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時尚媒體中最具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雜誌品牌之一,擔任《Vogue 服飾與美容》編輯總監 16 年之久的張宇,一直被視為中國版的 Anna Wintour,是中國時尚界地位最穩固、最具話語權的時尚意見領袖。
此番離職,雖然意外,但卻也在側面證實了《Vogue 服飾與美容》母公司康泰納仕中國區在近一兩年所推行的改革。除了張宇之外,同樣供職康泰納仕 16 年之久的 Sophia Liao 廖梅淳在去年 9 月突然被宣布停職;而集團出版人,統管旗下三本雜誌《Vogue 服飾與美容》、《智族 GQ》和《悅遊 Condé Nast Traveler》商業運營的唐傑也在去年 12 月宣布離職。
《Vogue 服飾與美容》前編輯總監張宇
有傳言稱,張宇或許會加入 LVMH 中國或順勢推出自己的品牌。另據相關人士向 WWD 透露的信息,去年 12 月被晉升為集團首席內容官的 Anna Wintour 一直在新加坡、香港和臺灣面試接替張宇的主編候選人。
在亞太區為中國內地版本物色新主編,在許多內地的業內人士看來,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情。畢竟中國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且有著自己的一套「遊戲規則」,如果遠離本土招進一位「外來者」,那這位以後需要向 Anna 匯報工作的《 Vogue 服飾與美容》中國新主編可能會「水土不服」,無法跟上和把握住中國時尚出版業的變革步伐以及前進方向。
在近期釋出的《Vogue 服飾與美容》二月刊封面中,幾乎一邊倒的批評聲再次印證了中國時尚環境的獨特性。這是 Anna 在張宇離職之後,代管中國版的第一個封面。90 後超模 Kendall Jenner 穿著 Gucci 碎花裙置身在花園中,雖然 Kendall 在社交媒體上擁有毋庸置疑的流量和話題度,但就這次最終的封面和大片來看,中國讀者、微博博主乃至到 Instagram 上的網友並不買帳,甚至有微博資深讀者表示將取消對這本雜誌的訂閱。要知道《Vogue 服飾與美容》剛創刊的第一期封面,就是讓中外超模共同出鏡,這本是《Vogue》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但現在卻不奏效了,年輕一代尤其是深受社交媒體影響的 Z 世代,已經很難從一個無功無過的封面中獲得共鳴,更別提為之按下 「Like」 按鈕。
《Vogue 服飾與美容》2021 年 2 月刊封面,是 Anna Wintour 代管之後的第一個封面
近年來,中國時尚媒體已經創造了一個自己的生態系統,並以此來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本土明星、 KOL 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反映他們自我身份認知背後,關於中國美學的復興。
許多人希望填補這個權力真空的人選之一是栩栩華生傳媒的創始人馮楚軒。該集團是《T Magazine》、《The New York Times Travel》、《Kinfolk》、《WSJ.》、《Wallpaper》等雜誌中文版的出版商,該集團在推動以中國審美為核心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馮楚軒熱衷與中國本土極富創意的新生代人才進行合作,比如攝影師張家誠、造型師 Jeff Lee 和 Audrey Hu,而與演員、明星藝人、導演、KOL 等人士合作的封面也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產生轟動效應,有著極高的流量曝光度和討論度。
《T Magazine》2021 年 1 月刊,封面人物為舒淇
馮楚軒在接受 WWD 採訪時表示:「我認為目前時尚出版物只是時尚媒體品牌矩陣中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讀者是通過時尚出版物的社交媒體、線下活動、視頻和創意項目來開始認識出版物的。」
「大家在討論哪個媒體形態是必須存在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點,出版物是優質內容的地基和出發點,讀者透過時尚出版物,不再粗淺地看到一個目錄或者購物清單或者成功學的故事,而是看到一個完整的深度故事,一個幕後的紀錄片花絮,或者更加精專的內容,譬如面料的故事,譬如消費品背後的文化邏輯的視頻等等,目錄的內容更多由天貓或者小紅書去完成了,」他補充道。
馮楚軒認為在 2021 年中,中國時尚媒體行業最大的挑戰仍將是「如何在不同媒介下生產優質的內容」,「比如一個好的平面故事重要,還是這個故事的視頻故事重要,比如撰寫的雜誌故事怎麼同步在抖音上分發成符合抖音特點但又不會淪為流俗的短視頻,包括如何吸引讀者與你產生共鳴,這一點也特別重要,」他對此解釋到。
雖然有些媒體將紙媒式微的原因歸結於時尚博主的崛起,但馮楚軒卻對此說道:「我覺得這兩者在中國是非常融洽的,從計量收入來看這種關係是非常不合理,但是從促進行業發展來看,兩種不同媒介是各有千秋的。」
除了持續地為中國時尚愛好者創作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雜誌封面之外,栩栩華生還與許多奢侈品品牌展開合作,而為了更好地觸及和影響消費者,該公司還計劃擴大除出版以外的領域。比如在去年,該集團便在秦皇島的阿那亞藝術中心開設了一家專門售賣建築和設計相關書籍的書店。在今年,栩栩華生還計劃為兒童開設專業書店,並在大學開設藝術畫廊,此外還計劃開設一家精品酒店並投資一個歐洲香水品牌。
位於阿那亞的卷宗書店
隨著疫情對中國時尚行業造成的巨大衝擊,包括現代傳播、赫斯特集團和康泰納仕集團以及華生傳媒等在內的傳媒公司都聘請了一批資深媒體人士來引領自己旗下媒體品牌的發展。例如,在 1996 年加入康泰納仕中國臺灣並參與 Vogue 全球第一個中文版創刊的 Anita Chang,在去年 11 月加入了栩栩華生擔任營運長;《Vogue 服飾與美容》前出版人、《ELLE 世界時裝之苑》時尚總監李寶劍出任栩栩華生集團編輯總監、總經理以及《出色 WSJ.》的主編;《GQ 智族》前時尚總監 Anson Chen 則擔任《出色 WSJ.》的時尚總監兼副主編。
在 2020 年動蕩的環境中,另一本極具代表性的雜誌是《Marie Claire 嘉人》。該雜誌由《悅遊 Condé Nast Traveler》前編輯總監和《GQ 智族》生活方式總監孫賽賽擔任總編輯,該雜誌於 2018 年被出售給中國最大的男士服裝品牌之一的海瀾之家,以及一批中國的私人投資者。在孫賽賽的引領下,《Marie Claire 嘉人》憑藉著獨特的視覺敘事方式,成為新一代現代女性的代表,個性、獨立和思考性被提煉成雜誌的精神。
《Marie Claire 嘉人》2021 年 1 月刊,
封面人物趙薇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當下中國佔據著時尚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也有望在未來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但時尚話語權依舊被歐美市場掌控著。中國至今沒有誕生足夠影響全球時尚趨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時尚品牌,部分國內時尚雜誌在擁抱年輕市場的時候也逐漸偏離了自身的價值軌道,過度地與明星娛樂文化捆綁在一起,淪為僅有談資沒有深度內容的『封面雜誌」,而在其他渠道上也未能做到有針對性的內容同步轉化。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都限制了國內時尚雜誌自身的突破,並大大削弱了自己的權威性和話語權。
另一方面,中國的時尚雜誌和其他地區的傳統媒體一樣,都面臨著在年輕世代面前的集體失語的窘境,其權威身份逐漸被 KOL、KOC、主播、明星博主和新媒體等取代。步入 2021 年,巨變之後的中國時尚媒體,正在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深度有趣的內容始終是根本,獨特的視覺是輔助,多渠道的發展是提升。在迎合年輕市場的同時,也需要形成自己雜誌品牌的獨特性,這或許才能成為當下讀者眼中的「時尚權威」。WWD
撰文Tianwei Zhang
編輯Nion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