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紀念日
今天是2020年9月18日,
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九一八」事變89周年,
舉國上空警報長鳴,
悼念在抗日戰爭中逝去的無數亡魂。
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9周年,加強市民國防觀念和人民防空意識 ,昆明市在全市進行防空警報試鳴活動。警報信號分為3類,包括預先警報、空襲警報、解除警報,每種信號間隔3分鐘。10時00分發布的是防空襲預先警報,10時06分響起防空襲警報,10時12分發布防空襲解除警報。防空警報活動不影響工作、學習、生產和生活的正常秩序。
人民西路↑
這是自2005年以來,昆明連續第15個年頭在9月18日這一天進行防空警報試鳴活動。
小花園↑
雲南大學↑
講武堂↑
人民西路天橋上,918警報響起正在默哀的昆明市民↑
廣福路↑
上午10時00分至10時15分,昆明市西山區人民法院準時拉響了警報。全市多個角落同時響起了警報,聲音盤旋在昆明上空久久不散,撞擊著每一位市民的心臟,刻骨的回憶不禁又湧現眼前。
勿忘國恥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那個晚上,日軍用陰謀打開了中國大門,霎時,槍炮四起,裝備落後、漢奸出賣使得東北三省迅速淪陷,百姓流離失所,500萬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繼而舉國上下憤然反抗。面對槍炮坦克,我們的軍隊沒有先進的武器,將士們就用血肉之軀阻擋在日軍的侵略之路上;面對日軍的文化入侵,文化戰士們也絕不屈服,用熱血寫下錚錚中華骨!
張自忠《滿江紅》
「蘆溝血,宛平痛。肥水烈,臨沂勇!憑軍魂赤膽,阻敵狂縱。」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字藎忱,人如其名,一位縣令之子出身的公子哥,見時代動蕩、民族危亡而投筆從戎,用了26年時間,從最低級的士兵,一步步做到上將,最終以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仍然親自帶兵主動出擊日寇,最終陣亡於湖北襄陽。身為上將和集團軍的總司令,張自忠本不必死,可他不畏戰火、主動迎敵、處處尋死,命運,或許從他取名的時候就已註定好了:自忠、藎忱,這是一位名字早已決定命運的悲情將軍、無畏將軍。就在殉國的前一年,1939年,在返回重慶述職時,張自忠就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張自忠決不是韓復榘(因不戰而退被殺),他日流血沙場,馬革裹屍,你們始知我取字『藎忱』之意!」將軍無愧此言。
鬱達夫《滿江紅》
「會稽恥,終當雪。楚三戶,教秦滅。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
鬱達夫,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抗戰最後一個被殺害的文學戰士」,他不是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將軍,也不是炮火中衝鋒陷陣的士兵,上海、武漢、福州都是他的戰場,他的槍炮是一篇篇字字珠璣的文章,揭露日軍殘暴不仁的行徑,直擊敵人靈魂。
然而就在祖國迎來抗戰勝利的14天後,這個文壇巨星卻殘忍被害,死於蘇門答臘,至今仍不知忠骨何蹤,赤誠忠魂依舊飄零異鄉,不能回歸故土。
趙一曼《沁園春》
「衛我河山,浴血紅顏,百鍊成鋼。想珠河鐵北,縱橫馳騁;暴風驟雨,白馬紅槍。」
「把這些話傳給我家鄉的兒子!」這是趙一曼留在世界上的最後一句話,珠河縣城小北門外(今黑龍江省尚志縣),罪惡的子彈穿透了趙一曼的身體,她的生命永遠停在了31歲。老虎凳、辣椒水、電刑之下,拳拳赤子之心不曾動搖,哪怕面對可怕的槍洞,依舊是挺直不屈的脊梁。
槍聲落下後,風中飄落的紙卷中寫著趙一曼對兒子的期盼:「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楊靖宇《沁園春》
「問英靈安在,後生可記:當年壯烈,那日從容?再度回眸,詩篇血就,當教中華矚目中。」
長白山上的冰天雪地之中,白山黑水之間有一名冰雪戰將,他叫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省確山縣人。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彈盡糧絕就用樹皮、草根、棉絮果腹,衣不抗寒又不能生火取暖,就只能在零下40度的雪地裡不停蹦高他和將士們不敢坐下,怕這一坐下就再也起不來了。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敵人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楊靖宇。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戰場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討伐隊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命中其左腕,啪嗒一聲,他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因此,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下午4時30分,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壯烈殉國,年僅35歲。
朱德《太行春感》
「遠望春光鎮日陰, 太行高聳氣森森。忠肝不灑中原淚, 壯志堅持北伐心。百戰新師驚賊膽, 三年苦鬥獻吾身。從來燕趙多豪傑, 驅逐倭兒共一樽。」
1928年冬,井岡山上50公裡的山路上往返著一名40歲的將軍,一根毛竹扁擔、兩隻籮筐挑的是滿滿當當的革命希望。"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朱德將軍,原名朱代珍,國民黨會剿井岡山,將軍一支「朱德記」挑起革命的生命糧,抗日戰爭中又毅然率領將士們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驅逐日寇,力挽狂瀾。
抗日先烈們
「一腔恨,俱凝刀槍上,怒向頑兇!天公竟妒豪英,彈飛處,焦石濺血濃。」
——佟麟閣
「一師制十萬,巧力打千鈞。戰芒碭,攻夏邑,史詩存。三十七載,別樣精彩耀星辰。」
——彭雪楓
「千秋肝膽,百戰魂消。彈指春秋,縱目寰宇,幾處狂徒又叫噐。雄碑下,教子孫長記,一代英豪!」
——趙登禹
★ 縷縷忠魂護國去 吾輩少年當自強 ★
如今身處和平年代,戰火與傷痛似乎已離我們遠去,曾經的陰霾和傷痛依舊深深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先烈們留下無數盪氣迴腸的詩歌,祖輩們口耳相傳著當年戰火下的殘酷和先輩們不屈的忠魂烈骨,只為教會後輩們要銘記那段血與淚寫就的過去,紀念那場不屈不撓的抗爭。
時光走過了89年
89年的時光足以磨滅很多印記
但「九一八」的傷痛值得被永遠銘記
每年的9月18日
祖國上空都會準時響起的警笛
提醒著每一位中國人銘記傷痛勿忘國恥
西山法院上空盤旋的警笛逐漸落下
盡數落進每一位西法人的心中
警醒著他們要時刻堅守一顆拳拳赤子心
守衛來之不易的和平和繁榮
吾輩當自強!
--
素材來源:人民網、新浪新聞、掌上春城
編輯製作:綜合辦
END
往期精選
原標題:《9·18|今天,昆明上空又響起了警報,警醒著每一個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