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20:48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1042
□金城濠
聽一位教授說,他的研究生在寫一篇關於溫州詈罵語現象的論文。詈罵語是個很文雅的說法,溫州人土講就是「謴馬頹」。
「謴馬頹」過去的溫州人幾乎都會幾句,男人罵人稱「謴」。女人罵人稱「讖」。我小時候經常聽到大人、小孩吵架,在那裡猛「謴」和猛「讖」。我家老屋在百裡坊,有前道坦(院子)和後道坦,當中還有「上間」(大廳)。街路廝兒(馬路上的孩子)經常到我家玩。「趞起挈」「踢毽子」「瞞椿兒」「打銅鈿釘」「宿起尋」等等。經常會吵起、亂起。那時候就少不了「皇天三界」叫起,「頭毛兒」「狗生兒」謴起。這時隔壁大媽就出來讖了:童子癆,死不亡該,死開遠哪。我女兒那時還小,三四歲吧,不懂事,把這些髒話也學來了。有一次,和鄰居小孩吵架,也說「你妳哈我抬起」。隔壁大媽聽了大笑說,你抬得動嗎,他媽媽塊頭很大的。三十來年過去了,我們還當笑話講。
除了「謴」和「讖」還有帶口號,過去有些溫州人喜歡稱自己為「我阿爸」(老子);稱別人為「個兒」(小子)。就像電影《地道戰》裡的翻譯官說的「老子吃你幾個爛西瓜算什麼」。有這麼一個段子:一個小夥子到一個場所找他父親。守門的問他進來幹什麼。他說,「我阿爸」(我)走來尋「我阿爸」(父親)。守門的說,你敢在「我阿爸」(我)面前稱自己「我阿爸、我阿爸」,守門的攔住不讓進。小夥子強橫地說,你讓「我阿爸」(我)走,「我阿爸」(我)走底替「我阿爸」(我)的「阿爸」(父親)尋著;你不讓「我阿爸」(我)走,「我阿爸」(我)也要走底替「我阿爸」(我)的「阿爸」(父親)尋著。守門的無奈,只得讓他進去。過一會兒他出來了。守門的問他找到了嗎,他說,「個兒」(指他父親)不在裡面。
「謴馬頹」一般情況下是不文明的舉動,也有特殊的。它也會成為老百姓發洩自己對統治者不滿的武器。據說瑞安當年有個縣太爺,在任時魚肉百姓,人們恨之入骨。離任時,有人送去一個匾上書「德藝在仰」四個大字。當官的大喜,百姓暗中竊笑。原來「德藝在仰」和瑞安話詈罵語「搗你入娘」諧音。
關於詈罵語過去還真有人研究過。語言學家劉半農有一次突發奇想,要編一本「罵人專輯」,還在報紙上發文徵求「罵人方言」。登報的第二天,他的好友趙元任一大早便跑到劉半農的家門口用三十多種方言罵了一早上,劉半農一邊聽,一邊記,半句嘴不敢還。趙元任走了之後,劉半農鄰居周作人也趕了過來,用紹興方言罵了一會。上課的時候,當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用家鄉話罵了劉半農一頓後,所有的學生都興奮了,自覺排起長隊去罵老師,就連外系的學生聞聽之後,也都紛紛趕過來加入排隊的行列。廣東、四川、廣西的學生罵得最起勁,劉半農一邊聽人罵他,還一邊向學生請教如何發音,話語是什麼意思,半點不惱。這事兒道聽途說,我們當故事聽聽算了。
現在溫州人居住環境變化了,接受教育多了,文明程度提高了,小孩不會謴馬頹了。這是個好事,大家都說文明禮貌用語,這多好啊。溫州人的「謴」和「讖」,就留待學者去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