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人日報》記者採訪發現,曾被稱為「偽需求」的共享充電寶,不僅成為不少消費者的「剛需」,也告別了低價時代,收費上漲至每小時4元~10元不等。價格偏高只是一個方面,一些消費者反映,共享充電寶存在歸還後仍扣費、「好借不好還」最終被逼買下產品、存在個人隱私洩露風險等問題。
作為共享經濟家族的一員,共享充電寶的用戶規模和城市覆蓋面不斷擴大,有3家頭部企業的註冊用戶均超過了2億。這說明消費者對共享充電寶的需求是比較旺盛的。去年以來,隨著分場景定價模式啟動,很多場景下共享充電寶收費上漲引發爭議,但作為一種市場定價產品,價格漲跌都是一種正常現象。
不過,共享充電寶亂扣費問題卻不正常。比如充電寶未彈出卻一直計費,還完後仍顯示訂單進行中繼續扣費等問題,增加了消費者成本和麻煩。再如,「好借不好還」造成消費者最終被逼買下產品,有強買強賣之嫌。公安部近日則提醒公眾,部分共享充電寶或隱藏木馬程序,有可能會盜取用戶的個人信息。
雖然不是所有共享充電寶存在問題,但一部分有問題,也會影響消費者對這類共享產品的信任。因為部分消費者分不清楚哪些是規範、安全的產品,哪些是存在亂扣費、隱私洩露風險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用戶就不敢輕易使用共享充電寶,轉而使用個人充電寶,那麼對共享充電寶行業就有不利影響。
消費者所反映的種種問題,根源在於相關企業沒有好好珍惜消費者的信任。按說,在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相關企業應該採取薄利多銷的政策,以便提高品牌影響力,增強用戶黏性。然而企業卻急不可耐地漲價,甚至以亂扣費、強迫用戶購買方式盈利,這些做法損害用戶利益,與公眾期待背道而馳。
有專業人士就戳穿了某些企業強逼用戶購買的真相,即共享充電寶的成本很低,加上很多產品長期使用,折舊很高。「讓消費者花99元購買,不僅可以賺一筆錢,還可以幫助企業消化舊充電寶。」也就是說,「好借不好還」有可能是某些企業故意設計的,目的就是讓消費者在無法及時歸還的情況下付錢買舊。
即使說充電寶「好借不好還」、存在個人隱私洩露風險等問題,不是相關企業故意為之,但歸根結底是企業沒有提供良好服務,沒有把好安全關口。所以,相關企業應該對消費者反映的種種問題勇於負責,而不是把充電寶無法及時歸還的責任統統推給消費者,或者說把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隱患留給消費者。
如果相關企業不主動承擔責任,消費者要麼重新選擇共享充電寶品牌和企業,要麼徹底放棄共享充電寶。目前狀態為在業、存續的共享充電寶相關企業超過520家。2020年1月~11月,共享充電寶相關企業註冊量達70餘家。可見消費者可選擇的餘地是很大的,放棄共享充電寶改用自帶充電寶也不是難事。
所以共享充電寶相關企業要清醒意識到,珍惜消費者對這類產品和企業的信任,共享充電寶才有未來,否則就有可能被消費者用腳投票,被市場淘汰。當然,消費者主動維權及市場監管者主動監管,也是倒逼企業規範經營、積極履責的重要力量。簡言之,包括共享充電寶在內的共享經濟不能被問題企業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