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網際網路大數據、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銀行小微貸款的業務發展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小微線上貸款業務成為銀行金融創新突破的方向。銀行發展小微線上貸款,是對過去一段時間網貸平臺魚龍混雜下資金不透明、融資成本高、風控能力薄弱、操作不規範、暴力催收易發生社會群體事件的一次及時「糾偏」,是在線上領域重塑銀行融資主渠道的作用,也是在監管部門整頓「現金貸」後,銀行業與流量平臺釐清各自業務邊界開展的一次優勢互補、合規經營的產業融合。
小微線上業務並不是把線下業務搬到線上那麼簡單,而是銀行營銷模式、風控模式的創新,銀行不再依賴人海戰術,通過網格化掃街掃樓掃園區以及關係營銷的方式,開拓小微客戶,貸款範圍也不再局限於服務半徑,貸款審批不再主要依靠審批人員個人的風險偏好與業務經驗來把控,貸後管理也不再限於一對一的回訪與經營場所的實地查看。相對於線下業務,線上貸款完全擺脫了地域的限制,客戶申貸資料極簡,審批與業務規則預先嵌入系統,全程無人工幹預,貸款發放從工作日工作時間一步跨入「7×24」全天候放款模式,客戶甚至不用到銀行網點開立實地帳戶,貸款全流程均採取大數據方式實施主動管理。小微業務線上化,還有效彌補了中小銀行網點不多、輻射面不足的短板,也能使銀行支農、扶貧的觸角真正深入到鄉村。小微貸款業務線上化,是銀行業服務小微、服務「三農」的產品升級、服務升級。
當前,小微線上貸款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與保險公司合作模式,保險公司發揮遍及全國的線下門店優勢,與客戶接觸,了解客戶需求,調查客戶資信與經營情況,篩選後向銀行方面推薦,保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對銀行貸款風險進行「兜底」;二是無風險緩釋措施,銀行自擔風險模式,銀行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第三方平臺只進行數據導流,不對貸款風險進行「兜底」;三是預付租金、使用費或保險費模式,在客戶承擔整體費用一部分(通常20%至30%)情況下,銀行對剩餘費用提供貸款,一旦客戶出現還款風險,平臺將未曾向客戶提供服務的剩餘費用賠付給銀行,即可歸還銀行貸款本息,這種業務模式具有良好的自償性,是所有線上業務中最值得推崇的一種形式;四是線下業務線上化,最典型的業務就是將傳統信貸模式下的供應鏈金融搬到線上,正是由於線上業務的優勢,才解決了銀行、核心企業、上下遊小微企業的「痛點」,有力地促進了供應鏈業務的發展。
線上業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良好的風險與合規管理措施「保駕護航」。
為此,銀行要做好線上貸款客戶身份真實性識別,通過生物識別、微表情識別、活體檢測技術並結合公安、銀行系統內的個人身份數據進行比對核實,進行借款人身份認證,確保客戶身份的真實性、有效性,客戶真實身份識別是線上業務全流程風險管理的起點,必須把好第一道關口;做好反洗錢工作,嚴格按照監管部門要求收集自然人以及法人客戶信息,確保信息完整有效,同時通過借款人股權關係、資金流向以及業務線索的監控,發掘業務的實際控制人,識別「真實受益人」;做好線上業務法律文件有效性管理,線上業務徵信查詢授權書以及與客戶籤訂的所有協議文本和證書鏈,均向仲裁機構雲上仲裁平臺通過專線傳輸,進行登記備案和證據固化,以此保證相關授權、協議的真實、有效;做好第三方支付機構貸款還款資金扣劃管理,正常情況下,對貸款還款資金的扣劃,應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當日清算、及時傳輸,銀行方面不進行墊支,對必須要接受「T+1」劃款方式的,也要優選資產規模大、風險管控能力強、內控機制健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合作,同時將墊支風險敞口納入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統一授信進行管理;積極做好貸後管理,根據借款人風險程度不同,制定差別化的貸後檢查方案,按一定比例開展實地貸後抽查,及時預警或採取有效措施化解貸款風險。
此外,銀行應加強大數據的分析運用,充分發揮第三方的信息優勢、場景優勢,結合銀行在徵信數據、反欺詐、反洗錢領域的數據優勢,自主建模,建立完善的風險模型與策略,多維度對客戶進行風險畫像,線上業務的風控模型必須牢牢掌握在銀行手裡;加強客戶第一還款來源的管理,即便有第三方平臺提供風險緩釋措施,也不應忽視第一還款來源對貸款安全性的重要作用,客戶自身的良好還款能力,能起到防禦風險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線上業務更需要廣泛分布於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經營特點的客戶來分散風險;加強第三方平臺管理,儘可能選擇行業內的頭部企業開展合作,保證保險業務也不例外,應儘可能選擇淨資產規模以及收入水平居於行業前列的保險公司開展合作。
說到底,線上業務應秉承收益覆蓋風險的原則,通過較高的收益來彌補各項成本。從長遠來看,線上業務應保持遠低於線下業務不良率的水平,才能體現其生產力上的優越性。線上業務還應在催收方式外包以及核銷政策的靈活性等方面大膽創新。
對線上貸款業務的挖掘,就像十八世紀人類發現西紅柿的美味一樣,誰先發現處女地,誰能精妙地做成美味佳餚,誰就引領了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