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社評:歐洲莫押賭疫苗,莫被意識形態左右
在英國發生變異的新冠病毒有很高几率傳播到世界各地,因為西方國家的反應雖然很快,但都表現在與英國斷航上,是恐懼中的自保,歐洲與英國斷航還導致這是英國脫歐遭歐洲在關鍵時刻「遺棄」的聯想。
西方的聖誕長假正在開始,儘管一些國家做了防疫宣傳和相應規定,但這期間的人員流動和聚會註定還是會增加,從而使變異病毒找到更多的傳播機會。
當疫情洶湧且情況不明時,保持嚴格的社交距離被證明是效果最好的辦法,然而西方社會就是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成了西方體制和生活方式面對疫情暴露出的嚴重軟肋。遺憾的是西方社會在政治和輿論層面都不願意正視這個軟肋,也缺乏花力氣補上它的積極性。新冠疫情已經折磨了西方社會近一年,但他們抗疫組織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
西方國家的聯繫機制發達,財力也相對雄厚,不過抗疫上的合作很弱,這一次又在各自為戰。英國除了遭到各國的交通隔離,第一時間連盟國領導人的慰問電都沒有收到。西方哪個國家遭遇恐襲,他們彼此還要慰問支持,但英國面對這麼嚴重的疫情衝擊,反而像這完全是它自己的事。英國成了洶湧疫情中的一個孤島。
如果美國此時宣布將疫苗優先提供給英國人接種,德法領導人表示願意給予英國所需要的任何幫助,那麼事情給人的感覺就會不同。抗疫本來需要各國聯手行動,因為對病毒來說國界根本不存在,但今年各國在抗疫中各行其是的程度恰恰是空前的。
西方國家在這一年裡還是開過不少會的,但是歐美主要國家領導人都參加的專門為抗疫開的會一個也沒有。西方國家內部保持社交距離和彼此之間有效相互援助的兩項重要能力同時缺失,導致了他們在抗疫方面的軟弱。
如今輝瑞的疫苗出來了,一直在全球抗疫表現墊底的美國似乎找回了一些自信,它像是有意通過分發疫苗來重整西方國家乃至世界的態度,恢復它在抗疫中丟失的「領導力」。
英國的情況表明,美國的疫苗「遠水不解近渴」,英國雖成第一個接種美國疫苗的國家,但量太小,不起作用。華盛頓好像也不太在乎疫苗分發速度慢而意味的世界上更多感染和死亡,對它來說,結果比過程更重要,無論過程多麼殘酷。
如果歐洲國家把希望都押在美國的疫苗上,將非常危險。輝瑞疫苗有德國公司參與,但分發使用的主導權由華盛頓控制。歐洲國家若完全依賴美國疫苗,就將形成一種「疫苗秩序」,它將最充分地體現「美國優先」原則,而且最終讓美國的抗疫方式「全球化」,歐洲只能隨波逐流。
新冠疫情很有可能比歐洲人預想的更加漫長。歐洲各國政府普遍比美國川普政府更願意面對現實,但他們採取的措施比較臨時,沒有朝著機制化沉澱。歐洲國家需要有更長期抗疫的思想準備,爭取主動。
歐洲國家切不可將抗疫問題意識形態化,儘快制服疫情應是壓倒一切的目標。抗疫合作只要有效就多多益善,歐中合作也是這個道理。抗疫方式是科學問題,這當中完全不應有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位置。是時候讓各種與科學抗疫無關的標籤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