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上課聊到一部老電影,《充氣娃娃之戀》,講一個宅男的成長。今天展開說一說。
高司令飾演的男主角是一個小鎮青年,生性自閉,獨來獨往,從不與人交際。父母去世後,唯一能勉強交往的就是哥哥和嫂子。他們都很關心弟弟的狀態,想方設法地推動他多出門,多交朋友。
有一天弟弟聲稱他交了一個女朋友,比安卡,哥哥嫂子當然十分激動。見面後就震驚了,原來比安卡是一個充氣娃娃,是弟弟從網上訂購的。
即使沒有精神醫學背景的人,看到這裡應該也會想起妄想症之類的術語了。哥哥嫂子的第一反應也是帶男主角去看病。有趣的是,故事裡的醫生用了一種特別的治療思路,她要哥哥和嫂子不去戳穿弟弟的妄想,而是反過來,假戲真做地呵護它。
他們發動全鎮的人,認可比安卡的「存在」,用對待真人的方式跟她說話,請她參加聚會。
在這個過程中,男主角的自閉一點一點好了起來,他(順應女朋友的需要)學會了和別人交談,去別人家做客,開始展現出自己的風趣和智慧。他還和一位真實的女性慢慢發展出了友誼。——這讓他很糾結,因為他同時對兩個女性產生了感情。
故事的結局看上去是一個不幸的巧合:比安卡「剛好」在這段時間「生病去世」了,全鎮的人為她舉辦了葬禮。她存在過的這段時間,男主角收穫了很多友誼,也獲得了發展真實關係的勇氣。
這個故事給我們一個新的啟發:有些離奇的,匪夷所思的表現,可能是自我發展的第一步。
也就是說,一個從來不敢和「真實的人」建立關係的人,邁出的第一步,也許是先找到一個「假人」建立關係。——雖然看起來有一點病態。
對於心理病理學來說,這算不上十分顛覆性的認識,從精神分析時代就已經有不少這樣的案例記載。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會一次次帶給人顛覆的感覺。是因為我們太習慣給那些古怪的不符合認知的表現,貼上「症狀」的標籤了。只要是症狀,當然就是有毒,有害的。我們下意識地想要改造它,否定它,完全忽視了另一種可能:它們也可以是一種自救的努力,一條獨特的改變通路。
它看起來是不正常,不符合主流標準,因為是第一步嘛。第一步總是歪歪扭扭,不標準的。
這是2007年的電影。電影播出的時候還沒有移動網際網路,那一代的宅男宅女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對著電腦屏幕,樂此不疲地在QQ上聊天,在BBS上灌水。當時也是有一些專家看不慣,說年輕人整天泡在虛擬的世界裡,不好,這是逃避真實的生活,還煞有介事地搞出來「網絡成癮」的診斷。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跟人打交道的人,通過在網上打字結交朋友,發表觀點,培養自信,那不就是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嗎?他們在其中越來越如魚得水的虛擬世界,不就是他們自己的「比安卡」,用來幫助自己融入真實世界嗎?
十幾年過去了,年輕人沒有像專家們擔心的那樣沉淪。很多人通過網絡交到了朋友,組建了家庭,找到了工作,有的甚至發展成了自己的事業。
這樣看,心理病理學需要有更開闊的眼光。
一時的問題,從長遠的角度看,也許是在醞釀更大的改變。我在大學裡教過《異常心理學》。我跟學生說,「異常」的意思就是不正常,不合標準。我們看不懂,但不一定就是問題。我們要慎重考慮,是把它看成問題,還是看成其他?比如一種特點,一種偏好,一種過渡狀態,一種策略。
有時候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種努力。
提到這個電影,是因為它在結構上跟前段時間熱議的「60歲阿姨迷戀假靳東」很相似。這個新聞裡的「靳東」也是一個假人。對假人的執迷不悟,也可以被看成是當事人追求幸福的努力。
按照電影裡的處理,最好的辦法是呵護她的努力,就像對待一個陷入真實戀情的人一樣對待她。那麼,真正需要改變的是丈夫。——他妻子不愛他,愛上了別人(無論那個人是否「真實」),他打算怎麼辦?離婚嗎?還是苦苦挽留一下?
可惜的是,我們的專家用來幫助這個家庭的方式,是給出一張「鍾情妄想」的標籤——沒必要對妻子當真,她只是一個頭腦生病的人!專家當然也看到了婚姻中的不幸,但他們做出的結論傾向於:「雖然不幸,但首先要解決她的不正常」,而不敢進一步假設:她正在用一種不那么正常的方式追求幸福——通過讓自己相信一個「假人」,再從他身上感受愛。這就是她努力掙脫不幸的第一步。
很遺憾她的努力沒有被任何人呵護,也沒有第二步和第三步。她被標記成病人,垂頭喪氣回到家庭。她本可以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這是助人者要吸取的教訓。面對異常行為時不要只看到「病」,也要看到這也許是有困難的人,在用一種不符合標準的方式,成長的第一步。
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邁出第一步之後會通向哪裡?我們是否認同他們想去的方向?——我猜這裡有一些沒說出來的阻力。畢竟在電影裡,假戲真做是為了一個單身的年輕人,而現實案例是一個已婚多年的女性。為了讓前者成功地脫離單身狀態,大多數人都不吝於送上祝福,而後者想要的是脫離家庭,有多少人還會支持她邁出第一步呢?
這就不是一篇心理學文章能解決的問題了。
延伸閱讀:
《心理學怪談丨卡斯楚愛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