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信仰,我們陪你闖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好。晝日漸短,寒時已至,在敲下這篇文字的時候,園子裡十一月的初雪未化,天已放晴,耳機裡放著高中時一直循環的一首歌《風中芭蕾》,每每聽到那句「那片信仰如何闖」,我都覺得它好像在叩問著我,而那時我無法回答。
是啊,那片信仰如何闖?
高中時期我常常有覺得「那片信仰無法闖」的瞬間,在過著每天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生活覺得枯燥至極沒有波瀾的時候,明明每天花了三個小時學數學但是周測分數下來後又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去的時候,被某一道賊難的物理題纏住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明明已經下了很大的功夫卻「求而不得」的時候,有些地方存在於夢裡,在現實中卻好像遙不可及的時候。
後來我遇見了《學法手冊》,高一的時候誤打誤撞去聽了清華和北大的聯合宣講,並拿到了那本珍貴的冊子,從此它就成了我課後摸魚(不值得效仿)和心情低落時的最佳讀物。
接下來的兩年,我開始有意識地等待新一本學法手冊的出現,閱讀學長學姐的故事和學習經驗分享,就好像自己也與身在遠方的他們建立起了一絲一縷的聯繫,我會發現我們有著相似的過去:
原來他們也曾被數學難倒,被物理虐到,
原來他們也曾發愁生物背不下來語文分數上不去,
原來他們也在不如意時在敏行環路上一圈一圈地漫步,
原來他們也是從那兵荒馬亂而又日日如金的三年過來,最終到達了想去的彼岸;
我也期待從他們現在的生活中預見自己的未來,手冊裡的他們真實地記錄下了自己從進入大學到逐步適應大學的獨特體驗,這些站在真實視角下的心路歷程的講述也能勾起我對大學的無盡嚮往。無數個深夜《學法手冊》就待在我的床畔,但是看到上面遙遠卻又熟悉的名字,我就已經獲得了某種力量。
所以,現在已經邁入大學生活的我接下學法手冊這個任務時,我在想,我們想通過這學法手冊裡的一篇篇文章傳遞的到底是什麼?
也許是那一篇篇精心寫就的乾貨指南。報名參加學法手冊撰寫的學長學姐十分熱情,我們根據他們每個人在高中學習中的特點給他們分配的寫作任務。
你們將會看到的學法指導中,既有在「應試」這條道路上天分頗高,心得頗豐的優勝者毫無保留的貼心提示,也有一遍遍在逆境中與困難搏鬥,最終收穫逆襲的最後贏家講述自己一路走來摸爬滾打的經驗教訓。
當然,每個人的學習方法應該是高度個性化的,但是一些根據經驗總結出的獨到規律和個性方法也許會給學弟學妹們學習方向上的啟示和指引。
也許是那一份同為華一人的傳承和共鳴。當我們在製作這本學法手冊的時候,我們並不2021PTR 學法手冊8是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在居高臨下地輸出些什麼,作為從華師一走出的孩子,我們從高考這條河的彼岸回望,是為了給你們帶來一些「ta 也曾與我在同一條河流」的信心和希望。
也許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回答大家的實際問題。這一次的學法手冊沿襲上一屆的做法,向學弟學妹們發放了問卷,並對問卷收集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在學法手冊的最後,我們設置了一個 Q&A 區域,放出了問題以及我們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每次的 Q&A 都會有同學問「高中期間應不應該談戀愛」,這次我看到收集的問題裡面並沒有「戀愛」這樣的字眼,感到十分失望(哦不是),後來我發現是我大意了,只是換了一個更高級的問法,「如何平衡學業和情感之間的關係」。
(內心 OS:真是一屆比一屆有文化)
絮絮叨叨了一些話,算是給學法手冊做了一個不太好的開頭,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搭檔,來自北大的王佳俊同學,是他統籌規劃了整個學法手冊撰稿方案;我要感謝上一屆負責學法手冊編寫的學長們,他們給予我們耐心的指導,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我要感謝所有參與撰稿和審稿以及封面設計的同學們,你們敲下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你們最真最誠的心——當然我要感謝拿到這本學法手冊的每一個你,感謝你願意讓《學法手冊》成為你的指引你的寄託抑或你的陪伴,
你心裡沉甸甸的那份信仰,就讓我們陪你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