫中各行其是的程度恰恰是空前的。

西方國家在這一年裡還是開過不少會的,但是歐美主要國家領導人都參加的專門為抗疫開的會一個也沒有。西方國家內部保持社交距離和彼此之間有效相互援助的兩項重要能力同時缺失,導致了他們在抗疫方面的軟弱。

如今輝瑞的疫苗出來了,一直在全球抗疫表現墊底的美國似乎找回了一些自信,它像是有意通過分發疫苗來重整西方國家乃至世界的態度,恢復它在抗疫中丟失的「領導力」。

英國的情況表明,美國的疫苗「遠水不解近渴」,英國雖成第一個接種美國疫苗的國家,但量太小,不起作用。華盛頓好像也不太在乎疫苗分發速度慢而意味的世界上更多感染和死亡,對它來說,結果比過程更重要,無論過程多麼殘酷。

如果歐洲國家把希望都押在美國的疫苗上,將非常危險。輝瑞疫苗有德國公司參與,但分發使用的主導權由華盛頓控制。歐洲國家若完全依賴美國疫苗,就將形成一種「疫苗秩序」,它將最充分地體現「美國優先」原則,而且最終讓美國的抗疫方式「全球化」,歐洲只能隨波逐流。

新冠疫情很有可能比歐洲人預想的更加漫長。歐洲各國政府普遍比美國川普政府更願意面對現實,但他們採取的措施比較臨時,沒有朝著機制化沉澱。歐洲國家需要有更長期抗疫的思想準備,爭取主動。

歐洲國家切不可將抗疫問題意識形態化,儘快制服疫情應是壓倒一切的目標。抗疫合作只要有效就多多益善,歐中合作也是這個道理。抗疫方式是科學問題,這當中完全不應有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位置。是時候讓各種與科學抗疫無關的標籤走開了。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社評鋒利:中方這就讓他付出代價
    中國媒體犀利點評日前,《環球時報》發表一則文章揭示了種種真相,稱澳方所謂抵制"中國製造"可謂語氣不小,向來在中國還從未出現過公開抵制"澳貨"現象,此次澳右翼黨派又先發制人,完美上演一出賊喊捉賊。澳甘願當西方的"馬前卒"文章在隨後談及"價值觀",直言不諱指出澳大利亞這個國家普遍存在著西方極端意識形態,政治風向完全奉行著西方傳統單邊思維,緊咬"反華政策"不放。事實上,作為一個曾長期被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澳洲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金融資本上,都已牢牢被英美國家所控制,真正所謂"自主權"少得可憐。
  • 環球時報針對韓國演藝圈辱華事件頻發的社評發表後,韓國媒體也發表...
    12-20 10:42:58 來源: 娛你有緣 舉報   環時針對韓國演藝圈辱華事件頻發的社評發表後
  • 環球時報社評:接種拉開帷幕,中國疫苗有多重貢獻
    不過美國首批分發的疫苗只有300萬劑,到明年2月底才能實現為1億人接種。   大約同一時間,中東的阿聯和巴林批准了一款中國疫苗的使用,另外多個發展中國家正在準備開始對國民接種中國產新冠疫苗,已經從中國做了批量訂購。很顯然,美國和中國分別走在了新冠疫苗研製的前列,並且開始了實際接種的進程。   在西方,輝瑞疫苗得到更多的正面宣傳。
  • 環球時報:美軍重新進駐臺灣?那將意味著戰爭
    來源:環球時報蔡英文(資料圖 圖源:「中時電子報」)美國陸軍最新一期《軍事評論》雙月刊以「中國武力侵犯臺灣」為主題發表系列文章,其中一名美軍陸軍現役上尉撰寫的文章呼籲美國重新考慮在臺灣部署地面部隊,另一篇文章提出美軍在臺部署
  • 《環球時報》公開警告臺灣,兩岸關係到了危急時刻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近日,《環球時報》社評指出,世界進入多事之秋,臺灣不具備在一個大博弈中扮演活躍角色的資本。《環球時報》警告臺灣:事態嚴重《環球時報》評論剛發表,臺灣島內就亂成一鍋粥。不少臺灣專家表示:大陸不會輕易說這種話,說這種話時說明,兩岸關係已是事態嚴重。甚至可能是兩岸開戰的前奏。對此,軍事評論員張彬認為,臺灣的擔心是有據可循的,畢竟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官媒發聲往往帶有強烈的警告意味。
  • 環球時報:克拉夫特訪臺之日就是中國大陸軍機飛臨臺灣上空之時
    環球發表社評,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臺之日就是中國大陸軍機飛臨臺灣上空之時,環球剛發布的社評認為北京需向美方發出他們必須懸崖勒馬的強烈信號。要讓美方和臺灣民進黨當局都清楚,如果他們膽敢讓蓬佩奧在任期結束前夕訪臺上演,北京的反應將是排山倒海式的。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年底,包括中國在內,多國研發的疫苗開始大規模接種,給全球抗擊疫情帶來希望。《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紀雙城認為,英國有協議「脫歐」,避免了國際市場陷入新的動蕩,也讓外界關注「脫歐」後的英國如何實現自殖民帝國時代以來最具歷史性的轉型。
  • 環球時報:美不顧一切打壓華為,讓中國人怎麼看美國
    來源:環球時報(資料圖 視覺中國)川普總統星期三籤署一項緊急狀態行政令,美國商務部隨後將華為和它70家附屬公司列入「實體名單」。它們的實際用意是禁止美國企業購買華為設備,並且限制華為購買美國公司生產的零部件。
  • 環球時報社評:一百萬條人命,該換回哪些教訓?
    來源:環球時報全世界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在北京時間9月29日突破100萬,它不僅僅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更是生命逝去這樣的悲劇發生了100萬次。這其中,僅美國死亡病例就超過20萬,比它在韓戰、伊拉克戰爭等5場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還多。
  • 「環球深度」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劉欣】 2020年就要結束前,全球累計約有40個國家開始或即將接種新冠疫苗。對於即將到來的2021年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正如疫苗的到來被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形容為「讓我們所有人都看到了隧道盡頭的曙光」。
  • 環球時報社評:美國的流氓主義在世衛大會上碰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參加這次視頻會議,表明了中國將在未來兩年援助20億美元支持全球抗疫,以及中國一旦研製出疫苗它將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態度。而美國只派衛生部長阿扎爾與會,後者的幾分鐘發言充斥了對世衛和(不點名)對中國的抱怨。川普總統則在會外發了一篇長文,猛烈攻擊世衛和中國。這就是美國政府對全球抗疫的態度。
  • 環球時報:未來10天,中方回擊挑釁決不會手軟
    環球時報社評就蓬佩奧可能在下臺前突訪臺灣提出警告,美國務院發言人撇清:無此計劃當地時間9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突然宣布,解除美國與臺灣官員交往的所有自我限制。針對蓬佩奧在川普政府任期只有10天之際,對中美關係和臺灣問題又一次瘋狂的挖坑和埋雷,環球時報10日刊發社評警告稱,如果美方膽敢讓蓬佩奧在任期結束前夕訪臺上演,北京的反應將是排山倒海式的。在看到這一警告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摩根·奧爾塔格斯剛剛連續發推,撇清稱蓬佩奧「這周沒有訪問臺灣的計劃」,歐洲之行將是其作為國務卿的「最後一次海外出訪行程」。
  • 環球時報:疫情下的美國正成為現代版人間地獄
    來源:環球時報12月3日,在美國紐約,工作人員運送一名患者。(環球時報社評文章)
  • 比利時官員:輝瑞等疫苗在歐洲買的比美國還便宜
    比利時官員:輝瑞等疫苗在歐洲買的比美國還便宜由於新冠疫苗緊缺,所以很多國家都著手於疫苗的採購談判。而許多歐洲國家也因為背靠美國的緣故,率先獲得了輝瑞等多款的美國疫苗。就在買賣雙方各自歡喜的時候,比利時國家不小心在社交網站上「洩露天機」,將歐洲國家採購單價暴露了出來。
  •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
    來源:環球時報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今天舉行,從目前情況看,蔡英文將以超過半數的得票率實現連任,民進黨的「立法院」席位也可能超過半數。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已經宣布辭職。
  • 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選出2020全球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環球時報》記者範凌志回想起今年2月中下旬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出差時,當地人還「建議有病才戴口罩」,但很快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就因疫情發生改變。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時間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7萬例。
  • 阿聯批准中國疫苗,阿部長稱讚中國疫苗「安全有效」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阿聯14日宣布該國已「緊急批准」使用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並稱疫苗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被證明安全有效。這是世界上首次有國家批准使用外國研發的新冠疫苗。正值世界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之際,這一宣布立即引起各界的極大關注。《華爾街日報》稱,這是對中國國有製藥公司研發的疫苗能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信任投票。
  • 環球時報社評:假如死亡30萬人的是中國,會發生什麼
    星期一美國輿論的更大焦點是新冠疫苗正式投入使用,社會上因此而出現的樂觀似乎多於巨大死亡數字帶來的悲傷。我們想問的是,假如情況倒過來,有3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的是中國,而美國已經控制住這一大流行病,西方也已經大體制服了它,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 環球時報社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而是利益之爭
    其實中西更多的差異體現在意識形態層面。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出現得遠比價值觀要晚,對它的定義也不盡一致,大體說來,它是實現國家利益的上層建築方式,除了價值觀對它有影響,政治制度為它打上的烙印更重。只要有不同社會、團體和人際交流,價值觀就會發生接觸。而意識形態產生作用通常會局限在國家權力的範圍之內,一旦脫離了權力的支持,意識形態的張力就會大為減弱。
  • 環球時報社評:臺海,各方都應恪守「不開第一槍」
    來源:環球時報臺海局勢有進一步緊張之勢,責任無疑在美臺。鑑於擦槍走火的風險在上升,臺灣《中國時報》的一則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臺灣軍方在內部表示,臺軍飛行員如果在沒有接到空軍作戰指揮部下達的命令擅自開第一槍,著陸後將被立刻移送法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