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賴聲川來說,他的名字總是與《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寶島一村》這幾部經典的戲劇作品聯繫在一起。
而曾經取得了票房巨大成功的《圓環物語》卻很特殊,30年間,它沒有再度上演。它講述了賴聲川對於臺北,一座城中某個特別地點的隱秘情感,這個地點是臺北南京西路的圓環,一個幾經戰亂曲折,曾經繁華又一度沒落的市井故事的發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圓環就像是宋代畫本裡的勾欄瓦舍,圍繞著圓環的世間百態、人情冷暖成為了那一代人的回憶。
時隔30年,賴聲川重排《圓環物語》依然可以讓今天的觀眾感懷不已。「重演《圓環物語》給了我機會重新審視這個作品。很高興,我發現它還能對今日社會說話,甚至可能有更多話要說!我藉機會重寫了劇本的許多地方,尤其是序場,第一和第七場。有人說想了解80年代的臺灣,去翻報紙還不如看一出[表坊]的戲。這些年,臺北建成圓環又經歷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而這一切的不可思議居然像是我們劇本中那麼的可預測。我驚訝。看來,《圓環物語》能讓你一窺80年代臺北都會男女,同時也能超越,讓我們看見許多不變的迷茫與執著。」
《圓環物語》創作於1987年,是【表演工作坊】的第三個作品。全劇借鑑二十世紀初奧地利作家史尼茲勒(ArthurSchnitzler,1862-1931)結構性導向強烈的劇作《循環曲》(LaRonde),以臺北最著名的建成圓環為背景,用圓環的百年興衰為象徵,表達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複雜而多變的關係。在六組都市男女互相交織的都市生活的吉光片羽中拼貼出一個時代。
《循環曲》的原始劇本的場景比《圓環物語》更瑣碎,人物更多,但基本循著音樂輪旋曲的邏輯,從人物A-人物B的關係,到B-C的關係,到C-D的關係,以此類推。因為這種幾何性和音樂性的關係,賴聲川設定《圓環物語》的七個人的名字分別為:小賈(甲)、以(乙)樂、炳(丙)中、小丁、小悟(戊)、吉(己)欣、雨耕(庚)。先有結構後再排練,結構中也設定了人物關係,及大致的劇情走向。四男三女的演員陣容,李國修飾演甲,丁也恬是乙,李立群是丙,金智娟(娃娃)是丁,鄧安寧是戊,丁乃箏是己,顧寶明是庚。每場戲兩個人主演,發展出其他新角色就由另外五個人飾演;加上一個讓賴聲川很有感情的地方作為隱形的「人物」——圓環。「在剛開始構思《圓環物語》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想到把臺北南京西路的圓環直接扯進來,我們主要想的還是一個感情的大圓環,透露出許多關於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環境的一些狀況。」
1987年上演的《圓環物語》劇照
現《圓環物語》劇照
1987年的【表演工作坊】,在成功創作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之後,已然成為將大眾文化於精緻藝術巧妙融合的劇場代表。
而《圓環物語》的上演,依舊取得空前的成功:間離效果、戲中戲、人物角色快速轉換,這些在當時非常新鮮的手法,讓全劇看起來行雲流水,不著痕跡。就這樣,《圓環物語》連演36場,一舉打破《暗戀桃花源》的場次紀錄!然而在此之後,這個作品就沒有再度上演。對此,當年力邀賴聲川回國執教的姚一葦先生也提出過疑問,但賴聲川的回答卻十分淡然:「我們很少重演任何戲,總是往前做新的。」
1987年上演的《圓環物語》劇照
現上演的《圓環物語》劇照
「圓環」在賴聲川看來,既代表了劇中的地方——臺北曾經最著名的小吃區,也有「循環故事」之意,透過講述建成圓環的曲折變遷和幾近荒謬的歷史,反映了一種雜亂隨即的城市回憶,接著再呈現七段同樣混沌的愛情與人際關係。30年後在上劇場重演《圓環物語》,導演賴聲川說,自己有機會可以重新審視這個作品。除了重寫劇本,修改了序、第一場和第七場之外,還邀請原版演員李立群的兒子李元太出演,頗有些傳承的味道。李元太在眉宇間頗有李立群的風採,更多了一種英氣,表演上張弛有度,幽默風趣,成為舞臺上一眾年輕演員的焦點。賴聲川笑稱,30年前,李元太尚未出世,李元太的母親當時還是李立群正在追求的女友,而在如今《圓環物語》30年致敬版中,李元太本身就已經成為聯繫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紐帶。
李元太在重排上演的《圓環物語》中
「想了解80年代的臺灣,去翻報紙,還不如看一出【表坊】的戲。」和賴聲川早期創作的作品一樣,《圓環物語》成為反映當時社會現象的一個載體:婚外情、失業、金融問題、墮胎……劇場在賴聲川的眼裡,儼然是一個社會的論壇,在讓人得到感官和精神的刺激之餘,也讓我們對自己的生存狀態進行反思。
《圓環物語》劇照
12月23日 19:30
賴聲川的這部塵封30餘年的作品
即將來到崑山文化藝術中心 大劇院
與本地的觀眾見面了
你們做好迎接TA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