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已有提醒家長,不要以愛的名義壓抑束縛孩子的成長,卻對孩子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看了丹麥電影《總有一天》之後,深覺這種「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假教育,是在扼殺孩子的正常成長,催毀其人生的希望,該引以為戒。
影片《總有一天》,講述了兩位小男孩兒在母親病重後,被送往孤兒寄宿學校,在那兒受盡折磨的故事,於2016年4月在丹麥上映。
看完後頭暈沉沉的,110分鐘,鬱悶和難過一直充溢心間。影片的代入感很強,至今,兄弟倆在寄宿學校的生活場景和被暴力虐待的畫面,仍不時在眼前飄來閃去,讓人心寒。且看一組鏡頭:
兄弟倆被派了搬石頭的工作,滿身滿臉的泥水,又被「老生」們欺凌;
弟弟赤腳光身,站在庭院的冷風中,雙手抻著被自己昨晚睡覺不小心尿溼的床單,瑟瑟發抖,這個動作要持續到床單晾乾為止;
聖誕節,哥哥在電話中得知媽媽去世,回到集體餐桌前,校長因他哭泣違反了吃飯時出聲的校規而打他耳光,並把他的頭按在餐盤上,責令其繼續吃飯:
被男老師性侵的弟弟,渾身是血,倒在水房的溼涼地面上……
諸多這樣虐心的畫面會拉住你,使心緒在幽暗的冰水裡,不斷下沉,下沉……
影片的畫面語言很多是直接的暴力,也有象徵和隱喻。文學老師的出現,猶如暗夜中的一束光,讓觀眾下沉的心似有了一點期盼。但當她拎著包在通往孤兒院的那條路向外走時,我們心頭的那點希望之光又微弱下去;而同時出現在鏡頭裡的,是性虐童的老師在手傷愈後又向孤兒院的方向走去。我們不願看到的兩件事,發生在同一畫面裡,壞情緒達到峰值,讓人無可奈何,不知所以。
當遇到不幸、挫折或悲傷沉悶等負能量事件,人們會暗暗祈禱,總有一天會好的,總有一天會過去的,可這「總有一天」,到底有多遠?什麼時候才能盼到那一天呢?
幸運的是,影片《總有一天》故事中的兩個小男孩,雖說以生命為抵押,但終於換來了這一天。文學老師的幫助申訴與領養,使得他倆脫離「集中營」,並在此推動下,其他孩子也獲得解救。
片尾,兄弟倆乘車離開孤兒院,一個小夥伴在林蔭路上向他們奔跑送行喊著再見的畫面,也暗示了那些留在孤兒院的孩子也可以走出與世隔絕的牢籠,能夠獲得行動和思想的自由。
而崇尚暴力教育的校長赫克甩向學生的耳光,成了學校裡普適的教育手段,並如一顆仇恨的種子,在少年的心理迅速萌芽、生長。他們隨時可以異化為惡人的幫兇,兇狠、無理性地輪流打犯錯學生的耳光……幾個不同場景下打耳朵的鏡頭如通紅的鉻鐵,在觀眾心上留下印痕。
影片人物性格塑造鮮明。「做一個鬼魂」,這是寄宿學校的孩子對新來兩個男孩的忠告,以此免受挨打受罰。弟弟跟哥哥說,可是,我又怎麼能停止思維呢?而很快,孩子的單純在暴力威壓下,迅速蛻掉,周身都透著恐懼與哀愁。成年人則臉型刻板,沒有笑容,校長鷹隼一般尖銳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此專制暴力下的教育,經過有準備的檢查,粉飾材料向上匯報後,竟受到國王的褒獎。教師們滿足於自己的功績,孩子們卻在苦海裡沒有灘岸,在毫無人權的深淵中意志盡毀,唯有忍辱負重的盼望,總有一天可以離開。
導演一直在給影片灌注苦難。觀影時,因兄弟倆的遭遇而來鈍痛無時不在,看不到希望的生活猶如沉悶的鐵桶,使人窒息。而校長卻一直對孩子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影片節奏平緩,不疾不徐,沉重的故事如一把鈍鋸壓在肉身般讓人心存驚懼,片尾又用下面的字幕,帶來深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Godhavn寄宿學校發生的,在此之前入學的學生,大部分至今,都在依靠藥物,緩解抑鬱與恐懼,這是他們在這所寄宿學校的後果。
暴力教育,不僅是Godhavn寄宿學校的縮影,在很多家庭中也可以找到若隱若現的原型。很多家長,以暴力來維護自己的權威,教育正在成長的孩童。
如果你曾遭遇假教育,希望能早日走出心靈困局,培養陽光心態,忘卻不愉快的回憶;
如果你已是家長,一定要自省,以寬容和理性的愛來引導孩子,既要遠離暴力,摒棄假教育,又要摒棄以愛之名的捆綁,不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