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馬口喜歡在向陽的淺灘中成群活動,但它們的警惕性非常強。用路亞的亮片雖然能釣到魚,但拋投幾次後,馬口就逃之夭夭了。如果釣點處同時有幾個釣手拋投,那麼,沒有咬口的情況就會經常發生。
馬口是北方江河湖庫中的常見魚種,比較容易釣獲。這種魚嘴大,屬雜食性,多以水中的小魚、小蝦為食,也常常躍出水面追逐貼近水面飛行的飛蟲。釣手常利用馬口這一特點,用毛鉤誘騙貪吃的馬口,只是用毛鉤釣法操作起來比較麻煩。
近年來,隨著路亞釣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釣手用亮片釣馬口,更加方便,手感也更加刺激。每年早春,具體地說,在承德是每年3月中下旬,正是釣馬口的好時節,這時的馬口非常活躍、聚群,攻擊性強。由於是早春時節,到遠處水庫垂釣還有點早,我就在穿過承德市的武烈河中用路亞竿掛亮片釣馬口。
當地政府注重環保,在經過市區的武烈河上修建了38道橡膠壩,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橡膠壩群,蓄水面積達800萬平方米。每道壩有近百畝水面,其中有大量的馬口。由於沒有天敵,大馬口竟長到20多釐米長,這為廣大釣友提供了過把癮的絕佳機會。早春的馬口喜歡在向陽的淺灘中成群活動,但它們非常警惕。
用路亞的亮片雖然能釣到魚,但拋投幾次後,馬口就逃之夭夭了。如果釣點處同時有幾個釣手拋投,那麼,沒有咬口的情況常常發生。看著遠處水中成群的亮光閃爍的馬口,釣魚人那真是干著急:路亞竿夠不著,穿水褲下水去接近魚群,早春的河水涼,壩中的地勢又深淺不一,很危險。
去年春天,我依然用亮片釣馬口。由於壩上人多,我拋投了一段時間,馬口魚就跑遠了。我只好原地休息,等待魚回來。這時,我看見一個釣友用磯竿拋投釣馬口,他一下子拋投出五六十米,隨後搖輪收線。我發現,在釣線與水面相接的地方,頻頻有馬口魚躥出搶食,幾乎竿竿上魚。有時,一竿能釣獲二三條馬口,且魚的個體較岸釣為大。
釣魚人看到新的高效釣法哪有不學的道理?我趕緊上前討教。釣友老徐爽快地為我講解了釣組的製作方法。這種釣法的機關在帶鉛墜的浮標上。在釣組上增加鉛墜的目的是拋遠,掛浮標的目的是使串鉤浮在水面上,便於馬口索餌,所以,浮標的浮力要大於鉛墜。串鉤共4枚,餌為蠕蟲、蛆、蝦等。
拋投時,釣組要拋投到超過魚群的地方,減少對魚群的驚擾,然後搖輪收線。注意:收線時不能太慢,以免被魚識破,也不能太快,太快魚追不上。收線時,高舉釣竿,使釣線與水面形成夾角,這樣一來,釣組上就有一兩枚鉤子在水面跳動。馬口魚躥出水面咬鉤的情景,真讓人興奮。
收線過程中,釣線與水面的夾角增大,水面上的釣鉤又高出水面許多,這時要逐漸放低竿梢,保證魚能咬到鉤。這種釣法在春、秋季節,馬口魚聚群的時候非常好用。自從我學會了這種釣法,釣獲量倍增。由於我時間充裕,每天都能出釣,每每釣上大馬口魚,常引起路人的圍觀。
釣友老徐因為要上班,很少到釣場,很多釣友都誤以為是我發明了這種釣法,紛紛向我諮詢。我在給釣友詳細講解釣組釣法時,不忘聲明一點,此法我也是從他人那裡學來的,版權歸老徐所有。此種釣法,簡單高效,操作容易,不用添置裝備,只要自己動手做一個帶鉛墜的浮標、拴一組4枚鉤的串鉤就可以了。每當釣友問起這種釣法的名稱,就有釣友調侃,稱其為「氣死路亞」。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
下面,我就具體介紹一下這個「氣死路亞」的釣具搭配方法。
磯竿、海竿均可,長度3.6米就可以了。繞線輪的線杯容量可捲入100米長的3號線即可。串鉤釣組的第一個鉤與浮標保持30釐米的距離,後面三枚鉤的鉤間距為25釐米。1.5號的腦線15釐米,釣鉤用7號以上的秋田狐、白狐、丸士鉤。出釣前,為保證釣獲,可以做2套串鉤,一套大鉤,一套小鉤,大、小馬口兼顧。餌料為蛆、蝦。若鉤小,可以把蛆、餌剪斷掛在鉤上,但一定要露出鉤尖。浮標可以自己動手做(見下圖):
所圖所示,下面的一款浮標是用硬海綿做的;中間的一款是在兒童玩吹泡泡用的塑料管中間,填上包裝盒裡的泡沫製成;上面的一款是改進後標、墜一體的,可以減少掛墜。鉛墜用20克左右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