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非主流」、「殺馬特」、「火星文」又重新火了一把。
在各大平臺上,大家模仿著以前「非主流」的樣子,說著「甯坷鎬謸旳發黴,鳪詓卑微旳攣じ☆νē╰+」,無數人從中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對那段特殊的記憶感到好笑又唏噓。
就像大頭貼一樣,彷佛已經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但一旦提到這個詞,依舊能感受到當初約好朋友一起拍大頭貼時的激動和快樂。
///
如果要從 80、90 後找一件共同的回憶,那可能就是大頭貼吧。
90 年代,起源於日本的一種將照相與貼紙相結合的拍貼機開始流行,經過各大廠商研發與改良,拍貼機逐漸蔓延到中國臺灣、大陸、韓國和世界各地。
經過多次改良之後的拍貼機,在中國有了新的名字——大頭貼。自此以後,大頭貼勢不可擋地闖進了年輕人的生活,掀起一番拍照狂潮。
大頭貼即拍即得、貼紙豐富多樣、價格便宜的優勢,使它迅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一時間,貴陽大街小巷都擺上了拍大頭貼的機器,拍大頭貼堪稱當時穩居潮流前線的事。
周末約上三兩好友去拍大頭貼,反覆對比各種貼紙,選擇心儀的那幾個,對著鏡頭嘟嘴、比「耶」……每一張都費心拍攝、精心挑選。
最後拍出來的照片朋友拿幾張、自己拿幾張,貼在筆盒、錢包、筆記本、日記上,希望這些大頭貼能將友誼長久留存。現在想想,頗有點古早手帳貼紙的味道。
當時大頭貼雖然有很多款貼紙,但人氣高居不下的還是「非主流」類型。非主流的傷感文字,朦朧的貼紙邊框,再配上自己略帶悲傷的表情……拍出來的大頭貼頗受追捧。
即使現在看來,那些大頭貼略帶傻氣、有點土、還滿滿中二感,但它依舊讓人懷念,懷念那個青澀、懵懂的自己。
這是目前貴陽為數不多的還可以拍大頭貼的地方了。
築城廣場靠近貴州廣播電視臺的地下通道裡,還保留著三家可以拍大頭貼的店。店面不大,小小几平米,架著幾臺上了年紀的大頭貼拍攝機器。
李姐經營的店鋪就是其中一家,牆上掛滿了大頭貼的照片,兩臺大頭貼機器都經過了歲月這把殺豬刀的摧殘,有一臺已經罷工了……
在這裡 10 塊錢就可以拍一套有 9 張照片的大頭貼,尺寸稍大一點的也只要 15、25 元,過塑加 2 元。李姐同時經營著拍證件照的活,證件照也由這臺大頭貼機器拍攝。
李姐比較豪爽,經常給客人抹零,她九幾年的時候跟著當兵的丈夫從安徽來到貴陽,在這片土地落了戶,迎著大頭貼火爆的風潮經營起這個小鋪面,到現在也有十幾年了。
每天都有人來李姐這裡拍大頭貼,「很多人以前拍過,現在來回憶嘛」,李姐笑著說,小小店鋪也算是不少貴陽人的「時間膠囊」了。
除了年輕人,李姐的店鋪也格外受老人的追捧:「以前(大頭貼火的時候)有些人沒有條件,現在有了嘛,就自己買一些帽子、眼鏡來拍起玩。」
想要拍大頭貼的話,李姐會幫你把後面的布帘子給拉上,在一個比較私密的空間裡拍攝,不管做什麼樣的動作,也不會覺得「羞恥」啦~
李姐家拍大頭貼不用再翻閱相冊選擇貼紙,所有的貼紙都已經輸進了機器,可以直接在上面用滑鼠選擇。
控制拍攝的是一個小小的按鈕,上面有「確認」、「取消」兩個鍵,選擇的貼紙不合適,或是動作沒有擺好,都可以取消重新拍攝。
機器上有很多可供選擇的貼紙,看得人眼花繚亂,前景、背景中都有「非主流」板塊,上面的「告訴我,我要怎樣離開」、「醞釀一場美麗的死亡」等文字,讓人一下子就回到了那個留著厚厚齊劉海、甜到哀傷的「非主流」年代。
除了貼紙,機器還有很多特效可供選擇,各種「魔術鏡」、「側倒影」等特效,搞怪又詭異。
拍好大頭貼後,李姐往往會指著照片說:「哎,你這個拍得好!」給了盟妹子極大的信心,想衝進帘子再拍一套。
大頭貼洗出來之後,李姐還會問要不要剪開,然後將照片仔細裝好交給顧客。
對於 80、90 後而言,沒有拍過大頭貼的青春似乎始終有一點小遺憾,雖然現在依舊有人會去拍大頭貼追尋記憶,但這些時代的光點仍然與我們漸行漸遠。
在築城廣場下面的幾家大頭貼店鋪,除了李姐家,其他的生意都不是很好,智能拍照設備的普及,使得拍照變成了再簡單不過的事,很少人會特意在去店鋪裡面拍一組「過時」的照片。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提起大頭貼,想到的是「年代感」、「非主流」、「殺馬特」。在現在的街拍潮流社會上,「大頭貼」只是讓人懷念逝去的青澀時光的一個小小切入點,小到很多人都已不再注意。
或許有一天,大頭貼會以新的形式捲土重來,再度風靡我們的生活。
或許有一天,大頭貼會像其他的老物件一樣徹底退出我們的生活。無論未來怎麼變化,依舊不妨礙它成為我們青春裡最具代表的物件。
///
「沒有人永遠十七歲,但永遠有人十七歲」
青春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
在你的青春裡有沒有大頭貼的影子?
如果有機會
你願意再去照一次大頭貼嗎?
貴州微聯盟原創 轉載註明出處
編輯:熙望 責編: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