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個說起來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的地方。
說到香港你會想到什麼?是陪我們長大的TVB港劇,滿大街特色小吃,還是那些必須籤到打卡的遊玩地?
很多人都曾在香港四處遊走,在錯落的招牌間走走停停,尋覓散落於角落的電影情結和大大小小隱匿的店鋪。
香港有著自己獨特的的城市文化,除了那些人盡皆知的景點,還有很多小眾且獨特的地方。它們像個潘多拉盒子一樣誘人,吸引著越來越多有追求的旅行者們探索。
香港的繁華,並不只是高樓大廈。商廈林立的建築群只是表象,孕育其中的舊街風貌、藝文百態,才是東西方賦予香港這座城市的魅力。無問西東,帶著一顆文藝的心,從華麗轉身的百年警署「大館」開始,發現不一樣的香港。
大館-營房大樓
香港最大型古蹟保育項目、位處中環核心地帶的「大館」,歷經逾10年的活化修繕,去年5月底以全新面貌示人,一開放,就成為文藝青年的新寵。
跟著指引方向,沿著石板鋪就的砵甸乍街直上,「大館」建築群就在前方。
穿過荷李活道,上個坡一拐,維多利亞風格的警署大樓,和H CODE外牆上的金絲猴雕塑來個藝術回眸,很有趣味。
大館-警察總部大樓
逾170年歷史、佔地1.36萬平方米,「大館」包含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項法定古蹟,共16座歷史建築,以及新建的一座美術館和一座綜藝館。
全新開放的「大館」,融合歷史和現代,華麗轉身,變成親近市民的古蹟和藝術館。
警察總部大樓一側的斜坡
「yes madam」、「 thank you sir」.是港劇迷們對香港警察最深的印記,不同年代招募警察有什麼要求?100多年來香港警察經歷過哪些歲月風雲?警察總部大樓的」歷史故事空間「,會給你答案。
負二層的「歷史故事空間」
文化歷史和藝術生活相結合,大樓也有休閒餐廳、文創小店入駐,在昔日傳奇警署裡品一杯咖啡或茶,感覺大不同。
「大館」最推薦的,是域多利監獄,越南前知名領袖胡志明,曾經在這個監獄裡被囚禁過。
域多利監獄B座
B倉以光影、聲效再現當年獄中刑罰、苦工、探視等生活情形,讓人為之動容。
「反思」的小房間很有意思,當你走進去坐下時,燈光自動熄滅,大概人在黑暗中更容易思考!
監獄、警署以及裁判司署,三處通道連接,建築風格各有特色,紅磚牆、花崗石雕刻、黑色鍛鐵欄杆相互掩映,再加上賽馬會藝方採用回收的車輪建造的外牆,有一種歷史和現代融合的酷。
對於喜歡拍照的網紅達人們來說,監獄操場、賽馬會藝方、進出大館建築群的天橋臺階,都是不容錯過的打call之地。
監獄操場
大館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10號
Tips:賽馬會藝方及藝方部分展覽需提前預約,並需購票入場。
1953年的聖誕節,石硤尾的木屋區發生大火,逃避戰亂在這裡臨時定居的近58000人無家可歸。政府和民間合力捐款在這一地區建造了多棟多層的安置大樓,美荷樓便是其中之一。到了2000年,石硤尾村的安置大樓悉數被拆除重建,只剩下美荷樓作為僅存的H型大廈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雖然經歷了幾年的閒置,但2013年美荷樓作為YHA青年旅舍又回到了人們的視線裡,香港建築事務所AD+RG將這裡改造成了一棟現代化的青年旅舍,還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文物古蹟保護獎。
以前連接兩翼的中間模塊被拆除,原來佔據這裡的公共洗手間和淋浴房被改建成了樓梯間和電梯,而原來需要擠進5個人的居室被改成了可以滿足各種需求的客房。比香港大多數酒店都寬敞的雙人房、多人間和家庭間,再加上綠色軟裝和窗外的綠植,有一種時間慢下來的寧靜。
在香港,很多人都是在政府建造的公屋長大的,這些「屋村仔」中就有我們熟知的大導演吳宇森。難得的是今天大家還可以住進這裡,體驗往昔的生活:庭院裡的大型塗鴉吸引著大家去遊戲;地面層有充滿了老香港風情的41冰室,細細看裡面的裝飾,都是和香港文化有關的怪趣元素,一間接一間,讓人慾罷不能。
當然美荷樓活化的重頭戲是位於地面層和一樓的「美荷樓生活館」,在這裡有圖片和影像講述了美荷樓和周邊社區的歷史,也再現了1950年代和1970年代的公屋內部設施,老居民也會義務來講述他們的親身經歷。擁擠的臥室、出售糧油的店面、老式電視和縫紉機……讓人體會得到當年生活的艱辛,來來往往的學生和街坊們,亦讓人感受到保存這一份珍貴歷史的意義。
YHA美荷樓大館
地址:深水埗巴域街70號石硤尾邨41座
在香港這座城市裡,即使是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因為總有一個角落會給你帶來驚喜。作為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城市,這裡是設計師和淘貨者的樂土。
PMQ元創方正門口
歷經歲月風雲,如果說「大館」的轉身很華麗,不遠處的「PMQ元創方」則很清新。白色的牆、藍色的護欄和窗,鬱鬱蔥蔥的樹木綠植,校園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
沒錯,PMQ前身是中央書院(後改稱皇仁書院),孫中山先生也曾在此就讀。書院在二戰期間受到嚴重破壞,1951年被改建為香港第一所為華籍員佐級警員而設的已婚警察宿舍,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也曾住過。
宿舍半開放式設計,著重採光和通風,讓住戶間建立了深厚的鄰裡關係。
二樓的窗角,採光很好
昔日警察之家的溫情已遠去,如今這裡成為了設計師們的溫馨港灣。
三棟大樓吸引眾多設計工作室和文創商戶入駐,雲集超過100位設計師及創意企業家,帶來時裝飾物、時尚生活產品、食品、家具、珠寶及手錶、設計服務及設計廊等藝文空間。
一樓「香港-設計廊」店內
一樓的「G.O.D 住好啲」,就是這樣一家港味濃鬱的設計潮店。
把香港知名街道、茶樓餐廳名,以及九因歌、紅雙 、彩色筲箕等懷舊元素,融入到設計中,燈飾、床品、T恤、內衣褲、手袋,香港人「有趣抵死」的文化個性產品中隨處可見。
明星設計師古巨基也有店在PMQ,B區1樓的Alice Wild Luscious,便是古巨基參與設計的餅店。來得不湊巧,店鋪當日沒開,只能從門外的一對公仔+鋼琴,感受基仔對店鋪的設計。
旁邊的「Café Life」也多人打call,網紅甜品「蜜桃王」,據說選材日本空運過來的新鮮水蜜桃,很受歡迎。
不是水蜜桃的季節,店家推薦當季主打的草莓拿破崙,層層疊疊,還混著清爽的黃桃肉粒。
一份甜點,兩杯飲品, 逛PMQ累了的話,不妨來這愉快下午茶。
PMQ元創方
地址:中環鴨巴甸街35號,近荷李活道
Tips:PMQ部分商鋪只收現金,周邊沒港幣兌換點,記得提前備點。
被人們熟知為JCCAC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其實也是一個經典的舊建築活化案例,曾經被叫做「石硤尾工廠大廈」的這幢大樓現在已經是很多設計品牌的所在地,不少本土的設計師也以這裡為大本營。
從白田街大門進入大廈,馬上被高達8層的中庭所吸引,一些周圍大廈的線條加上充足的光線,讓空間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雖然JCCAC在2008年才開放,但內部的裝飾其實保留了很多工廠原來的特色:仿佛原生的水泥地面、簡單油漆過的牆面、看得見風景的樓梯間……氣氛是舒服而親切的。
一樓的畫廊裡正在進行的是「多一點藝術節」,參加了JCCAC工作坊的學員們創作了所有的展品,其中用回收材料製作的中國傳統舞龍舞獅特別吸引了我的注意。這個包括了畫展、版畫和水墨畫工坊、演奏會的藝術節提倡的是「藝術零距離」——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都有體驗藝術的可能。近年來越來越多藝術家希望用藝術更好地連接起社區裡,很多藝術項目都植根於當地,在深水埗也是十分接地氣。
創意中心裡有3個藝廊、1個劇場,除了中庭可以用作展覽和演出,每一層都有公共空間用來展示駐地藝術節的雕塑等作品。1樓名為Design Port的店有巨大的落地窗,讓人馬上想走進去仔細看看,這裡出售的是來自香港和周邊地區的獨立設計,眼鏡、皮包、手帕、貼紙……傳遞著一種Lohas的積極態度,感覺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是許多設計師實實在在的工作地點。沿著臺階層層向上探索,這裡入駐的設計方向的確十分多元:有研究中國書法的studio、古琴學習班、茶藝研究所、編織工坊、木器公司、獨立漫畫卡通形象店、樂器製造商、首飾工作坊等等等等。每一家都值得仔細研究,畢竟如今買東西只要動動手指,而了解其中的製作過程、珍視背後的靈感和心血才是真正難得的體驗。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地址:石硤尾白田街
撥開香港高樓大廈的奢華迷霧,走街串巷,這裡有數不清的平民美食。一起去探尋東西方文化賦予這座城市的繽紛滋味吧。
香港是一個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國際都市,說到美食方面的「中西融合」,開在摩羅上街的Man Mo Dim Sum值得一探。
店鋪選址在東方文化濃鬱的古董街,瑞士籍老闆一開始,就想把「中西融合」的概念玩到極致。
進店是北歐風的典雅餐區,再往裡,左手邊是一面裝飾兵馬俑的牆,右手邊則堆滿青花瓷的碗碟,妥妥的中國風。
有「福」、「壽」字樣的陶瓷餐具,據說都是老闆從市集淘回來的。
中式風餐區坐下,帥氣的老闆開啟他的熱情服務。餐單全英文,夾雜著中文拼音,老闆又不會說中文,英文「麻麻地」的,點菜需要點耐性。
菜品分素食、肉類、湯、甜點,還有適合分享的炒飯麵條。有些菜名字一看就知道中西結合,比如「Foie Gras Xiao Long Bao」,鵝肝餡的小籠包,價格不便宜!
據說老闆邀得曾在鼎泰豐待過的師傅設計菜品,難怪主打的中式包點看起來很正。
素菜雜錦包
中午來Man Mo Dim Sum,選擇餐廳推薦的Set lunch會抵很多,140港幣(服務費另計)/人,可以選擇一份麵條、包點、餃子、甜點,還有一杯飲品。
按次序逐一上桌,有種西餐的儀式感。包點中西結合,東方的外表,內搭西式食材,口感獨特清新。
中西結合的麵食和餃子
值得一提的是創意甜點,融合香港特色的蛋撻HK Egg Lemon Tart是獲獎的網紅單品,當天因為廚房原因,需要等40分鐘就沒選。
Bun Tatin、Kung Fu Creme Brulee這兩款也不錯。
很贊的焦糖布丁
Man Mo Dim Sum
地址:上環摩羅上街40號
Tips:營業時間為周二至日12:00-15:00;18:00-00:00,周一店休。
夜晚的中環分外迷人,想找個地方喝點小酒聊聊天,不要只想著蘭桂坊,這間隱藏在寫字樓裡的清吧Bar De Luxe,是你的不二之選。
Bar De Luxe的統籌是東京 BAR HIGH FIVE 的主理人上野秀嗣,受邀香港高級西裝定製品牌 Attire House ,開設了這家威士忌調酒酒吧,選酒和日式服務都和東京店一致。
上野秀嗣先生的得意弟子長沼由利子小姐鎮店,他本人也會不定期到店培訓。
電梯上至29樓,掀開門帘,幽暗的燈光中沿旋轉扶梯上30樓,「Bar De Luxe」的名字像夜空中的星。
酒吧非周末人不多,低調安靜,放著舒緩的爵士音樂,光線很暗,找一處靠窗位置坐下,中環璀璨的夜景相伴。
這裡最大的特色,是根據客人的喜好,調製專屬你的雞尾酒。吧檯後面,擺滿了各式威士忌,日本牌子佔不少。
服務員向我們推薦兩款新到的德國琴酒,白色的口感清新似薄荷,適合女生,黑色的梅子口味,男士會喜歡。
不勝酒力的話,Bar De Luxe還有用日本空運過來的時令水果調製的果酒。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當成安靜的咖啡館,點份飲品和甜點,一邊聊天一邊欣賞中環的夜景,也是不錯的選擇。
吃甜點我喜歡搭配黑咖,點的long Black 口感不錯,找服務員了解後,被種草KIMBO這個義大利咖啡品牌。
特別說下這裡的服務,餐單全英文,服務員也以英文為主,人都很貼心nice,當然,也是要收服務費的。
Bar De Luxe
地址:雲鹹街8號亞洲太平洋中心30樓
Tips:營業時間為周一至周四16:00-24:00,周五周六到凌晨2:00結束。周日店休。
添好運作為平價的米其林星級餐廳,早已盛名在外。深水埗的這家相對客人比較少,午飯時間等位大概也就10來分鐘。
店裡經典的晶瑩鮮蝦餃、燒賣皇和腸粉都料足味美,而最為知名的酥皮叉燒包十分讓人驚豔,金黃酥脆的外皮裡包著鹹鮮的叉燒,趁熱讓完美的溫度將美味發揮到極致,甜與鹹的組合讓人完全停不下來。
唯一不足的是店裡翻桌速度很快,服務會相對簡單,所以關注美食就好,最終的性價比會讓你大呼:一切都是值得的。
添好運點心專門店
地址:福榮街9-11號
同樣獲得米其林推薦,公和荳品廠始終保持著50年豆品專家的高水準。小小的店面裡,遊客和當地人平分秋色,仿佛下午到這裡吃個小吃是每天理所當然的schedule。
豆腐花是招牌,香濃的豆花幼滑無比,嘗不到一丁點兒雜質——因為他們依然沿用傳統,以石磨磨豆子來保留黃豆濃鬱的香氣。撒上自家製作的糖粉就是人間美味。作為豆製品專家,公和出品的無糖豆漿也是必點,煎釀豆腐配上魚醬,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難得的是無論招牌小吃還是腸粉和炒麵,價位幾乎都在10港幣左右。
公和荳品廠
地址:北河街118號
一個城市的獨特味道,藏在老街道的巷弄裡。一杯幾十年如一日的飲品、一碗溫暖人心的粥粉面、一間撫慰靈魂的雜貨店、一個用一生收藏美好舊物的人,不經意間就打動你,讓你流連忘返。
中環的街巷,都在上坡下坡之間切換。從文武廟的樓梯街直上右拐,就可以看到一間精緻復古的小店-Select 18。
老闆印度裔,卻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小喜歡搜集與香港有關的舊物。老闆大部分時間不在店裡,我問及那位「印度老爺爺」,打理店鋪的大哥笑著澄清:人家年紀不大啦!
復古控vintage控應該會超愛這家店,據說王家衛、陳奕迅也曾來Select 18淘古董舊物。
目測店裡兩類物件比較多,一是黑膠老唱片,香港和國外的都有,其中不少王家衛電影的原聲碟;另外就是舊相機、電話機、音響。
不過,每個人被吸引的物件不一樣,擺架看似雜亂無章,卻由上到下,由裡至外,透著濃濃的復古氣息。
在琳琅滿目的物品中淘到獨一無二的心頭好,向店主人了解它的故事,帶走一段懷舊的記憶。小到幾十、中到幾百,大到好幾千的古董,總有一款擊中你。
王家衛粉絲的萌湖君
Select 18
地址:必列者士街18號
Tips:店內允許拍照,小物件很多慢慢挑選。
credit:toolsshk@instagram
穿過JCCAC到偉智裡小街,面對的就是屬於店主阿揚的一間小小的工作室。但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是一間叫做Toolss的咖啡館,tools其實指的是店裡陳列和出售的文具,還兼作一間叫Hahaha的花店。懸掛的乾花點綴了水泥和木頭構築的空間,文藝、童趣和森系的氛圍在這個小小的店面裡共生下來,也許就是她為什麼特別上鏡吧。來到這個Instagram上的大熱門,可以仔細挑選出售的文具,其中不少都是得過獎的精品之選;也可以點一杯特調的荔枝味咖啡,讀一本好書;或是分享一塊蛋糕,與朋友敘舊……石硤尾舊區的小街上,傳統的士多店、餐廳、五金行和修車鋪也因為這股新鮮能量的注入,變得活力十足,新與舊拼貼得剛剛好。
Select 18
地址:石硤尾偉智街38號福田大廈
今日話題
香港有哪些你最愛的地方呢?
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吧