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上演了太多了驚喜和感動,今年的奧斯卡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年」,各類題材都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而在眾多大熱電影中,《火箭人》的出現無疑是讓眾多樂迷驚喜萬分的存在。不僅力壓《冰雪奇緣》奪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這部傳記電影的主人公Elton John也現場演出了這首(I'm Gonna) Love Me Again 。
今年已經73歲高齡的老爺子仍然帶著標誌性的誇張眼鏡,從演到彈唱仍然是一派巨星風範。而他的老搭檔伯尼也一同出席典禮,實在是讓人感慨時光故事啊
提起Elton John,更多的年輕朋友是從他與阿姆合作的歌曲甚至是各種電影的調侃裡所不斷熟知的。但事實上,這位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引領樂壇熱潮、橫掃各大榜單獎項的巨星,閃耀出的光芒遠比我們想像的多的多。
開始學習鋼琴的音樂天才,和詞作者Bernie Taupin,用一首《your song》一同打開了70年代原本已經群星璀璨的歐美樂壇。
雖然當時the beatles 已經瀕臨解散,但卻將巨大的音樂生命力留下,從Pink Floyd, Led Zeppelin,到The cream 、Eagles甚至David Bowie,都不斷的刷新著自己的音樂創造力,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經典誕生。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Elton John仍然憑藉自己獨特的鋼琴搖滾以及大膽誇張的服裝和表演風格,將一股全新的音樂浪潮刮向全世界。
而這一刮,就是50年。
但隨著不斷創造的唱片銷量神話和得獎記錄增長的還有酒精、毒品以及混亂的私生活帶來的輿論影響和身體問題,於是一直過著「pg-13」生活的Elton終於在80年代開始逐步恢復正常,並和老搭檔Bernie Taupin重歸於好。在90年代,憑藉一首《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作為電影《獅子王》的插曲再次紅遍全球,而隨後獻給黛安娜王妃的《Candle In The Wind》也成為了全球最賣座的單曲之一。
當新世紀的浪潮將許多曾經巨星們的光芒逐漸淹沒之時,Elton則主動嘗試涉獵到其他領域到藝術創作中去。電影《王牌特工2》中的客串,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了這個自己演自己的歌手。如果說成為電影的調侃只是一時的娛樂,那麼他對於音樂劇的創作和熱愛則讓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獲得了音樂劇最高獎項託尼獎。成為橫跨格萊美、奧斯卡、金球獎以及託尼獎的最大跨界大滿貫得主。
一直被歌迷們戲稱為「大姑媽」的Elton John,越進入新時代,就越發被人忘記他娛樂下外邊下那些最輝煌的音那麼樂成就。早就被授予爵士稱號的他,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英倫搖滾最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
他在古典樂的嚴謹下尋找音樂性上的突破,卻始終了解大眾的接受邊界。他的嗨放和抒情都能恰好刺中聽眾最舒適的欣賞區。卻又能在視覺和演出風格上不斷的創造著娛樂的極限。
1970年,一張同名專輯《Elton John》讓這個身材矮粗性格靦腆的普通男孩在舞臺上第一次真正找到自我。不得不承認,一小時作詞、半小時作曲的《your song》是歷經歲月仍可以持久傳唱的抒情經典。而難以想像這背後是只有20出頭的Elton。從他的旋律裡,你能聽到年輕人壓制著一絲自卑的給世界的表白和愛。
Elton在這張專輯裡表現出了強大的音樂野心,可以聽出他從舒適區出發,將古典元素運用到最大化,並開始嘗試探索鋼琴搖滾、布魯斯甚至唱腔上的變化。
《I Need You To Turn To》的間奏弦樂,簡直像是一場嚴謹的交響樂現場,而到了《Take Me To The Pilot》這裡,完全就變成了一場搖滾布魯斯的搖擺現場,背後竟還插進了Elton式弦樂背景,在風格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個人的特點。在第一張專輯中就不斷的強調自己的音樂性,也是大姑媽能夠憑此一炮而紅的主要原因吧。
此外,Elton早期的代表作還有《rocket man》、《Crocodile Rock》、《Bennie and the Jets》等,逐步成熟的鋼琴搖滾曲風搭配愈發誇張的現場表演,經典的「Piano Jump」也成為了樂壇最為標誌性的動作之一。
走到8、90年代,經過聲帶手術的Elton,聲音不在能夠像從前般自由的切換真假高音,但反而多了一些沉穩厚重。歌曲風格也開始發生轉變,開始傾向於嘗試Adult Pop的風格,《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以及《Candle In The Wind》兩首金曲讓Elton穩定風格的同時,再一次證明了自己驚人的音樂創作力。
尤其這首《Candle In The Wind》,一改往日誇張絢爛的風格,整首歌既溫情又肅穆,連帶著Elton的聲音都穩重莊嚴又滿含者充沛的情緒。
這是Elton爵士獻給黛安娜王妃的懷緬和愛。
今年的這部Elton John的自傳電影《火箭人》就是由他本尊親自監製的。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與去年大火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在一定程度可以說出自同一導演和團隊之手,但在影片風格上卻完全不像。可能是Elton近些年大量接觸音樂劇的緣故,這部電影幾乎可以劃分到歌舞片的範疇中。大量歌舞長鏡頭加上夢幻絢麗的舞臺上下轉場,一時間將虛實之中的臺上臺下人生演繹的精彩之極。
而在敘述上,也不同于波西米亞的傳統線性方式,以Elton的一場分享會出發,藉由他口中的不斷回憶來展開故事。即使是對 Elton John完全陌生的觀眾,也能夠很好的看懂故事,聽懂歌曲。
已經年過古稀的這位樂壇大姑媽,不管是在聲音條件上還是演出能力上都大不如前,前兩年也已經舉行了為期三年的世界告別演出。當年與他同時代的巨星們大多已經成為過往的故事,但Elton卻仍堅持著音樂創作和他最為出色的pinao rock風格。
又是人們總是期待長青,但又怎樣才能在不斷更迭的時代中仍然使人銘記經典和巔峰。年輕的人們只記得王牌特工中那個穿的像個火雞般的搞笑老頭子,卻不知道這是曾經站在世界樂壇巔峰,與David Bowie、約翰列儂、u2等平分秋色的傳奇。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我們一邊希望經典永遠活著,一邊又希望傳奇永遠不會老去。但也正是如此,才讓遺憾永遠美麗。不論如何,也要感謝Elton John用鋼琴讓這個世界多了更多個動人的三分鐘。
他是Elton John爵士,是真正的音樂老頑童。
願這棵常青樹繼續長青,老爺子長命百歲!
*本文最先發表於黑膠盒子微信公眾號。
*本文所有引用圖片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