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貝洛的童話集《鵝媽媽的故事》裡,有一篇《藍鬍子》,可謂「少兒不宜」,我早年所讀的中文譯本裡,這篇就被刪去了。
故事說的是有一位男子,在城裡鄉下都有宅邸,用的是金銀器皿,豪華家具,鍍金馬車,不過他長著一部藍色鬍鬚,而且據說娶過好幾任妻子,都不知所終,所以國中女子都避之唯恐不及。附近有一位貴婦,有兩位妙齡的女兒,藍鬍子登門求婚,並且將貴婦一家以及他們的友人全部請去他的豪宅中小住一周,每日盛宴款待,釣魚、打獵、跳舞。貴婦的小女兒漸漸覺得男子彬彬有禮,長了藍鬍子不假,但也不覺得那麼可怕,便決定嫁給他。婚後一個月,男子出遠門,將家中的鑰匙全部交給妻子,說是宅中上上下下,哪裡都盡可以去看,唯獨其中有一把小鑰匙,是樓底下畫廊盡頭一間密室的,千萬不可去窺看。男子走後,妻子按捺不住好奇心,打開密室,發現遍地的血跡,牆邊排了一溜女子的屍體,原來都是男子的前妻。
長話短說,男子忽然提前回家,發現妻子曾經去過密室,便要殺死她,幸而妻子的兩位兄長(一位龍騎兵,一位火槍手)及時趕到,殺死了藍鬍子。妻子善用丈夫留下的萬貫家財,照顧姐姐和兄長,自己也另擇佳婿,結局皆大歡喜。貝洛在故事結尾所留下的寓意,是告誡讀者切不可過於好奇,因為好奇心一旦滿足了,就索然無味,而且付出的代價往往會太大。
這個故事據說來自歐洲民間傳說,德國的格林兄弟也寫過一篇內容相似的《強盜新郎》。也有人認為故事裡這個殺妻的男子在歷史上實有所本,甚至有人以為影射的是娶了六位王后而下令將其中兩位斬首示眾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三百年來,這個故事吸引了許多後來者的注意。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在好幾部劇本中將藍鬍子殺死的前妻分別寫成了有名有姓的角色。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和匈牙利作曲家巴託克各自將故事改編,寫成了歌劇。英國小說家狄更斯、薩克雷,法國作家法朗士,都曾經將之改寫為短篇小說,最有意思的,是當代美國小說名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也寫了一篇短篇小說,題作《藍鬍子的愛人》,其中的妻子不為好奇心所動,未去開啟密室,因此與丈夫相安無事,日後她雖然得悉了丈夫殺害前妻的劣跡,卻依然從一而終,並為之生兒育女。這也算得「反其意而用之」的極端例子了。
十九世紀法國畫家紀雍(Adolphe Guillon, 1829-1896)早年在巴黎藝術學校習藝,師從在彼任教的瑞士畫家夏爾·格雷爾。格雷爾的眾多弟子中,包括日後成名的印象派大師莫奈、雷諾瓦和西斯萊。紀雍則恪守傳統,未能自成一家。他在法國中東部勃艮第地區的弗澤萊市定居,作品以風景油畫為主,曾於六十年代先後在巴黎和倫敦的沙龍展出。這是他為一部貝洛童話集所作的彩色插圖之一,描摹的是這篇故事裡千鈞一髮的時刻。
本文刊於2017年6月10日《文匯報 筆會》
--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韓天衡:教誨直到魂靈——雜憶恩師謝稚柳
楊絳未刊稿:《幼年往事》《猢猻精》
李天綱:顏福慶,上海不能忘記的人
郜元寶:多面的汪曾祺
莫言:朗讀與吶喊
了解筆會新選集《歌以言志》,請點擊:
不斷磨洗,直至透明 | 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