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過去40年裡,科學家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沒有研發出治癒痴呆症的方法。然而,令人鼓舞的是,流行病學研究已經確定了一系列可改變痴呆症的終身風險因素。其中,從中年開始的心血管風險因素已被證明在痴呆症的發展和發病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討中年至晚年心血管健康指標與痴呆症發病風險潛在的關聯。
Cardiovascular health metrics from mid- to late-life and risk of dementia: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Finland.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3474
近日,發表在PLoS Med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心血管健康指標較差的人相比,從中年開始擁有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標,尤其是理想的行為因素與降低痴呆風險相關。這也就意味著,保持終身的健康行為可能是降低晚年痴呆風險的關鍵。
在這項隊列研究中,研究人員收納了來自1972年至1987年間1449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0.4歲,女性佔62.1%,並隨訪至晚年(1998年),然後對744名無痴呆症倖存者進一步隨訪至晚年(2005年至2008年)。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6個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評分,包括行為因素(吸菸狀態、體力活動和體重指數)和生物因素(空腹血糖、總膽固醇和血壓),並將得分分為差、中、理想水平。最後,通過評分來探討老年痴呆症的風險與中年和晚年標準心臟健康指標得分之間的潛在聯繫。
中年和晚年心血管健康指標與痴呆症風險比
結果顯示,在隨訪中,1998年有有61人被診斷為痴呆,2005年至2008年又有47人被診斷為痴呆。從中年開始,心血管健康評分中等或理想的參與者,比得分低的晚年患痴呆的風險更低,尤其是在吸菸狀態、體力活動和體重指數評分較高的人群中。然而,當具體觀察生物因素時,晚年獲得理想得分的參與者,痴呆發生風險顯著增加。研究人員分析,這可能是因為痴呆症的一些生物學特徵與這些生物因素所重疊,比如血壓的降低和膽固醇的降低。
總之,從中年到晚年擁有理想或中等水平的心血管健康指標,尤其是行為因素,與較低的痴呆風險相關。另外,研究結果強調,終生保持最佳的心血管健康指標,尤其是行為健康指標,可能有助於降低晚年痴呆症的發生風險。
原始出處:
Liang Y, Ngandu T, Laatikainen T, Soininen H, Tuomilehto J, Kivipelto M, et al. (2020) Cardiovascular health metrics from mid- to late-life and risk of dementia: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Finland. PLoS Med 17(12): e1003474.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