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沒有回頭路
一次,某人與斯裡蘭卡暹羅宗一位很有聲譽的長老進行了非常友好的交流。他十分真誠地問長老:「社會上有一種印象,覺得比丘們非常墮落,不守戒律。那您呢?」長老回答說:「我鼻子以下都已經完了,快淹死了。做什麼都無濟於事,餘生只能這樣等死了。」他的意思是說,他的比丘生活已經完蛋了(即犯了波羅夷),但到死前都要以比丘的身份活著,因為他太老了。267當同一個宗派的一個高級業處老師被人問到類似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佛陀的教法已經完了,只剩下形象!」連嘎督瓦傳承的幾個長老都不滿地表示:「除了極少數持戒的比丘在認真修行之外,就別做夢,假裝說什麼清淨的傳承,清淨的寺院了。」 在斯裡蘭卡,除了表面上能看到的大多數比丘的欺詐行為外,允許越來越多的波羅夷犯戒者和僧團共住,是僧團越來越墮落的主因。此外,人們認為還俗做居士是不吉利的,對家人而言,這也是一種恥辱。而且,當一個人加入僧團的時候,會有一種極強的自豪感,會在家人、朋友和親戚中廣而告之。268因此,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哪怕降格為沙彌都是不能考慮的,就像2009年上吊而亡的那個比丘一樣。另一個原因是,由於這麼多年,長老們一直被慢心奴役,並且沉醉其中,被年輕的僧眾和俗眾仰望,尤其隨著戒臘的增長,「我執」是沒有那麼容易放棄掉的。波呵羅!譬如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於岸、於陸上。如是,波呵羅!若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有招疑訝之行,隱覆所作,以非沙門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稱為梵行者,內心腐爛、漏洩,等同於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速疾集會舉此,若彼即使坐於比丘眾之中,彼亦與僧伽遠離,僧伽亦與彼遠離。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三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波呵羅大經》(Pahārāda Sutta)
增支部8.19
最重要的是,這些「波羅夷殭屍」能夠照常生活在僧團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任何外在壓力迫使僧團根據「法與律」採取必要的措施。在一個僧團裡,即使是善比丘佔多數,但是,如果墮落的比丘掌權了,僧團就無法做到按照「法與律」行事。一個犯波羅夷的人可能會對另一個犯波羅夷的人進行處分嗎?對小偷來說,加入一群小偷並支持他們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他們都同樣無恥,會一起造下更多不善的業。
爾時,比丘等責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即於諸比丘所責難之罪,假設種種遁辭,避談,呈現憤怒、瞋恚、不欣。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摒除此人,269諸比丘!拂去此人,諸比丘!斥退此人!何受異子之害耶?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人,諸比丘未見彼罪之時,其行步觀察屈伸,著僧伽梨及缽衣,類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諸比丘見彼罪之時,如是乃知『此是沙門之汙、沙門之稃、沙門之莠』。」知彼如是而擯棄。何以故耶?令無汙其他真好比丘之故。 若共住則知人,若有惡欲與忿,有覆有慢有惱,有嫉有慳有誑。對人作柔和語,一面如沙門語,若於屏處惡行,有惡見不恭敬。令匍行則妄語,若知云何耶,汝等一切和合,拒絕彼〔惡比丘〕,擯棄莠〔惡比丘〕,遠離微賤〔比丘〕。再者非似沙門,當除稃之〔比丘〕。有惡欲而所行, 擯棄惡之〔比丘〕。作清淨為念處,與清淨人共住,如是合和聰慧,汝等當盡苦邊 。
《谷渣經》(Kāraṇḍava Sutta)
增支部8.10
能夠做出這種無恥的把戲,主要是本性中的誠實和正直缺失了。因為,「假」是「真」的反義詞,一個黑心不正直的人,能夠體驗到哪怕是一點正法嗎?毫無疑問,如果有人嘗到了哪怕是一滴正法的滋味,他都會以無比的尊重、珍惜它。270如果這樣,他還會做一個不正直的人嗎?如果一個人認為他在欺騙佛法,實際上,他是在欺騙自己。正如佛陀所說,如果沒有絕對的誠實,是不可能看到實相的。因為不誠實如烏雲,遮蔽了心和真相。
專於修善者 欲達安詳境(涅槃),應當有才能 正直且真誠,271柔順亦溫和 謙虛無驕慢。
《慈經》(Mettā Sutta)
小部經集1.8
雖然他們可能許多生都身穿僧袍,但主要是由於輪迴中不成熟的心性,導致他們這一生缺乏誠實正直的品質。這些人具有非常明顯的一個特點:以傳承佛法的名義曲解佛法,這種做法在斯裡蘭卡佛教裡根深蒂固,甚至在十二年的大饑荒之前就已經有了。然而,一個在自我欺騙中渡過餘生的波羅夷犯戒者,臨終之際,該如何面對醜陋的自己?
「諸比丘!汝等是否見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毀而滅?[1]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抱著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與抱著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力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何者好耶?」「大德!抱著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力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較好。大德!抱著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者是苦。」「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為惡性,為不淨,為招其他驚訝之行,隱覆所作,非沙門而稱為沙門,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內心腐敗,漏洩,有等於塵芥,則抱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者較好,其何故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2]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韌之發索捲起兩脛而摩擦,乃切外皮,切外皮已而切內皮,切內皮已而切肉,切肉已而切筋,切筋已而切骨,切骨已而壓骨髓方止,與剎帝力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問訊自己而喜,何者好耶?……[3]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與剎帝力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何者較好耶?……[4]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板卷身,與受用剎帝力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衣,何者較好耶?……[5]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將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燒彼之唇、亦燒口、亦燒舌、亦燒咽喉、亦燒胃、亦通過腸或腸間膜而從〔身體之〕下部出,與受用剎帝力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何者較好耶?……[6]有力之人捉頭、或捕肩,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床,或令坐於鐵床,或令臥,與受用剎帝力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床,何者較好耶? ……[7]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投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鍋中,彼於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橫行,與受用剎帝力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何者較好耶?……」 世尊如是宣說,說此記說之時,六十〔位〕比丘眾從口吐出熱血,六十〔位〕比丘眾拒絕是學而退轉於劣。「難作,世尊!難作,世尊!」然而,六十〔位〕比丘不取著,心從諸漏解脫。
《火聚譬喻經》
(Aggikkhandhopama Sutta)
增支部7.72
注釋:
[268] 當地人說這就是斯裡蘭卡離婚率比西方低的原因。即使夫妻關係很糟糕,也會湊合著待在一起,因為他們覺得離婚很丟臉。
[269] 佛陀在這裡把他稱為「普通人」(puggalo),並沒有把他當成「比丘」。因為佛陀非常具有慈悲,如果比丘沒有犯波羅夷的話,他是不會將之驅逐出僧團的。
[270] 對於親自覺悟到的法,佛陀本人也是非常敬重的。
[271] 「…sakko ujū ca sūjū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