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長期接觸學生作文,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學生作文的基本內容、作文寫法、主題思想乃至遣詞造句都差不多,幾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究其原因,這跟學生的生活範圍,寫作能力有關,也跟起步作文有關。現從創作與作文、情節與真事、主腦與杈枝、主題與實情四個方面作一點淺說。
創作與作文 不少教師一直認為,文學創作與學生作文是兩回事。其實,這個看法有些偏頗。所謂文學創作是指文學(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創造性的寫作,這個創造性包括素材的選擇與提煉、情節的設想與構思、形象的原型與塑造、語言的使用與創新等,是作者的思維活動;所謂學生作文是指「我筆寫我口」的寫話,是「我口寫我心」的寫真,是「我字寫我情」的寫實,就是寫身邊的所見所聞,寫心中的所思所想。兩者有一定的區別:文學創作是用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高級思維活動,學生作文是用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初級思維活動。兩者是級別的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都是「用文字表達思想感情」。而我們往往只看到差異的個性,而忽視了寫作的共性。其實,高級與初級不是截然分開的,近幾十年來,全國出現了不少學生出身的小作家(如韓寒、郭敬明等),他們的脫穎而出,說明高級思維的創作與初級思維的作文間沒有絕對的涇渭分界線。這也說明,我們可以把文學創作意識逐步引入作文教學。我這裡說的 「逐步引入」,就是由少到多、由淺到深、由點到面,長久不停。
情節與真事 寫作中,我們要求學生寫真人實事,這沒錯,但如果拘泥於真人實事,絲毫不能變動,那麼這個「要求」就會變成條條框框,束縛學生的手腳。殊不知,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是平淡的、碎片的、零亂的,很少有新奇的、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情節。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妨教學生如何把碎片拼整起來,把零亂系統起來,把平淡中的不凡挖掘出來,這樣學生就會寫出非同一般的作文。文學創作往往採用典型塑造,藝術概括的方法。巴爾扎克說過這樣一番話:「為了塑造一個美麗的形象,就取這個模特兒的手,取另一個模特兒的腳,取這個的胸,取那個的骨。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體裡去把描寫變成現實。」魯迅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也是這個意思。這種典型概括的方法,我們應當把它引入作文教學。
主腦與杈枝 千巒萬嶂必有主峰,千頭萬緒必有頭緒。寫文章也一樣,任何文章必有主旨。清人李漁在《閒情偶記》「立主腦」中說:「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所謂「立主腦」,就是「立意」「主旨」,這是寫作的前提和根本。「立意」包括立什麼意,怎樣立意兩個方面。古人講的「意格俱佳」就是這兩個意思。
文學創作要注意「意」和「格」。我們要把文學上的「意格觀」移到作文教學中去。我在作文批改中發現這麼一篇作文,題為《落葉也美麗》,開頭交代「又一個秋天」,接著寫「落葉,到了秋天,大自然就吊銷了它的工作資格證。是的,落葉沒有花朵的絢麗色彩,僅有一身破舊不堪的枯黃色外套,落葉沒有大樹的生機勃勃,有的儘是無窮的衰落和頹敗。」然後寫自己走在一條小路上,「眼前的景色讓我心頭一震。小徑兩旁栽滿白楊樹,窄窄的路上鋪滿了金黃色的落葉,像一條鋪滿黃金的小路,直通到天邊,在絢麗的夕陽的映照下,顯得熠熠生輝,這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最後有感而發:「落葉的凋零並不代表衰敗,而是給新生的綠葉挪出位置,給下一代綠葉送去一份沃土,它們自甘退出生命的舞臺,在幕後默默為他人送去營養,送去溫馨。」由此,作者感嘆:「落葉不就像那些城市清潔工嗎?任勞任怨地保持城市的清潔,他們作出的奉獻熠熠生輝。還有那些科學家們,默默為國家的進步奉獻力量……人世間,諸如落葉一般無聲奉獻的工作者有太多太多,他們難道不美麗嗎?」顯然,學生意在寫一篇託物言志的散文。但立意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意」不集中,是歌頌清潔工呢,還是科學家呢,抑或是「無聲奉獻的工作者」呢?缺乏聚焦,重點不明確;二是「格」不清楚,既然在於歌頌落葉精神,為什麼要寫落葉的「衰落和頹敗」呢?我在當面批改中進行指導,讓他重寫了一篇。他重寫的《落葉也美麗》是這樣開頭的:「斜陽低懸,紅霞垂幕,南飛的大雁捲來又一個秋天。//我出門散步,走上一條人跡罕至的小徑。小徑兩旁栽滿白楊樹,窄窄的路上鋪滿了金黃色的落葉,像一條鋪滿黃金的小路,直通到路的盡頭。在絢麗的夕陽的映照下,落葉熠熠生輝。」接著他寫在路上遇見城市清潔工在清掃落葉,他寫了與清潔工的一番對話,表達了對清潔工的感激之情,而後寫道:油然想起龔自珍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葉沒有花朵的絢麗色彩,僅有一身破舊不堪的枯黃色外套,而它卻有奉獻自己的高尚情懷;清潔工不也是這樣嗎?沒有明星的風採,整天穿著橙黃色的外套,在那裡默默打掃,這不也是高尚的情懷嗎?//我漫步走過這落葉鋪滿的小徑,心中充滿了落葉也美麗的詩情畫意。修改後的作文,立意明確:歌頌城市清潔工;章法清楚:借景抒情,初步達到了「從頭到尾一條線,中心意思貫全篇」的要求。
主題與實情 同樣的素材可以寫出不同的主題,這在文學創作中是常見的事。譬如,同樣寫崔鶯鶯與張生的婚戀故事,唐代文人元稹在《鶯鶯傳》中,寫的是這對青年男女始亂終棄的結局,表現的是維護封建正統的主題;元代文人王實甫在《西廂記》中也是寫這對青年的婚戀故事,他寫的是大團圓結局,表現的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具有反封建正統意義的主題。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境界,對此,寫作前作者要有一個想法。如書法家王羲之在《題衛夫人後》中有這麼一段話:「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他說的雖是書畫藝術,其實作文也是這樣,作文之前心中要先有立意和構思,這是寫作的常規。我們將這個常規移用於作文教學,逐步解決學生作文時境界不高、流於表面等問題。
我在作文教學中遇到過這麼一件事情,有個學生在《經歷也是一次收穫》中寫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打工的爸爸帶他去吃麵。爸爸買了兩碗面,一碗麵上放了一個煎雞蛋,而另一碗光是面。爸爸要他挑。他就挑了有蛋的面吃。哪知道,爸爸的那碗「沒蛋」的面裡面藏著兩個煎雞蛋。過了幾天,父子倆又去吃麵,跟上次一樣,爸爸要他挑,他就挑了一碗光面,但是他在面中翻來翻去,一個蛋也沒有。他生氣了,埋怨爸爸。爸爸說,你要看大人的眼色,多向大人學習。我問這個學生:你寫這段經歷,意在說明什麼?學生說,這段經歷告訴我,小孩要聽大人的話。顯然這個主題太庸俗,這是誘導孩子聽大人的話,學習多撈好處。我明確地告訴他:作文要寫身邊的真事,這沒錯。但是身邊的事有的是正能量,有的是負能量,不是所有身邊的事都值得寫。你可以把「兩碗面」的事進行一番改造:兒子孝順爸爸,把有蛋的面讓給爸爸吃,自己挑沒蛋的面吃;爸爸寶貝兒子,估計兒子要挑沒蛋的面,於是故意在表面沒蛋的面中藏了蛋……在我的點撥下,這個學生在題為《「考試」的故事》中這樣寫道:爸爸要兒子挑面是對兒子的考試,兒子挑了一碗沒蛋的面,而裡面卻藏著兩個蛋。兒子對爸爸說:「爸,你這裡竟然打著埋伏!」爸爸說:「這是對你的獎勵。」「今天沒考試啊,你獎什麼?」「這個考試更有意思,你考得很好。你懂事了,懂得了替人著想,懂得了敬老!」通過個別輔導,學生不僅懂得了作文要有正確的主題思想,而且受到了一次品德教育。
結語 筆者把文學創作意識引入作文教學,經過幾年實踐,感到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作文興趣,還提高了他們的作文創新意識,增強了作文目標的自覺性。
原標題|把文學創作意識引入作文教學
來 源|《語文報·教師版》
編 輯|智 齒
校 對|小 清
責 編|古 月
副主編|溫 鵑 何 樺 常 璐
主 編|李大路
【來源:語文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