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07:14 | 溫州都市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來自韓國朝鮮大學的趙敏背誦起《大學》,在場老師、學生無不讚嘆:這位韓國教授真不一般,不但漢字寫得好,而且還能背四書……
事實上,趙敏還在10年裡遊覽了近150座中國城市,寫了一本叫《中國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書。雖然走過那麼多地方,但是他說,溫州才是他的第二故鄉。
趙教授與他的溫州學生
上了韓國KBS黃金檔新聞
先來看一看趙敏教授的經歷。
2003年,他到復旦大學韓國文化比較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到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韓語系任教。四五年前,他受韓國朝鮮大學派遣來溫州,到溫州市越秀學校中韓班教韓語。
在2016年的2月17日晚,趙教授和他的越秀學生出現在韓國廣播公司(KBS)的《9點新聞》裡(KBS是韓國三大電視臺之一,《9點新聞》是主打欄目)。這個中韓班是2013年起設立的,是溫州與韓國光州結為友好城市後的第一個教育碩果,是韓國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中設立的第一座韓國語學堂,也是溫州第一個韓國語學堂。
趙教授上課非常有意思,就拿中韓班來說,新生第一堂課是「人生規劃」。趙教授會提前把學生姓名用韓文寫好貼桌上,學生學寫姓名並用韓文、漢字或圖畫展示愛好和志向。趙敏說,一是為教會學生寫名字,二是藉此了解學生特點,以便日後針對性教學。
越秀學校中韓班的學生說,因為班裡有韓國大邱學生,所以在教授的課堂上大邱、溫州方言也派上用場。「比如說『你好』,大邱人和首爾人說的就不一樣。」學生梅皓策說,趙教授講發音,會讓溫州同學和韓國同學分別用韓國語標準音、普通話、溫州方言和大邱方言說同一句話,在「笑料」百出中,大家漸漸理解怎么正確發音。
趙教授說,溫州市越秀學校是韓國朝鮮大學的優質生源培養基地。兩校有協議,越秀學生完成高中學業且通過韓語三級考試,就可直通朝鮮大學讀本科。中韓班的韓國相關課程用的是韓國教材。即便是「零基礎」,跟著認真學,有突破那是很快的事兒。在趙教授團隊的培養下,越秀學校已有多批學子赴韓國朝鮮大學深造。比如,前文提到的梅皓策已經到韓國學習了。
除了在越秀的工作,趙教授還在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與韓國朝鮮大學共建的韓國語學堂任教。
這個韓國語學堂是一個公益課堂,免費教韓語。目前,已培訓學員1700人左右。趙教授在教韓語之餘也不忘與學生交流韓國文化,如穿韓服、做泡菜等。
趙教授是孔子粉絲
上課常聊中韓文化淵源
「你知道朋友的『朋』是什麼意思嗎?」面對韓國語學堂的學生,趙教授拋出問題,見不少人語塞,他解釋:《論語》裡有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裡「朋」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可以相互批評相互學習的人。
原來,趙教授是孔子的「粉絲」,學過倫理課、道德課、社會課,講的都是儒家思想。
「老師讓我們背《大學》,背會了才能回家。」說著,他雙腿盤起搖頭晃腦背起來。「大概還能記住九句、十句。我們學過《大學》《論語》《中庸》《孟子》,還有《詩經》《周易》《尚書》。」趙敏說。
趙教授說,因為喜歡孔子,他去了山東好多次,登了3次泰山。
趙教授也會寫漢字,當與他人用普通話交流不暢的時候,他會拿出紙筆寫出來。在課堂上,他常跟學生聊中韓文化淵源。
遊覽中國150城,享受在溫生活
「都不想回去了」
早前,完成在復旦大學的工作後,趙教授背起行囊,坐上火車,開啟了一個人的旅行,「青海、西藏、內蒙古、雲南都去過,浙江的幾座城市也都去過。」趙教授說,他到一座城市最想感受的是當地的文化、歷史,會遊覽博物館、名勝古蹟。
「上海人太多,人際關係複雜,適合旅遊,但不適合居住;杭州很棒,市民素質好,交通環境都不錯,韓國外教也很多;溫州商人很出名,是我的第二故鄉。」趙教授說。
在溫州,趙教授愛去大羅山, 「半小時到龍脊,經過水庫,很漂亮。」他說,大羅山不同的入口他都走過。
除了登山,趙教授還喜歡喝咖啡。「每天都會去,溫州有23家星巴克,我都去過,太不好意思了。」說完,趙教授吐吐舌頭笑起來。「有時候中午去,有時候傍晚去,點一杯咖啡坐好幾個小時,看看天,看看路人。」趙教授說,尤其是下雨天,天冷的時候,總是忍不住要去聞一聞咖啡的香味,這一點在溫州實在是太方便了。
趙教授說,他很享受當下在溫州的生活,「都不想回去了。」
(原標題《溫州這所學校中韓班上有個好玩的韓國歐巴,上課居然用上溫州方言》,編輯 王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