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說過,他不需要人生導師,就喜歡「酒肉朋友」。
他敢這麼說這麼做,恰恰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清醒的人。
而其實,交酒肉朋友也是很有講究的。雖說「抽菸、喝酒、燙頭」的人設早就立得穩穩的,但于謙卻也更早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和如何去得到。
什麼人才需要時時被啟發?什麼人才渴望醍醐灌頂啊?一般都是一腦子漿糊的人。
這種人會覺得這個也是導師,那個也是箴言,看一場辯論賽,觀點能改變幾十次,誰發言就跟著誰跑票。
而到了于謙老師這個人生階段,能為他帶來人生啟發的人和事太少了,可遇而不可求,有那個時間還不如多發展幾個「酒肉朋友」。
況且:
即便有人真配得上給于謙啟發,也未見得對他真有用,即便真有用,于謙也未見得真按照他說的改,即便真改了真的更成功了,于謙也未見得更快樂。所以,何必為難自己呢?
其實真正高級的「酒肉朋友」也並不好找。
最基本的就是得能吃得到一桌,喝得到一壺。不能是,你吃葷,他吃素,你能喝半斤,他一兩酒酒倒了,這倆人肯定不能算「酒肉朋友」。
其次呢,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真的能聊得到一塊兒去。雖然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且「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但是,三觀的大致方向還是要相同的。因為,「酒肉朋友」本來就是在有壓力的時候,可以隨時相距,相互陪伴喝酒聊天解壓,是很快樂的一件事,三觀不合很難快樂。
真心的「酒肉朋友」難覓,於老師很幸運,有一群大小朋友配著他快樂。
當年的一代武俠巨匠古龍,在被迫因為身體原因戒酒之後,才看清楚了幾位所謂的「朋友」對他的真實態度。
戒酒之後的古龍家,去看望他的朋友數量銳減。他甚至從其他友人那裡聽說某某吐槽:
那小子不喝酒了,去了也沒意思,又不能兩個人面對面的坐著乾瞪眼。
原來他倆之間,除了酒,在沒有其他的連接點,那這種「朋友」也大可不必強行聯繫。
他的另一位朋友說的更巧妙:
以前一看見古龍能喝酒就害怕,更怕被他灌醉,簡直不敢找他吃飯,現在他不喝了,找他吃飯好像也變得沒意思了。
這套說辭可比「改天咱們聚聚」高級多了,本來是喝酒也不願相見,當你喝不了的時候吧,卻又說你沒意思。
好在,古龍畢竟是一代大俠,看的通透,也早就學會如何讓自己更快樂。
所以,甭管是「人生導師」,還是「酒肉朋友」,都很難得,只要曾經擁有共同的快樂,都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