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研製出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入射光

2021-01-13 澎湃新聞
中美科學家研製出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入射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報告說,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比之前最黑材料還要黑10倍的材料。新材料由碳納米管(CNT)陣列製成,可捕獲99.995%的入射光,是迄今為止最黑的材料。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研究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航天教授布萊恩·沃德爾說,這種新材料除了具有藝術表現力外,還可能具有實用價值,例如用於遮光罩中減少不必要的眩光;幫助太空望遠鏡發現系外行星等。

最新研究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崔可航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他和沃德爾最初並不打算設計一種超黑材料,他們正嘗試讓CNT在鋁等導電材料上生長,希望藉此提高材料的電學和熱學性能。

但讓CNT在鋁上生長遇到了麻煩:鋁暴露於空氣中會被氧化,氧化物會覆蓋鋁,就像絕緣體一樣,導致鋁的導電和加熱性能無法改善。於是,他開始尋找去除鋁氧化層的方法,結果發現鹽(氯化鈉)可以解決。

當時,沃德爾團隊正嘗試讓CNT在鹽和其他產品(如小蘇打和洗滌劑等)上生長。在對鹽進行測試時,崔可航注意到氯離子會侵蝕鋁的表面並溶解其氧化層。

崔可航發現,如果把鋁箔浸泡在鹽水中,可以去除氧化層。然後,他將鋁箔轉移到無氧環境中,防止其再氧化;最後,他將蝕刻的鋁放入反應器中,並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來生長碳納米管。

結果表明,去除氧化層後,他們能在更低溫度下(否則需要100℃左右)讓CNT在鋁上生長。他們還發現,CNT與鋁的「聯姻」顯著提高了材料的熱學和電學性能。

崔可航說:「最令我們吃驚的是得到的新材料極黑,對新材料光學反射率的測量表明,該材料從各個角度吸收的入射光都大於99.995%。」

研究人員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新材料為何會如此,但他們推測這可能與有點發黑的蝕刻鋁與CNT相結合有關。他們認為,碳納米管可以捕獲大部分入射光並將其轉化為熱,反射回去的光微乎其微,因此碳納米管具有特別的黑色。

他們計劃做進一步研究,以釐清新材料為何如此黑。

(原標題 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入射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50)

相關焦點

  • 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入射光,它到底是什麼?
    「白天不懂夜的黑,你說的黑是什麼黑……」黑色是我們最常見到的顏色,但是會「吃掉」光,並且比黑色還要黑,看一眼就像要被吸入黑洞的材料,相信見過的人不多。烯灣科技自主研發生產的陣列碳納米管,其純度超過99.8%,遠遠大於市場上現有的碳納米管產品。
  • 能吸收99.995%的入射光!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黑材料
    RT報導截圖RT稱,這種超黑材料由碳納米管(CNTs)製成。據RT介紹,在此之前,人們已知最黑的材料是梵塔黑(Vantablack),能吸收99.96%的光。而麻省理工學院解釋稱,這種全新的、未命名的材料「反射的光比包括梵塔黑在內的所有其他超黑材料,少10倍」。RT說,研究人員尚不清楚這種新材料為何如此之黑,但對其潛力充滿期待。
  • 自然界進化出的「超級黑」:讓光線無處可逃
    但讓人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除了舞蹈,還有那一抹魔性的高級黑---它們天鵝絨般的黑色羽毛是如此的黑,以至於襯託出一種錯覺,讓人覺得其相鄰羽毛圖案亮的發光,這種效果很受雌鳥的歡迎。 McCoy博士和其導師耶魯大學Richard Prum教授研究揭示,這些極黑區域的羽枝可吸收高達99.95%的直接入射光,這一比例可以和用於太空望遠鏡消光用的遮黑材料相媲美。羽枝的微觀結構甚至和人造的超黑材料結構相似,那種材料可用於改進太陽能電池板的光吸收能力。
  • 計算攝影 | 從入射光到照片:數位相機成像的秘密
    現在讓我們停下腳步,仔細的來探究一下,包括手機在內的數碼攝影設備是如何將入射光轉換為最終的JPEG格式的圖片的。我會回答兩個問題:RAW文件是如何生成的?相機如何將RAW數據轉換為最終我們看到的RGB圖像(並存儲為常見的JPG格式文件)下圖正是照相機將入射光轉換為「常規」圖像的完整操作序列。
  • 海賊王995:馬爾科對戰大媽不落下風,奎因和伽治一樣也是科學家
    【前言】《海賊王》995話情報來襲,這一話裡的內容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都有哪些精彩內容:【1】馬爾科vs大媽在這一話中馬爾科與大媽進行了交手,值得提到的是馬爾科的火焰竟然能夠攻擊到普羅米修斯,要知道普羅米修斯不僅僅是一團火焰
  • 迄今最小恐龍被發現 一種蜂鳥大小的恐龍
    迄今最小恐龍被發現 一種蜂鳥大小的恐龍時間:2020-03-13 11:26   來源:鳳凰網科技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迄今最小恐龍被發現 一種蜂鳥大小的恐龍 提起恐龍,想必不少人腦中湧現的是《侏羅紀公園》中那些龐然大物。
  • 科學家在海洋深處發現超黑魚:會吸收超99.5%的光
    7月18日,據外媒報導,由美國杜克大學領導並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科學家發現了16種超黑魚,它們能夠吸收超過99.5%的光,仿佛在遊的時候只是影子在動。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發現的最黑暗的物種是一種比高爾夫球座還短的琵琶魚,其能吸收超過99.5%光線,幾乎沒有光線反射回回去,反射回去的只有0.04%。杜克大學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戴維斯(Alexander Davis)說:「這些琵琶魚通過黑素體來改變皮膚的色素,通過計算機模擬顯示,這些黑素體具有吞光的最佳幾何形狀。」
  • 金欣錢幣閻素霞對995的看法,你怎麼看?
    995一是發行時間最短,太短了,兩年多,僅比三版背綠髮行時間(一年多)多一些;二是面額小,大眾好參與;三是因為珍惜又不貴,參與投資的人會更多;四是因為珍惜而買賣貴了,價格漲上去了,大家會因為其珍惜和升值快而珍藏,只進不出。
  • 科學家研製出基於絲心蛋白的人工視網膜
    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生物混合視網膜,它由絲心蛋白(蛛絲蛋白質)和真正的視網膜細胞組成。這將有助於罹患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患者修復受損的視網膜。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隨後,科學家對其進行調整,旨在視網膜細胞可以附著在絲心蛋白膜上,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也能在絲心蛋白膜上生長。最終,科學家對生物混合體的結構和功能特性進行了生物體外研究。
  • 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
  • 英國科學家研發超級黑材料——Vantablack S-VIS
    據團隊介紹,這種「神奇」的材料 能夠吸收 99.8%的光線 。所有立體物質塗上它後,看上去都像是二維平面圖。公司技術總監本·傑森解釋道,實現這種超強吸光性的關鍵是使用了比頭髮絲還要細一萬倍的碳納米管陣列。當光線照射到超黑表面時,他裡面的極微小粒子會把光子「困」在其中——光子在 Vantablack S-VIS 中不斷「反彈」,直至最後被完全吸收。
  • 科學家研製出絲心蛋白人造視網膜
    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隨後,科學家對其進行調整,旨在視網膜細胞可以附著在絲心蛋白膜上,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也能在絲心蛋白膜上生長。最終,科學家對生物混合體的結構和功能特性進行了生物體外研究。老年性黃斑變性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導致中心視力喪失,在晚期時甚至會導致完全失明。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主旋臂美得像一顆...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主旋臂美得像一顆「眼」   Cathy Shen • 2020-04-24 17:55:13 來源:前瞻網 E5042G0
  • 迄今最輕薄有機發光二極體面世 有望促進腦科學研究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迄今最輕薄有機發光二極體面世 有望促進數字顯示器和腦科學研究來源:科技日報劉霞科技日報北京12月8日電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通信》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新方法,研製出了迄今最耐用、最輕、最薄的光源。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膠囊 有望取代胰島素注射
    美國科學家們已研製出一種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新型膠囊,有望取代傳統的胰島素注射劑,幫助患者減輕注射痛苦。在過去的100年裡,糖尿病患者每天必須注射至少兩次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粒膠囊便可摒除人們對注射型胰島素的需求。
  • 頭骨尺寸比蜂鳥還要短,中美加科學家團隊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眼齒鳥。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 很科幻,中國科學家離造出「終結者」又近了一小步,但……
    這種變形機器人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的目標之一,如今,中國科學家在液態金屬領域的一項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在這個漫長的研究之路上又前進了一小步。這一突破性發現革新了傳統的界面科學認識,也為柔性智能機器的研製打開了新思路,還可發展出流體、電學、機械、光學等系統的控制開關。
  • 雷射出射光和擴束鏡及場鏡振鏡四者之間的關係
    2020-11-23 10:05:37 來源: 新特光電 舉報   雷射器出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